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民间美术教学中打造学习共同体的案例研究

2018-01-30 21:01卞敬芬
考试周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苏绣刺绣共同体

卞敬芬

摘 要:打造学习共同体是指导课堂向一个集体发展,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本文立足于初中民间美术教学中,着力打造学习共同体,在实践案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反思。以自我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也得到了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间美术;学习共同体

在课堂过程中,理查德·施穆克和帕特里夏·施穆克(Richard Schmuck and Patricia Schmuck,2001)提出了一个略有不同的观察课堂的角度。他们非常重视课堂中人与人之间和小组之间的发展过程。他们相信,当教师交给学生人与人之间或小组之间交流的技能的时候,或是指导课堂向一个集体发展的时候,就是在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共同体。

以前我们老师自以为是,从来没有给学生机会讲讲他们想知道什么?想从你所教的课程中收获什么?现在他们提出了他们想知道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共同学习的环境,一起探求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求知能力,也很好地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情感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也是“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的基础之一。在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学习动机的激发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师应该改变观念,你和你的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可以共同成长,相互协作,达到教学的优质化。

在初中的民间美术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运用打造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在实践案例中积累了一点经验和体会与同仁共享。下面从具体案例《我爱苏绣》来分析:

一、 调查的可行性

在小组设定探究目标时,曾经来咨询过我:“是否可以对苏绣进行调查研究?”我当时和小组成员进行了分析,觉得这个调查还是可以进行的,因为我们就生长在苏州,对苏绣是耳濡目染,而且离苏绣的代表之地镇湖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给同学们深入探究提供了便利,而且我们望亭镇的绣娘也不少,告诉他们老师小的时候就绣过,同时根据我们望亭当地的习俗,当时老一辈人结婚时十分流行自己刺绣被面,让学生回家向他们的祖辈咨询,激发学生对刺绣艺术的兴趣。

二、 调查的规划性

在苏绣的探访中,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制定采访的计划书,在时间、地点、提问等环节都精心设计,使探访任务顺利完成,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调查报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形成了小团队,有问题他们也通过短信或电话和老师及时地沟通,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探究。

三、 调查的过程性

1. 调查小组的建立:王依依、吴志恒、沈怡、何文婷、张云琦。五人一组齐心合力。(抽取其中一组,一个班级一般8-10组)

2. 调查对象:中國工艺美术(刺绣)大师——余福臻,女,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任苏州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顾问,现任“余福臻刺绣艺术大师工作室”艺术总监。尤其擅长双面绣猫,首创了“细乱针结合绣猫法”,被绣坛誉为“猫王”。余福臻大师的代表作是“沙发双猫”,这幅“沙发双猫”曾获中国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项“金杯奖”。

3. 调查经过:采访民间艺术大师——余福臻,下面是一段采访的文字记录。

(学生)问:现在的针法多还是古代的针法多?

(余老师)答:现在有40多种,以前有十八个大的种类,大的下面又有好几种小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很多针法不是被淘汰了就是已经失传了。

(学生)问:丝线的颜色一般用什么染料染色的,植物的还是矿物的或是别的?

(余老师)答:古代主要用的是植物性和矿物性的染料,现在是化工合成的,而且染料是要偏酸性。

(学生)问:刺绣的过程像我们平时画画那样吗?例如注意要色彩的对比,明暗虚实的对比吗?上色有由重到轻,或是由轻到重的区别吗?

(余老师)答:刺绣时不论色彩要求或是造型要求其实都和绘画差不多。在造型上要求和原稿一样精准;色彩方面,颜色先从重的地方开始或颜色先从轻的浅的地方开始,依次进行,接着也许要像绘画那样进行调整。

(学生)问:刺绣这门手艺有没有传承人?

(余老师)答:现在学这门手艺的人不多,年轻人都坐不住,而且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要想将刺绣当成发财的渠道会比较难。在苏州的木渎,基本上家家的女孩子都会刺绣,这已经是当地一大传统,尤其在过去。现在我这边带的学生不多,而且年纪都不小,他们学习刺绣一般出于兴趣爱好,想多学习一门手艺,而且通常他们事业家庭都稳定了,这样在学刺绣的时候就能坐得住。

(学生)问:双面异色绣是怎么绣的?

