人字洞发掘大事记

2018-01-31 08:25黄柏挺
化石 2018年4期
关键词:堆积物工作组骨架

黄柏挺

作者单位:繁昌县文物管理局

人字洞的发掘工作始于1998年,迄今为止,共进行了七次系统发掘与一次短期补充发掘,出土了近700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和总数超过200件的石制品及若干骨制品。动物化石的组合面貌和性质表明遗址的时代应为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人字洞遗址也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遗址的发掘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这里还有十余米厚的堆积没有发掘。随着日后发掘工作的继续,人们对人字洞文化内涵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

◎1998年春(4.12~5.31)

5月4日,发现一处洞穴堆积,金昌柱和郑龙亭在堆积物的中部层位中发现了1件灵长类原黄狒的上颌骨和锯齿虎、低冠竹鼠等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发现表明这是一处第四纪早期颇有研究价值的化石地点。这处洞穴堆积上窄下宽,从远处看形似“人”字,课题组将其命名为人字洞。

5月5日,在洞穴堆积中再次发现1件灵长类上颌骨(附有3颗臼齿)和1件较完整的下颌骨以及幼年个体的下颌骨1件。

5月7日,邱占祥院士赶到发掘现场,并当即下达将正在淮南工作的考古队全部调往癞痢山发掘的命令。

之后课题组立即组织人力对该地点进行了试掘,历时25天。在该地点又发现了大量灵长类化石。此外还采集到其他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约600余件。

依人字洞堆积物的岩性和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形态特征表明,该地点的时代大约距今200万年,即早更新世早期。

除了动物化石外,课题组在堆积物中发现了4件疑似人工打击的片麻岩标本。虽然数量很少,但意义重大,为进一步寻找古人类活动遗迹提供了最直接的线索。

这几件标本堪称这次发掘的最大发现。之后,这4件疑似人工打击的片麻岩标本,经贾兰坡、张森水和黄慰文等旧石器考古专家的观察和研究,其中3件标本具有人工打击的性质和特点得到充分的肯定和确认。

◎1998年秋(10.1~11.15)

人字洞石制品的发现表明人字洞代表着一个早期人类的活动遗址,为此专家组要求野外工作组严格按照野外田野考古的发掘规程来进行。野外工作组主要采取和借鉴了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发掘方式和方法,规定了发掘精度。

人字洞出露的剖面非常陡峭,不利于开展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工作组决定在洞穴堆积的顶部修理出一个宽大的工作台面。

在清理人字洞顶部的同时,工作组调查了人字洞周边的地质地貌环境,重点考察了周边围岩的性质和构造特点,以及河流和河流阶地发育的地貌特征。

真正的发掘从10月17日开始,一直延续至11月13日,发掘面积近50平方米。采集到大量的人类文化遗物,出土了60多件石制品,出土的骨制品十余件,加工痕迹清楚,打击点明显,修理疤有重叠现象。

新发现了20多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啮齿类异仓鼠、翼手类蹄蝠和食虫类贝列门德鼩等,进一步丰富了人字洞动物群的化石种类。

发掘期间,张森水研究员曾亲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仔细观察和研究了人字洞出土的600余件非灰岩石制标本和2000多件碎骨标本,从中鉴定出60多件具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制品和骨制品。

◎1999年春(5.1~6.15)

1999年春季的发掘工作在上次发掘的基础上继续向下进行。发掘工作从第九水平层开始,相当于剖面第五层,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先后出现了若干不同种类动物的骨架。

鉴于地层中化石的密集分布,野外工作组对发掘的精度作了进一步调整,将原先的1米×2米的大格细分为1米×1米的小格,期望记录更为详细和精确的化石、人工制品等空间分布和古生态的信息。

发掘工作至6月13日结束,发掘深度约2米,至第十三水平层,采集化石约1600件,石制品和骨制品40余件。有意义的是这些脊椎动物化石不仅保存得相当好,种类也较1998年有所增加,如貂鼬和巨颏虎均是在该遗址首次发现,为确定和分析人字洞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质年代提供了更多的生物证据。

◎1999年秋(10.15~11.8)

