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研究*

2018-01-31 01:40黄义晏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11期
关键词:广东省农村建设

黄义晏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35)

0 引言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指出,建设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战略的实施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观念[1]。新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深入解决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2]。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正处于新农村的加快建设阶段,很多学者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新农村建设核心目标和任务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3]。徐勇[4]认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实现国家整合,即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将国家各要素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改变城乡分化局面,统筹城乡发展。汪光焘[5]指出,农民进城务工、流动就业是建设新农村重要的资金来源,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并保护农民工应有的权利是建设新农村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好的问题。温铁军[6]提出,建设新农村要实现“三新”,即城乡间的良性互动,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徐洋[7]称,不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和政策。

文章立足于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实际条件和基础情况,阐明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揭示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基本条件

广东,简称“粤”,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广东省是中国历史上商品性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至1987年,广东省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工农业总值的79.60%,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广东省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2.50%。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投资基础。

1.2 研究区新农村的建设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将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长远的战略进行推进,广东省新农村建设规划活动一直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

2006年2月,广东省发布《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出台。随后6月份,团省委、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启动了广东共青团“千企扶千村”行动,针对一些困难突出的农村地区,“一个企业帮助一个村”,扎实开展帮扶行动,在全省范围内达到“千企扶千村”的目标,力争使受助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明显的改观。此外,广东省政府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增产增收。2016年广东省颁布实施《广东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标志着新农村建设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广东省开始推进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探索“互联网+农村”、“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从新农村建设成果看, 2010~2016年广东省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7 890.25元增加到2016年的1.451 22万元,年平均增长速率13.99%。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2.389 78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3.768 43万元,年平均增长速率9.63%,小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2010~2016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率的逐年下降,表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率在逐渐变慢。但每年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率都要高于城镇,表明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农村的发展速率高于城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积极的促进农村发展作用。此外,城乡居民收入比在不断下降。2011年,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87,据统计,这是广东省自2003年以来首次降至3.00以下。2016年,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59,虽然与国际平均水平2.00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正在逐步接近。城乡贫富差距正在逐步减小。

表1 2010~2016年广东省居民收入情况

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率(%)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城镇农村城镇 20100 7890252 38978010 307 503 03 20110 9371732 68974818 7812 552 87 20121 0542843 02207112 5012 362 86 20131 1669313 30900510 689 492 84 20141 2246003 2148004 94-2 852 63 20151 3360003 4757009 108 122 60 20161 4512203 7684308 628 422 59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该文通过查阅文献,搜集与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选择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其综合评价值。

表2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广东省新农民建设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所占比重农民就业人数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农业机械技术水平生活宽裕农人均纯收入农村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乡风文明计划生育达标率文明活动中心数量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文明先进户村容整洁农村垃圾处理率农村卫生厕所数量村庄绿化美化率村庄房屋规划率管理民主村务公开比例农民对村委会的满意度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权利农民参与村里民主事务

表3 判断矩阵的相对重要性尺度及含义

2.1.1 层次分析法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内容,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5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2)构建判断矩阵

各层要素间两两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其重要程度,对其进行量化,构建判断矩阵R如下。

判断矩阵具有以下性质:Bij>0,Bji=1/Bij,Bij表示Bi比Bj的相对重要性,比值越大,说明越重要。反之,Bji≤1,表示指标i比指标j重要。判断矩阵中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数值一般通过权衡专家的意见、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以及该文的判断等多方面综合得到结果。通常Bij可取1, 3,…, 9以及它们的倒数,其主要含义如表3所示。

(3)计算权重

①对R矩阵逐行计算算术平均值,即比重权数wi;

②计算最大特征根,为后面的一致性检验服务;

2.1.2 线性加权函数法

根据指标赋分标准得到第j个村庄在指标层中每个指标的分值,即Xij(i=1, 2,…,n;j=1, 2,…,m),其中n为指标数目,进而通过Sj=∑XijWi计算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综合价值。S值越高说明综合价值越高。

