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晨超
【摘 要】近年来,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建筑业新型人才需求量大增,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项目现场管理的创新和教育,本文结合我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结构要素和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三个方面入手,校行企三方参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项目现场管理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作过程;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体系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兴起,推进了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工业化程度以及绿色建筑占有率均不到5%,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水平偏低。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建筑市场会更加规范,人才竞争日益加剧,人才瓶颈将是建筑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高素质产业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以高职院校为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核心课程势在必行。我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化而设计,对于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原理和框架
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某项特定工作成果而采用的一系列工作流程,是一个稳定运行的系统,整个流程具有闭合性与目的性。高职教育在培养岗位化技术应用能力上比较重视,以我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工程质量管理、进度控制、成本管理等项目管理岗位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2]。基于工作工程导向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对企业产品和生产任务對应的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归纳和遴选,最终确定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再从工作任务中提取典型工作,把典型工作任务分解成职业技能领域,分类归纳总结出学生需要学会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确定专业开设的课程,继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3]。
我院建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把项目现场管理能力作为专业教学主线,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根据项目现场管理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缩减基础课程的门类,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培养,整合后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用专业基础课程、技能培养课和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以进度把控、成本估算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以现场管理和工程施工等项目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以上三者的结合,构成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课程体系只是一个大框架,具体的实现过程要回归到专业课程教学上,在建设工程管理的核心课程设计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行业、企业的需求
从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来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的用人单位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咨询机构、监理公司等,岗位群为施工员、监理员、预算员、测量员、材料员和招投标交易员等多个职业,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以这部分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核心课设置的参考标准。要面向就业岗位群,结合用人单位的技能需求不断调整课程的侧重点,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构建以能力为标准的模块化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社会需要的紧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2.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
通过对建筑行业和岗位工作的分析确定建管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通过筛选和归纳职业岗位群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信息,得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常见的工作任务,归纳整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解出职业行动领域子任务,在此基础上选择开设的课程,以预算员为例,如图1所示,其它工作任务分解职业行动领域省略。
3.学习领域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个特别的“内容载体”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我们称之为“学习领域”。我院建管专业教学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基础上序化为“5大学习领域”,即专业基础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扩展学习领域、强化学习领域、顶岗实践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采用“4+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4学期安排专业基础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扩展学习领域的学习,第5学期安排强化学习领域的课程学习,第6学期为毕业顶岗实习,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5]。
根据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及时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引入课堂;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时,素质培养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作为课程核心。适度淡化公共基础课,提高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在实践环节中,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按工作子项目所需的基本能力来设置实践内容,在教学中将融入职业岗位标准,把理论、岗位标准、技能有机融合起来。
三、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学习领域相关课程的开设以及新型岗位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模拟,我校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逐步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双证融通、双合成、三阶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政、行、校、企四方共同参与对任务分解,提取后归并形成职业行动领域,重构分析后形成融实践和理论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培养新型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以上对工程过程系统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一方面在传统学科体系上有了创新,另一方面又充分按照当前的人才需求方向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出来的课程是具有一定内涵的,这个课程内涵不是理论的内容,而是实践方面的内容,课程的知识点也是工作过程的节点,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转向技术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系统化安全管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04-106.
[2]李 理.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5(15):125-126.
[3]张喜艳.《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研究[J]. 职业技术,2012(09):136-137.
[4]黄君羡,李 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2):56-59.
[5]冯小军,赵鹏飞,陈秀虎,孙明.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