(余老师)答:双面异色绣是需要两个人同时在竖着织框的底料两面进行,并且互相将针脚给隐藏起来,但是前提是稿子的轮廓要一样。

(学生)问:您对刺绣这门手艺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余老师)答:刺绣这门手艺很需要人的耐心,想要做出好的作品,不光有技术,还要能静下心来,一幅好的,面积大的刺绣可能要花上一年甚至好几年的时间,然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很急功近利,人们都会选择一些利益能马上实现的行业,所以刺绣这行业就很少有人来做。还有原来做刺绣这行的人,会因为别的行业工作轻松,收益高而改行转业。不过,这些年有好转,政府开始重视,像苏州工艺美院也开设了刺绣这门专业课。

(学生)问:我们应该如何对一幅刺绣进行鉴赏评价?

(余老师)答:主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丝理;二是轮廓;三是色彩。这三要素又包括小的方面。丝理就像肌理一样,在绣的时候,例如猫,要根据猫毛的生长方向,来确定针的走向,只有这样,猫毛顺滑的质感才能表现出来;轮廓的话,就要求打型要准确,透视等要注意;色彩就要求用的颜色准,例如一片花瓣,颜色就要求过渡自然,并且按照花的自然生长规律来绣。endprint

后话: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采访,让我们能宏观地了解具有两千多年的刺绣历史,有幸受到余福臻老师的指点,能亲身体会刺绣的精彩,受益良多。

4. 调查心得

小组总结调查心得,我们觉得对于苏绣,我们只能说她真的很幸运!她是国家的宠儿,档次与品位的象征,她受到了太多太多的宠爱,走向了一条阳春白雪的大道。她是精品,是象征,是国家的礼品,是外交的手段。她亦是商品,可以机绣可以人绣,可精细,可粗糙,可繁可简可贵可贱。

但是,我们展望苏绣的未来,正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境遇一样,也有许多的局限和困惑。不管是所谓的文化人还是商人都在拼命地摇这棵苏绣的摇钱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见到苏绣文化的博大精深。太湖之滨,山清水秀,气候温和,苏州镇湖形成了绣品街,这里的人大都心灵手巧,无论年长或是年幼,拿起绣花针都有一手厉害的绝活。我们以为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不再有这种平心静气的活动。但是好像我看到只是在这个商业社会下所形成的特殊的活动,他们可以很快地赶出一幅作品,为了一个好价钱,这难道不是现实社会造就的吗?他们也需要生活,于是出卖自己的技术,不是说这样做不对,只是觉得刺绣已经没有了女红的意义!今天的刺绣已经不是所谓的女红末技,而是一种工艺美术。

四、 调查的总结

这是我在初二年级中尝试让学生做民间艺术探究的案例,这组同学表现较为突出,在汇报总结环节也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看得出这组学生通力合作,在对民间艺术的探寻之旅中,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在收集素材、整理归纳、汇报成果等方面和老师也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相互学习的共同体,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反思。老师也给予适当合理的指导。整个学习过程也验证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师领导力的一种很好的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与之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为每个同学扫清学习上的障碍和心理上的疑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效。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有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民间艺术的现状也有个客观的认识。

总之在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眼里一直片面地认为美术课是一种技艺课,美术课的成果就是学生的美术作品和学生的手工艺作品,而恰恰忽视了美术课对人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衡量一节美术課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往往是以学生的作品优劣为唯一指标,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重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其一、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可以是不同的;其二、表现的方法也可以是各异的;其三、成果的展现形式也是可以有个性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实践中对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很好地发挥了教学过程性中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也给评价美术课优劣提供了很好的参照。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绣刺绣共同体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爱的共同体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苏绣,“秀”出奇迹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清新唯美的刺绣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