2.2 数据来源

2010~2016年广东省居民收入情况、2010~2016年广东省人口及住房情况、广东省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关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国民经济与发展公报》(2010~2016年); 2014年广东省农村和城镇人口年龄组成相关数据来源于《2014年广东人口发展状况简析》; 广东省农村地区文化素质情况相关数据来源于《广东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以及相关文献[8-10]。

表4 广东省新农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权重广东省新农民建设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所占比重0 2674农民就业人数0 2241农村基础设施投入0 1471农业机械技术水平0 3614生活宽裕农人均纯收入0 2674农村恩格尔系数0 2588农民人均消费水平0 3471农民人均住房面积0 1267乡风文明计划生育达标率0 2754文明活动中心数量0 2159农民受教育程度0 1658农村文明先进户0 3429村容整洁农村垃圾处理率0 2159农村卫生厕所数量0 2343村庄绿化美化率0 2681村庄房屋规划率0 2817管理民主村务公开比例0 2416农民对村委会的满意度0 2368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权利0 2727农民参与村里民主事务0 2489

表5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权重及综合评价值

详见表4~5。

3.2 广东省新农村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3.2.1 新农村建设区域差异明显

2016年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为75.5%。其中,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和粤北的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分别为87.2%、74.3%、70.4%和69.4%,区域差异显著。而表5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处于较高水平,而粤东、粤西、粤北均处于中级水平,尤其是粤北,介于初级和中级的临界点。不同地区建设新农村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不同。珠三角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程度最高的地区,甚至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但离完全实现新农村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珠三角地区在生活富裕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珠三角地区生活富裕实现度仅78.10%。粤东地区在农村生产发展方面处于弱势,生产发展方面实现程度仅为66.80%。粤西地区在村容整洁方面工作不到位,村容整洁实现程度12.70%。粤西地区村容整洁方面的问题拉大了粤东和粤西间新农村建设程度差距。粤北是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最低的地区,各方面发展程度都有待提升(图1)。

图1 广东省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注:广东的21个地级市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4个区域,其中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肇庆、惠州、江门、中山和珠海; 粤东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和河源; 粤西包括湛江、茂名、阳江和云浮; 粤北包括韶关和清远

新农村建设步调不一致是由于各地区实际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而采取建设新农村的措施和政策不同造成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该地区现代化程度高,涵盖的都是一些快速成长的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珠三角过分注重城市的发展,忽略了农村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珠三角地区虽然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充足,但农民收入低,离生活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粤东地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大量的资金用于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农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低。因而,在建设新农村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农业生产方面。粤西地区第三产业较为发达,但主要是低端产业,技术含量低,产业收益较低。在粤西支柱产业收益低、经济实力差背景下,该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差,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粤北是典型的山区,对外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能力弱,经济发展落后,新农村建设的着重点目前还是落在改变村容村貌方面。

表6 2010~2016年广东省人口及住房情况

年份人口总量(亿人)人口组成(万人)人均住房面积(m2)农村城镇农村城镇 20101 04303527 536902 7829 2334 13 20111 05053519 176985 8330 7334 40 20121 05943453 647140 3631 6734 40 20131 06443431 637212 3733 0034 57 20141 07243431 687292 3239 3231 88 20151 08493394 657454 3542 1432 25 20161 09993387 697611 3143 9232 74