发掘工作从堆积的第十三水平层开始。该水平层中哺乳动物化石非常密集,而且保存比较完整,包括数具完整的骨架,如两具幼年个体的乳齿象、貘和锯齿虎等,这些动物的骨骼化石大多为原地埋藏,它们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解剖位置,一些骨骼之间仍保持着原有的关节状态,但是由于酸性的埋藏环境以及上覆堆积物的重压作用,多数化石断裂破碎,这给发掘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为了能更好、更完整地取出这些骨架,工作组成员首先将这些化石充分暴露,照相绘图详细记录,并进一步加固,然后才将化石一一取出;对于破碎的标本,则现场进行拼接黏合。通过这种方式,最后采集到4具比较完整的锯齿虎、貘和乳齿象骨架。由于化石破碎,加之堆积物中的灰角砾颇多,因此此次的发掘速度明显减缓,这次发掘工作仅发掘了半米的深度,采集了约400件化石及20余件石制品标本。

为了进行遗址地质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课题组邀请了北京大学的陈铁梅教授和上海同济大学的郑洪波博士来遗址考察,他们考察了遗址的地质地貌概况并采集了测试样品。

◎2000年春(5.10~6.11)

第五次系统发掘的深度约半米,基本上完成了剖面第十四水平层的发掘。与第十三水平层一样,第十四水平层中动物化石极为丰富,保存较为完整。该水平层中又发现了一具成年乳齿象的部分骨架。5月13日~19日安徽省博物馆的金学刚师傅和他的助手对这具乳齿象骨架做了现场翻模工作。乳齿象的模型制作后,原本想利用整体套箱的方法取走骨架,由于它的体积太大,加之周围有较大的灰岩角砾镶嵌,难以套箱,因此不得不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首先取走小的骨骼,然后用石膏打包,分段取走较大的化石。除了乳齿象之外,还采集了其他种类化石250余件,石制品和骨制品十余件。

本次发掘过程中,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宝印和郭正堂等专家应课题组邀请,于5月29日来到人字洞,进行了两周的地质地貌调查和古地磁样品的采集工作,重点探讨了人字洞和附近地区的地质地貌发育历史,分析洞穴、裂隙堆积的成因和形成过程,采集古地磁样品,结合动物群的分析进行人字洞磁性年代学的研究。

5月28日,北京大学的陈琪博士从遗址中取回1999年埋在堆积物中的测量仪。

◎2000年秋(10.15~11.28)

野外工作组对人字洞剖面的第十五、第十六水平层进行了发掘,在地层中又发现了若干保存比较完整的动物骨架,如一个成年个体锯齿虎的部分骨架(发现的第二具锯齿虎骨架)和两具丽牛的完整骨架等。此外还采集了其他化石约400余件,石制品和骨制品十余件。

10月18日,高星博士来人字洞做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工作,参观和考察了人字洞的发掘情况,了解人字洞周边的地质地貌特色,并从长垄铁矿等地采集了大量富含铁质的石料作打击石器的实验之用,探讨和分析这种石料的各种物理特性以及所形成石制品的形态特征等问题。

◎2001年秋(9.27~10.28)

野外工作组对第十七水平层进行了系统发掘,发现一具较为完整的乳齿象骨架,尤其是它的头骨保存较为完整(上下颌仍咬合在一起),最后利用石膏打包的方式将头骨安全运回北京。此外在该地层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桑氏硕鬣狗下颌骨和上颌骨;早在1998年春季的试掘过程中,曾经发现一件疑似鬣狗的掌骨,但后来的发掘过程中一直没有发现其他的鬣狗材料。本次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原先的判断,而且为分析和讨论人字洞动物群的地质年代又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证据。

此外还采集到其它化石200余件,石制品和骨制品若干件。

10月17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乔彦松来人字洞补采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样品。

◎2005年秋(11.13~11.28)

本次发掘又发现了一批具有人工打制性质的旧石器标本。此外,在第十六水平层底部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小哺乳动物的化石。

11月15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和邓成龙副研究员来到人字洞观察了地层剖面,并在地层露头剖面的西南方和东南方打了两口井,西南井的深度8.2米,达到了基岩。他们最终完成了古地磁采样工作。

猜你喜欢
堆积物工作组骨架
福岛第一核电厂1号机组安全壳内堆积物结构复杂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肖幼率工作组赴戴家湖涵指导抢险
骨架密度对炭/炭多孔骨架压力浸渗铜的影响
32个工作组印迹 >
周博士考察拾零(六十六)日光温室前屋面开机具作业门处骨架的处理方法
FIFA解散反种族歧视工作组
内支撑骨架封抽技术在突出煤层瓦斯抽采中的应用
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内部堆积物的评价——堆积层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