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研究:学生咬指甲的行为分析

2018-01-30 08:46王瑞霞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压力精神分析

王瑞霞

【摘 要】咬指甲是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也是学习压力躯体化的产物,对学生咬指甲行为的分析有利于探索学生在各个阶段所承受的学习压力。教育生活叙事的手法,对安徽省某大学有此习惯的学生经历进行描述,研究学生咬指甲行为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咬指甲行为;学习压力;精神分析

咬指甲行为是指儿童将手指放在口腔里,通过牙齿咬合手指甲、表皮或指甲周围皮肤的行为。学生的咬指甲被视为问题行为,在某些领域被认为是行为障碍。此行为诱因很多,但常被解释为内心紧张。学生突然承受超过心理预期的压力,便外化为问题行为。咬指甲者有不同的时间分化,各阶段学生所承受的压力类型和触发点也有不同的呈现。小学阶段咬指甲行为出现,并保持较高水平,中学阶段上升到顶峰,随着青春期的发育成熟,高中时期咬指甲行为逐渐隐蔽化。

走进现场——徐同学的故事

本文在寻找咬指甲的叙事者时,朋友向笔者推荐了徐同学。徐同学是安徽省一名毕业于某师范院校的大学生,经过几次深入访谈,了解了他咬指甲的经历。

(一)考试影响

一年级期末考试前,老师对徐同学的母亲说:“孩子太小,如果考试不理想就必须重读”。徐同学知道后慌了,认为在一年级有很多朋友,如果再读一年,会失去他的朋友,也会成为朋友和同学眼中的笑话。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要考好,因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中。

考试期间,徐同学描述说他心脏在扑通乱跳,咬起了指甲,先是一只手指,接着两个手指。到了下午,十个手指都被咬的光秃秃了。“咬指甲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好像咬了指甲,我什么都不怕了。”每当考试遇到难题,就咬指甲,他觉得咬指甲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感觉咬了指甲之后,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喜悦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咬指甲成了一种日常习惯。

弗洛伊德认为人存在伊底、自我和超我,其中伊底又被称作本我,是人的深层次意识,“是一个人接触外界以前就存在的内心世界” [1]。学生咬指甲行为是由人类婴儿时期吮指行为发展而来的,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在人的自然发展中被其他的欲望和社会准则所束缚,但是在一定条件刺激下会重新被唤回。学业压力是在学校出现的刺激源。在学业压力的刺激下,学生会不自觉的唤回吮指行为。儿童在娱乐和交往中,往往寻求认同感,希望拥有同伴,这种从众需求使得儿童们从心理投射到生理上,会模仿学习其他人的行为动作。随着时间推移和动作重复,逐渐将模仿行为内化为一种应激反应。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行为理论解释了这个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组成个体无意识的是各种带情感和情欲色彩的相互关联的意念群,主要来源于个体早年的心理创伤和与本性不和谐的道德冲突。[2] ”儿童咬指甲是“个体无意识”行为,是个人过去被压抑的吮指行为的被唤醒,是儿童源自内心的本能冲动,是个人愿望的躯体化现象。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受唯实原则的制约” [3]理性地控制着人类的行为。

(二)压力中煎熬

进入初中,徐同学咬指甲的频率逐渐增加,成为一种日常的表现。“进入青春期,我不再光明正大咬指甲,而是小心翼翼的咬着指甲,男生把指甲绞成干净的弧形,女生把指甲留长,还开始偷偷的染透明的指甲油,上课的时候用指甲刀修剪自己指甲的形状。而我好像留在了儿童的世界,他们都偷偷的长大了”。徐同学在中考发挥不利,没考上重点高中,咬指甲好像变成了常态,几乎每天都在咬指甲,严重的时候会把十个手指都咬光。随着高考的临近,咬指甲行为出现新常态,他不是简单的咬指甲了,在咬完指甲过后,会啃咬指甲周围的皮肤。高考时,他边考试边咬指甲,“在涂答题卡的时候,我甚至感觉指尖的皮肤直接接触在纸张上,沙沙的,随时会有血渗透出来。”

“学业压力源包括任务压力、时间压力、他人要求压力、挫折压力、竞争压力、他人期望压力、成绩目标压力、环境压力、自我发展压力等9个一阶因素。” [4]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学业压力开始严重,咬指甲行为也呈现出局部群体扩展化和个体行为严重化。青春期时学生开始有了反叛心理,变现出对权威的反抗,这是自我与超我之间的挑战,自我在这一时期无法管控本我的行为。在家庭中,少年反抗父母意志,寻求发言权,在学校挑战校规和老师。弗洛伊德指出身体与自我的联系,“自我首先是肉体的,它不仅仅是表面的存在,而且其本身就是表面的投影。[5] ”作为自我投影,咬指甲反映出学校应试教育下的压力。高中阶段,男生希望建立自身成熟的男子气概,有受到女孩子关注和爱慕的渴望。内心渴望和超我對自我的影响,导致自我能够很好的抑制本能的行为,男生会减少咬指甲行为。而女生在青春期后处于美学层面的束缚,基本上很少咬指甲了,在长期的社会层级交替下,将指甲和美丽等同起来,这使得咬指甲行为有所减轻。

(三)不同的异类

进入大学,徐同学的父母关注到他咬指甲的坏习惯,认为必须要改正。徐同学觉得这是自身的喜好,没必要听父母的意见。去了大学,徐同学咬指甲更加肆无忌惮。后来了解到女同学认为修长白净留指甲的手指会比较好看。因此,就审视了自己的手,开始试着不去咬指甲,但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往往一周不咬指甲,他就会忍不住把手指放到嘴里。问徐同学咬指甲的感觉时,徐同学认为在咬的时候能感觉到牙齿咬合指甲时的脆度,咬了第一口,意识到自己不能去咬指甲,但看到指甲上不规则的锯齿状边缘,就有要将指甲咬圆滑、干净的冲动。

大学之前,自我管束本我行为效用降低时,父母会用语言和行为管束孩子。大学时,只能依靠学生自身的自我和超我发挥作用。大学咬指甲者得到了一个相对自由无束缚环境,让自我管束本我从而压制内心冲动达到减少咬指甲的频率和程度的目的。这种分化通过加强自我和超我来达到对本我管束的最大化,抑制本我的冲动,达到减少和控制的目的。

学业压力是诱发咬指甲行为的刺激点,小学咬指甲行为首先来源于婴儿时期吮指行为的异化,从儿童吮咬行为异化为一种啃咬指甲组织和皮肤组织的问题行为。到了中学,学业压力逐渐的扩大,再加上青春期到来,初中生身心分离现象严重,咬指甲行为表现出反复性和严重化,部分咬指甲行为甚至造成对手指的伤害。大学阶段会出现学习压力抽离现象和本我转移。对于此行为,从卫生角度而言,是一种非健康的行为,可能感染一些细菌性疾病和某些指部炎症。从美学角度而言,不符合大众审美,手指缺乏大众所需求的美感。但咬指甲行为本身没有错,它仅仅只是个体宣泄压力的一种形式,是学业压力的躯体化。要解决学生咬指甲行为,教师与家长应该注重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02.

[2]袁罗牙.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社会无意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4).

[3 姚小娟.自我与本我、超我、外界的不平衡——论麦克白的毁灭[J].绥化学院学报.2011(03).

[4]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4.

[5][德]格尔达.帕格尔.拉康[M]李朝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学习压力精神分析
脑海里放歌的高三男生
漂泊中的追梦人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