图2 广东省居民恩格尔系数

3.2.2 村落发展建设落后

广东省农村建筑风格约定俗成,有比较固定的建筑和布局模式,村落风格统一,布局较为合理。随着广东省经济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增速不断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现代农村建筑开始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农村新建住房不再按照以前的布局和风格,农村居民出现了攀比和炫耀的情况。农村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建筑杂乱无章,并且农民建筑缺乏有效管理,这就导致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严重滞后。此外,旧式建筑用料讲究,民族特色物品较多,而新式建筑所用的均为现代建材,建筑风格与旧村协调性差。许多历史建筑风格强烈的古村貌已经遭到破坏,无法将自身人文特色优势转化为良好的旅游资源[11],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延缓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010~2016年,广东省的城镇人口出现不断增加的现象,从6 902.78万人增加到7 611.31万人。广东省城镇人口的大幅增加,一部分原因在于广东省每年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力的转移。相比农村,城镇具有更丰富多彩的就业机会,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更多,收入更客观。在这样的诱惑下,农村劳动力开始实现大规模的转移。2010~2016年,广东省的农村人口从3 527.53万人减少到3 387.69万人,年平均减少速率为0.57%。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很多农村在城市的带动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占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96年广东省第一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440m2,到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时,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至260m2,远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警戒线530m2。农村建筑并没有跟随农村人口的变化而变化。

3.2.3 农村发展资金缺乏

恩格尔系数(Engel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家庭收入越低,该地区越穷。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家庭收入越高,该地区越富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在59.00%以上为绝对贫困, 50.00%~59.00%为温饱, 40.00%~50.00%为小康, 30.00%~40.00%为富裕, 30.00%以下为最富裕[12]。不论城镇或农村,广东省的恩格尔系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2010~2015年,广东省农村的恩格尔系数最高为49.08,最低为39.40; 广东省城镇的恩格尔系数最高为36.90,最低为32.80(图2)。广东省农村目前正处于小康水平,并向富裕阶段迈进,但跟城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目前广东省农村所处的恩格尔系数水平看,广东省农村还不够富裕。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但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农村自己投入。由于收入水平一般,农民将收入大多用于家庭生活支出,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相对缺乏,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前进脚步。

3.2.4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大多数农民无法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在垃圾回收中,生产生活垃圾不能进行集中回收处理。投放到垃圾箱(池)的生活垃圾仅占56.16%,放置在住房周围固定点的生活垃圾占37.73%,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占6.11%。目前,广东省农村对于垃圾的处理方式也比较传统, 46.05%的垃圾采取填埋方式处理, 33.95%采用焚烧方式, 2.63%的垃圾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污染了环境,影响了村容。而在污水的处理方面, 24.37%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严重影响了农业水资源的质量。农村的粪便处理率也比较低,粪便排放方式以下水道为主,占58.54%,粪便再利用率仅占19.15%(图3)。

图3 广东省农村环境相关情况

广东省农村环境还存在生活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率较低的问题。一方面,农村污染源数量较大,比较难加以控制,污染源分布比较分散,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小,没有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此外,政府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大,没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监管和处罚制度。农村缺乏合理有效的生态景观规划,土地利用布局零散而无序,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财力保障[13]。这些都是广东省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尽管近年来广东省的各地方政府对农民的生活环境进行大力改造,但收效甚微,需要继续努力。

表7 广东省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满意度调查结果

%

表8 广东省农村地区文化素质情况 %

3.2.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

农村基础设施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目前,农民对“通讯、通电”和“小型农田水利”方面等农业生产类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程度分别为45.30%和37.30%。对“污水治理”和“公厕建设改造”方面等农业生活类和生态环境类基础设施建设不满意,“不满意”程度分别为34.00%和30.50%(表7)。

农村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广东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主要以住房规划为主,在基础社会建设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现阶段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投入由2006年的103亿元变为现今的200亿元,农村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在新农村的实际规划建设上,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完善的投入机制,导致资金投入与预期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政府投入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居民迫切希望提升质量的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农村居民满意度低。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农民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可以有效落实国家政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对于目前出现的基础设施建设差的现象,应予以重视,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3.2.6 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创新水平低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广东省农村人口中,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口比例占55.83%,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比例占44.17%。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广东省农村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口比例占37.44%,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比例占62.56%。2000~2010年,虽然广东省的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有所提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间还有一段差距。2010年,我国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口比例占30.25%,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比例占69.75%。

