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珠凤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先秦起,它便开始萌芽,秦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期,明清是中国文化的转向期,一直到现在,中国文化依然保持着它蓬勃的生命活力。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本文从“乞丐晒太阳”这则故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格理想的影响及在现代化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需要。
【关键词】乞丐晒太阳;道家;淡泊自然;佛家;任云随缘;儒家
一、故事详解
听过一则故事,讲的是乞丐晒太阳,故事如下:
有一个乞丐在沙滩上晒太阳,有一个百万富翁抱着孙子走来,对乞丐说:“你那么年轻为什么不干点正经事呢?”乞丐问:“何为正经事”?富翁说:“你可以打工挣钱啊”。乞丐问:“挣了钱干什么?”富翁说:“挣了钱可以买条船打鱼”。乞丐问:“打鱼做什么”?富翁说:“打鱼卖了钱可以盖房子取媳妇生儿子,再给儿子取媳妇生孙子啊”,乞丐问:“再然后呢?”富翁说:“再然后就像我一样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啊”。乞丐呵呵大笑!曰:“我现在就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又何必再费那么多事!”
故事虽短,在我们嘲笑乞丐的“无为”,不思进取,自甘堕落之时,却又不得不承认乞丐所说的并不毫无道理。芸芸众生,我们努力地奋斗,每日忙忙碌碌,到最后离开人世时却也是什么都带不走的。正如故事中的富翁,打工挣钱、买船打鱼、盖房娶媳,到最后也是和乞丐一样在晒太阳。乞丐与富翁的不同人生态度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佛、儒思想。乞丐显示着道家的“无为”、“无欲”和佛家的“空”及出世的人生態度,富翁显示着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2]
这两句话告诫我们不必太在意外在的声色,学会知足。故事中的乞丐知足常乐,并不在意外在的“钱、房、媳妇”,而是在意自身内心的满足感。对于老子的思维方式而言,老子的人生观是内倾式的。不识道,不足以成智者;不用道,不足以驰骋人生。而所谓的“道”即是“通过对人欲望的克制,心灵的净化,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依次来完成合道的一生”。[3]于道家而言,得道之人,不是权势显赫的人物,而是“赤子”、“婴儿”类的真人。他们无知、无欲、无为,真正达到“精之至”,“和之至”,处于纯真、朴实、自然的状态,却不被外物所伤害。相反贪生使气,纵欲使强,看似很壮,却很快会由盛而灭。只有“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才能“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4]而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首先,须采用自足的生活态度,满足于清淡简朴的生活,拒绝外界的物质和精神的诱惑。不知足是起祸之端,知足者才能常乐。月满则亏,适可而止才不会招致祸端,才能达到“长生久视”[5]的境界。其次,学会“守气”,[6]学会关闭自身的感觉通道,学会心斋坐忘,真正达到忘我、忘他和忘忘的境界,像婴儿样平和,清除杂念净化心灵,达到一尘不染,无为而治,宁静柔弱,明白事理,淡泊自然。正如故事中的乞丐一开始就淡泊自然,在沙滩上晒太阳享受内心的自由,做到了富翁辛苦一辈子到老才享受到的晒太阳的闲适。
二、现代性的焦虑与道家思想的契合
处于现代化的人们,他们内心的焦虑与老子的“无欲”、“无知”、“无为”相契合,可以说现代性的焦虑需要道家思想来予以安抚,调整。在越来越讲求“信息化”、“快速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慢下来如婴儿般平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修习老子的“守气”,做到清除杂念净化心灵,明白事理,淡泊自然,如此方才能在多元化、现代化的时代里保持内心宁静,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
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现实的人有五大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无论是外在威胁还是对存在本身的内在威胁,一旦这些威胁导致人的需求无法有效合理满足时,人的焦虑之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为焦虑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时所引的不安,而这个价值则被个人视为是他存在的根本。”[7]现代人焦虑不安和无意义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个基本生存维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后现代理论家都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论努力来找出克服现代人焦虑不安的对策,实现现代人的生存意义再建。
在中国现阶段,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焦虑现象,突出表现为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主要有“生存焦虑、发展焦虑、感情焦虑”, [8]其共同点是内心的焦燥与不安。我们现代人的焦虑感和内心的混乱感也是由于需求感不足而引发的。由滕华涛执导的电视剧《蜗居》于2009年7月27日在上海电视台一经首播,仅用四天便创下历史新高,因为剧中涉及的热点题材强烈地引发了大众的共鸣。电视剧直面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反映在房价飙升的背景下,普通人的各种心理,焦虑便是其中一种。近来,“车贷”、“房贷”、“房奴”、“孩奴”等词开始越来越为我们熟知,我们看似越来越自由实则被束缚得也越来越多。每月的工资除了自己的基本生活开销都还了“车贷”、“房贷”,没有多余的钱去享受生活,中国人的生活大部分只能撑得上是生存,在种种压力下,人是没有幸福感可言的,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担心: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事业处于停滞期;担心意外开支导致生活下降等等。因此,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冷静下来从种种束缚下解脱出来,拿正常的收入过相应的生活水平,不要盲目地追求更大的房,更贵的车,更好的消费。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如老子一样,淡泊无为,而不是不停地让自己忙碌地追赶以满足自己不断泛滥的欲望。
