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洋,黄瑞玉
(陕西省西安市儿童医院,陕西 西安 710032)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指颅腔内占据部分空间位置疾病的总称,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和局部神经功能受损,临床上常见的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颅内肿瘤、脑脓肿、颅内出血及血肿等,此类病症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等,甚至诱发脑疝威胁患者生命。颅内占位性病变不但会影响患儿脑部正常发育,对其身体机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导致死亡,因而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缓解颅内压、改善症状、恢复脑功能的目的[1]。本文旨在分析术中镇静镇痛药物应用对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术后恢复效果评价及相关护理措施。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其麻醉应用药物将其分为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30例),其中七氟烷组30例患儿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7-11岁,平均年龄(9.62±1.06)岁,美国麻醉协会分级(ASA)Ⅰ级16例,Ⅱ级14例,丙泊酚组30例患儿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8-12岁,平均年龄(9.43±1.26)岁,ASA分级Ⅰ级17例,Ⅱ级1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ASA分级等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认出现颅内占位性病变[2];(2)患儿合并典型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症状;(3)病历资料齐全;(4)患儿家长对本次调研过程、方法、原理等清楚明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患者;(2)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肾衰竭者;(3)对调研应用药物过敏者;
两组患儿在推入手术室后平躺5min,而后建立静脉通路,对患儿的生命特征进行监测,使用Mindray监护仪对患者进行监护,丙泊酚组患儿术中使用瑞芬太尼、丙泊酚进行维持麻醉;七氟烷组患儿术中使用芬太尼联合七氟烷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麻醉药的供给,手术结束后进行相同的治疗,并输注抗生素。
护理措施:术前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将手术过程及手术成功的病例向患儿家长进行详细的介绍,消除患儿家长的顾虑,并做好术前的各项检查;术中做好对症处理,如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应服用抗癫痫药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并对患者的体温进行观察,做好降温或者保暖措施;术后对身体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监测,并观察是否有肺部感染,头痛,呕吐等并发症,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观察指标主要为患儿自停止使用麻醉药至其苏醒的时间,苏醒判别标准为患儿意识完全恢复、肢体有意识的开始活动、呼唤其能够做出反应、能够说出自己的姓名;对术后24h内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诸如头痛、呕吐等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而后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两组患儿术后2h疼痛度进行评估。
使用SPSS22.0对采集的数据实施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评估对比,丙泊酚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为(15.69±3.06)m i n,七氟烷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为(21.86±2.97)min,术后24h丙泊酚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5/30),高于七氟烷组的10.00%(3/3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丙泊酚组患儿疼痛度得分为(4.21±1.21),七氟烷组得分为(4.09±0.98),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颅内占位性病变具有病情危、发展迅速等特点,尤其是儿童颅内占位性病变,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尽量减小脑功能损伤的目的[3],现阶段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七氟烷、丙泊酚等,均具有较好的麻醉镇痛效果,同时还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的优点,因而临床中应用范围较广[4]。本文作者通过将6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分组并使用不同药物麻醉的方式,并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显示,使用丙泊酚麻醉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较短,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本文作者分析认为,这与丙泊酚具有更短的半衰期有关;同时本文作者的研究显示两种药物在镇静镇痛方面效果相似,提示两种药物均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痛觉中枢信号传递,效果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