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目前,广东省正处于新农村快速建设时期,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便于采取较好的管理方法和普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水平低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必须加以制止。新农村建设需要扶持制度、发展思路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忽略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势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存在区域建设差异明显、村落发展建设落后、发展资金缺乏、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治理监管机制不健全和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与创新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予以重视。

4.2 建议

4.2.1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省内各地区农村的发展现状,进行差异化建设。广东省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借助城市的经济实力来辅助现代农村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重视工业园区的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的系统化、规范化以及产业化发展,推进农村产业链的形成,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将新农村建设的关注重点放置在民生问题上,注重解决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推进新农村各项工程的建设。

4.2.2 根据实际进行规划

新农村建设要根据实际进行规划。2005年广东省的乡镇数量达到1 558个,截止2015年,乡镇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小乡镇合并在一起,在规划的建设上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另外,与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相比较,乡镇的建设管理水平差,乡镇规划活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发阶段,在新农村建设上,要着重针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规范性展开研究。广东省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出台系列政策引导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全面规范的目标。

4.2.3 扩大建设资金投入来源

对于经济实力较弱,资金和技术等都比较匮乏的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应实施“四轮驱动”的创建模式,将政府、农民群众、社会群众3方面联系起来,扩大建设资金投入来源。鼓励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的建设,将外界的商业资金注入农村建设中,弥补当地资金不足的问题。此外,在新农村建设上着重发挥当地的乡镇政府的工作,如将当地的农产品产业化,将村镇承包的收益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活动中。

4.2.4 注重生态和基础设施

在广东省的新农村建设中,要将环保型、节约型的相关要求贯穿于实践过程,能够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重视建设“生态文明村”。政府对积极建设新农村的地区进行资金、技术以及优惠政策的支持,通过完善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健全建设计划改善当地基本生态环境。

4.2.5 加大监管力度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要时刻贯彻监督环节。首先,村务要做到透明化,接受村民的监督。村干部对村务信息掌握比较全面,村民获得的村务信息较少。建立信息公示制度,既可以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投入资金流向,还可以增强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其次,加强上级政府监督体系。上级政府在划拨项目资金和验收项目成果时,要从多方面入手,不能只关注基层政府的工作报告。

4.2.6 注重创新

新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要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将思想文化与经济实践全面结合起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持续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协调统一发展,如在建设中,政府要发挥引导、调控作用,为新农村建设计划提供指导意见以及建设发展方向,同时政府也为实践活动提供建设专家、各项建设人才等,统一协调各种力量;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让农民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中; 社会各界也要积极支持新农村的建设工作,通过资金、技术、人才输入的方式进行支持,将这3种力量结合起来,创新建设机制,探究出一条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创新建设路线。

[1] 邹文博. 对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对策研究.科技展望, 2016,26(4):306

[2] 侯满平, 李涛,郝晋珉.鄱阳湖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探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5): 63~66

[3] 徐悦.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 2009,(6): 51~52

[4] 徐勇. 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 2006, 2003(1): 3~8

[5] 汪光焘. 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城市规划学刊, 2005,(4): 1~3

[6] 温铁军.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城乡桥, 2005,(11): 1~1

[7] 徐杨.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新长征, 2006,(9): 24~24

[8] 张效军, 汤惠君,欧阳孔仁.广东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51~758

[9] 宋欢. 广东农村生活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8): 161~164

[10]王春超. 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的意愿研究——以广东19个村农户调查为例.上海经济研究, 2010,(3): 18~27

[11]罗莹路, 徐国忱.广东乡村发展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建筑与环境, 2014,(1): 24~27

[12]赵华甫, 张凤荣,许月卿,等.北京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保护.资源科学, 2007, 29(1): 56~62

[13]邢燕, 张轲.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225~228

猜你喜欢
广东省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