三、佛家“空”的解脱基点
生活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在我们面对生活的那些不如意又该如何呢?“考学失利”、“感情不顺”、“事业不起”等等诸如生活的烦恼,这时候我们又该怎样处之呢?佛家的“空”也许能启示我们怎样去解脱生活的烦恼。
道家的“清”告诉我们要做到清净无欲,淡泊自然,达到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佛家的“空”也告诉我们要根绝欲念,用一种清净的恬淡自然的心态忘却今世,求得解脱。
“苦”和“空”是佛教的两个基本核心,印度佛教早期注重人生的诸种痛苦解脱,而中国佛教,则更注重宣扬一个“空”字,大千世界,纷纷万象,荣辱兴亡,酒气财色......一切的一切在佛教徒们看来,只不过是一场梦幻,根本不存在,即使人自身,依然是幻景中的假象,这种一切皆空的思想是对人生诸种烦恼与痛苦解脱的基点。佛教视万物为空无,对顺逆有自己的理解,尤其讲究自性的清净。视逆如顺对于生活在最下层身受种种压迫人民而言,毫无疑问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这是人作为人的劣根性。视荣辱如浮云,脱略世事,“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中华民族传统知识分子脆弱的心灵在受到伤害时,往往是遁入追求内心清净、精神自由的这种“佛境”中。
芸芸众生,无论是荣或是辱,得或者是失,都是暂时的,兴衰荣辱都会过去,到最后留下的也尽是我们自身。佛家的“空”很好地诠释了世事的浮华与虚妄,因此我们应有“空”的心境去看待世事,做到宠辱不惊,闲庭信步,如此方能从容生活。
四、道佛儒结合的必要性
“乞丐晒太阳”告诉我们对待世事多一份淡然,不必太过地执着于外在事物的万物。我们追求众多,到最后依然是“晒太阳”。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地坚守或者追求着道家的“无欲”、“无为”,佛家的“空”、“任运随缘”,那么人类社会又会怎样发展?
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也并非无懈可击。金元浦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里说“首先如果所有人都与道合一,逍遥无为,还要不要社会?要不要秩序?要不要语言、文字、工具?,其次谁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社会集团都如此虔诚地皈依大道?如果一个国家突然遭到别国的武力侵犯,以自然无为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吗?这种没有任何杀伤力的道能否成为治国的根本方略?”[9]因此我们也需要儒家的入世态度。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伦理道德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既要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需要道家和佛家的处世态度,如此方能在人世从容地生活。那么什么时候入世,什么时候处世呢?笔者认为,在生命可掌控范围里,我们还是应该入世,积极地去努力,争取奋斗,做到尽人事,但在我们有所欲,有所取的时候,应该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在人事已经定下,无可作为之时,我们便要抱着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淡然处之,以“无欲”、“淡泊”的心境去接受事情的結局,把自己从俗世的烦恼中解脱出来,宽慰自己。笔者认为佛家“任运随缘”的处世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尽人事,听天命。在有所控的范围努力,在无所控的范围外淡然。
“乞丐晒太阳”的故事在现今看来,富翁和乞丐谁都没有对错。乞丐讲究道家的出世,做到清淡洒脱,无欲无求,内心是满足而闲适。富翁讲求儒家的入世,在人世里享受着努力过后的得到或失去,享受着“琴瑟相合”的恩爱,儿孙满堂的自豪感。虽辛苦一生,但也体验了人生的各种酸甜苦辣,品尝了人生百态,这也不失为一种生活。儒道佛互补,其实也是出世与入世的互补。当出世与入世、刚与柔、动与静、攻与守、进与退的人格修养标准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人格底层并被现代中国身体力行出来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西方当代文化结合出的中国文化便散发出了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6页.
[2]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28-29页.
[3][6][9]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9,320,325.
[4]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16页.
[5]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19页.
[7]张瑶,张艳涛.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焦虑[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9(6).
[8]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