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溪 冯文熙
摘 要: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工作至关重要。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措施并不健全。深入的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提出利用大数据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建立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辅导员及心理委员的作用等措施对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干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措施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快速发展的时期,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社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新时代的大学生也面临着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等各种压力。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因学习成绩问题导致跳楼自杀”等,一幕幕让我们触目惊心,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文件指出“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专业水平。”因此,深入的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原因和干预措施有助于落实国家的文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概念
从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Caplan)对心理危机进行了研究,并于1964 年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困境时,自身掌握问题的处理方式和通常的支持系统难以应对当前困境,即超出个体能力范围而产生的暂时性心理困扰[1]。心理危机事件的施暴者往往就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心理危机事件是指个体面对种种压力或者突然的变故,产生心理危机,进而采取暴力、自杀、他杀等手段来解决问题,最后产生严重的后果的事件。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2017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达到3779万人,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群体的成长与成才。然而心理危机事件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对于已经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我们没办法避免,但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是我们的责任。
2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
2.1 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引发心理危机
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4+2+1”的家庭中长大,享受着父母及长辈的溺爱。生活一直由父母安排,自立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也较差,形成了不良的个性品质。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离异家庭、暴力家庭、不良嗜好家庭形成了具有缺陷的性格品质。其中一部分采取过激行为的大学生基本上具有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他们嫉妒心理较强、报复心理强、自卑、抑郁、敏感等,当面对挫折时,不能乐观的、积极的面对,而是采取伤害自己或是伤害他人的极端的方式去解决。
2.2 恋爱及人际关系引发心理危机
大學生步入大学的校园,除了学习之余,不能回避的便是人际交往。大学生要同时处理好与室友、同学、老师的关系。在学校的生活中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各不相同。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和暴力事件很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人际交往中的冲突[2]。近年来宿舍杀人案频发,形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热词“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我们并不可一笑了之,可见大学生面对交往中矛盾的解决方式过于极端。
人际交往中一个特殊的关系便是恋爱,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的爱情产生强烈的渴望。恋爱是男女双方寻求和建立爱情而相互了解的和选择的过程[3]。但恋爱的成功率并不是百分之百,失恋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失恋如果很好的度过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好时机,但同时失恋也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失恋时人的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产生报复、自杀、他杀的行为。失恋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压力过大引发心理危机
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首先是来自日常学习的压力,在学习中要面对挂科的焦虑、四六级、计算机及各种资格证的考试。家长习惯了过度的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其次是就业的压力,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在加强。尤其是大四的学生,面对就业十分的焦虑,觉得自己毕业找不到工作,没有就业的信心等。最后是考研的压力,许多同学选择了考研,考研学习的同学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考研的最后阶段,学生处于极度紧张和焦虑的时期。以上的一些压力都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2.4 互联网中不良文化的传播引发心理危机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不良文化的传播也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可以很容易的从网络上获得带有暴力倾向的书刊、影视剧和暴力游戏等,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学生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自杀和他杀行为的各种影视剧、短视频,很容易使学生模仿。校园贷问题也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攀比的现象,手里没有钱就去校园贷借钱,校园贷利息较高,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许多学生由于欠债较多,最后采取极端方式自杀或者犯罪来解决问题。
3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措施
3.1 利用大数据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大学生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通过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是十分必要的,做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提早发现和提早治疗。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并不是总是突发状况,大部分是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的积累,才达到事件的发生。在新生入学时,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统一存到数据库,依据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别的干预;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在校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个体,建立心理危机检测模型[4]。
此外,学校应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关注学生使用较为活跃的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每天进行心理知识推送;学生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留言,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帮助解答相关问题。让微信、QQ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平台。
3.2 建立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针对新形势下心理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各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学校、学院、年级办中都应成立心理危机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实行逐级负责制。学校的应急处理小组组长应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长来担任。分别设立抢救组、维稳组、法律和外联组、心理疏导组。设立抢救组由学校的医务部门和辅导员老师、学院领导、学工部成员组成,对于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第一时间做出快速的反应,抢救学生的生命;设维稳组,一般由学工部门负责人和保卫处负责人担任,兼顾事件的维稳和调查工作;设立法律和外联组,由学校专门的外联部成员和法律顾问组成,负责事件的法律责任解释,外联组负责学校对外消息的发布和对内消息的控制,将事件的影响力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设立心理疏导小组,由心理大学生中心的成员和辅导员老师组成,负责对事件的参与人员和相关的人员进行心理的疏导工作。做到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学院、年级办、家长等通力配合及时有效的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学校要定期的对心理危机事件的相关成员进行培训、检查,做到心理危机事件处置小组是高效的、专业的团队。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服务。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压力教育、恋爱观教育、生命教育等,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热爱生命、尊重生命,面对困难勇于克服[5]。教学中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景剧模式等,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发生心理危机如何解决,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如何面对。除课堂教学外,学校要加强学生对于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讲座、电影、大学生心理平台举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知识竞赛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应定期组织培训,针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班级的心理委员等。通过培训让大家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面对心理危机事件不会慌乱,及早的发现心理危机的同学,帮助其度过危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专门配备掌握大数据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数据分析提供必要的支撑。
3.4 充分发挥辅导员及心理委员的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的引路者、指路人,也是学生最值得信任的人。辅导员老师要加强学生的管理、思想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学生爱戴的像时代楷模“曲建武”一样的好老师。多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使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充分的利用班级的心理委员和宿舍的心理委员,每日汇报、特殊情况立即向辅导员老师汇报的机制;建立任课教师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及时与辅导员老师沟通的机制。辅导员老师应专门的记录学生的情况,分轻重进行区别对待,心理问题较轻的学生交由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进行指导,注意后期的效果跟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交由医院和精神病院进行相关的治疗。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要第一时间的向学院应急处置小组进行汇报,使危机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辅导员老师至关重要,及时、快速、有效的做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维稳。
总之,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应遵循预防为主;当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全校师生、家长通力配合避免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Futterman E H. Gerald Caplan.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 [J]. Social Service Review, 1964,38(2):239-240.
[2]张艳.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诱因分析 [J]. 輕工科技,2017(12)
[3]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6.
[4]李俊芝.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J]. 理论研究,2017(10)
[5]吕倜然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置策略探究 [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5)
作者简介
冯小溪(1985-),女,汉族,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健康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冯文熙(1993-),男,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