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研究的新进展

2018-01-30 08:46丁瑞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丁瑞

【摘 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相结合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称为认知资本主义。通过对认知资本的分析论证,为我们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生产;知识产品;劳动价值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变化、新情况,有学者把当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成为认知资本主义。

一、认知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认知资本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2001年,用于指称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相结合所形成的资本主义阶段。“认知资本主义”中的“认知”一词强调的是人的认识能力、知识、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等认知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从认知资本主义演变历程、本质特征的进行分析来看,可以总结以下特点:

资本积累方式。认知资本主义下的资本累积建立在知识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即非物质劳动形式。因此,认知资本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积累方式,剩余价值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基于知识的精神产品创造过程。

生产方式。知识的生产出现去中心化,各个生产者在分工中地位平等,形成无所不在的中心;认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利用计算机将网络中的人脑联合起来,并促使人脑之间进行协作劳动,从而产生“网络正外部性”。建立在互联网连接形成的数字网络基础上的生产方式的优势是,随着知识的积累和丰富,稀缺性将不在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边际报酬递增效应。

对劳动的剥削方式。劳动者只在极小程度上被剥削;知识和创造力无法与人身分离,知识产权有保护了对生产者对知识和创造力的所有权,因此知识产品不会被异化。这就是说,认知资本主义下劳动者不会失去对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所有权,被剥削的程度大大降低。

二、认知资本主义下的资本积累方式:非物质劳动

劳动经历了“非物质化”,物质生产劳动、体力劳动让位于非物质劳动、纯粹的脑力劳动;信息等知识产品和数字产品与物质产品相比具有极大的不同,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载体;由于非物质劳动中创造力与劳动者的天然不可分割,非物质劳动产品不会异化,劳动者被剥削的程度大大降低,因此认知资本主义下的社会结构也发发生了重大变化。

劳动的“非物质化”。“认知资本主义”论区分了非物质劳动和马克思的抽象劳动,实质上马克思的抽象劳动定义为非物质的生产劳动或脑力劳动。资本主义下劳动的“非物质”过程推动了资本家与广大民众生产性劳动的结合,不仅包括雇佣劳动和小生产者,还包括能够提供几乎无限的免费资源即创造力的民众。

非物质劳动产品的特殊性。“认知资本主义”论对非物质产品的价值来源和价值决定等问题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有很大不同。“认知资本主义”论认为,认知商品的初始产品与复制品有明显的不同,初始产品与复制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价值不是凝结在但单个实体商品中,即不是仅仅蕴含于初始产品中,而是蕴含在整个商品群体的集合中。“认知资本主义”论,决定认知商品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认知商品多是高科技产品,前期研发成本投入巨大,导致刚刚投入生产后的产品即初始产品价值非常大,而其复制品价值量骤降,初始产品与复制品的价值量差距悬殊。

三、认知资本主义的内在不稳定性与金融资本

认知资本主义理论发展出一套试图超越对新自由主义和金融进行批判的理论,将金融资本的发展与认知资本主义的内在不稳定性联系起来,寻找金融资本独立膨胀的内在驱动力。“认知资本主义”论认为,知识与信息产品具有不确定性等固有特征,其价格形成机制类似于金融投机中的操作:即在市场主体间达成价格的共识。在创新领域,为取得重大创新从而获得更高利润率,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成本可能非常大,但是最终获得成功率很小,这就导致了认知资本经济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金融化和金融资本的发展是认知资本主义内在不稳定性所引发的内在需求。由于创新成本过高且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何转嫁风险,这就对金融化和金融资本的发展产生了内在的需求。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企业将研发风险转移给普通的投资者,而普通的投资者通过对创新价值的投资来获取对自己外来生活的保障。但是这种制度运行具有更高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了经济危机越来越频繁的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金融被认为是治理认知资本主义内在不稳定性的唯一方法。

四、认知资本主义对认识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启示

(一)“认知资本主义”论的积极启示

“认知资本主义”论试图将科技研发的重要性提升、服务业发展、金融资本膨胀等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纳入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在当前理论界关于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化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与金融化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等问题相互争论。在“认知资本主义”论认为,创新资本在更高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其更加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而金融化或金融资本的发展内嵌于认知资本主义中,是试图化解这种内在不稳定性的必然选择。

“认知资本主义”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面临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时应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等问题均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适时提出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得到高度重视,旨在推动中国制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中国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

(二)“认知资本主义”论的理论缺陷

“认知资本主义”论在其理论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在构成其理论基础的非物质劳动、知识产品的本质、技术劳动是否会产生异化等与劳动价值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上,存在逻辑错误和概念混乱等问题。

“非物质劳动”占据主导地位以及在认知资本主义下资本积累方式改变的观点。认知资本主义所强调的人的知识生产、脑力劳动并非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脑力劳动是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分析中也没有排除脑力劳动。在当前资本主义中,物质生产劳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价值的来源;纯粹脑力劳动尽管比重在提高,但仍然服务于物质生产劳动。因此,认为在认知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积累方式转变为依靠纯粹脑力劳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在文化或精神产品的生產过程中劳动者的创造力是否被剥削的问题。“认知资本主义”论认为,物质产品会与劳动者异化,而文化或精神产品不会异化,这是将文化或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与其所有者混为一谈。作为雇佣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为雇主生产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所有权归雇主所有而非劳动者所有。该知识产权也就归雇主所有,而非劳动者所有。

在当前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无产阶级被“知产阶级”取代,资本家与民众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也是偏颇的。首先,认知资本主义下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对资本的隶属程度加深。新机器配备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集中收集外部信息,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自己的运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中操作复杂的生产工艺和流程逐渐由计算机控制下的机器来完成,操作变得越来越简单,生产效率得到空前提高,对劳动者的技能不是越来越高,反而是越来越低,导致工人“去技能化”,对资本的依赖加重。

【参考文献】

[1]高峰.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理论的和实证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美]大卫.哈维.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M].许瑞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个短板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