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引领孩子们步入课外阅读的深处,回归到一种更朴实、更科学,与儿童天性更为切近的阅读状态中呢?窃以为,兴趣激发不可或缺,方法迁移不可或缺,自主自悟不可或缺,以此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
关键词:兴趣激发;方法迁移;自主自悟
小学语文阅读常常由课内到课外,由学到用,由理论到实践。在这条拓展之路上,由于师生阅读理念的不同,自然呈现出不同的阅读风貌,其阅读效果也不尽相同。
那么,如何引领孩子们步入课外阅读的深处,回归到一种更朴实、更科学,与儿童天性更为切近的阅读状态中呢?窃以为,兴趣激发不可或缺,方法迁移不可或缺,自主自悟不可或缺,以此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
一、 兴趣激发不可或缺
“教学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趣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寻回学习的兴趣、乐趣、情趣,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老问题。”小学生课外阅读同样需要寻回“趣味”,才能活泼泼地点燃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才能给一些阅读匮乏的重灾区带来或许希望。
可以通过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通过介绍读物内容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通过畅谈感受引起共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总之,只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乐趣、情趣,教师都可以大胆一试。
比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可以引领孩子们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告诉学生:“同学们,这本书中是有很多幽默、风趣、生动的小故事,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世界之初,日月星辰、木石水火,能够开阔你们的视野,丰富你们的精神世界,大家想不想去阅读这本书呢?”
还可以开展“名家名作伴我成长”主题班会、课前三分钟进行经典故事演讲、“魅力语文阅读伴我行”知识抢答赛、“我、诗和诗人”及“好书大家评”等活动,引领学生把课外阅读置于一个大视域下向前“挺进”,以求收到以少胜多,整合全文的效果。
二、 方法迁移不可或缺
真正的课外阅读应该实现课内阅读方法到课外阅读的对接、迁移和印证。比如联系上下文阅读全文的方法,整体把握的方法,跳读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其责任不在于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什么书,而在于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一定要从课内迁移到课外,那种无关痛痒的浅尝辄止和浮光掠影式的无效阅读都是不可取的,要读得熟,读得深,读得透。
比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咏物抒怀”,也就是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学完此课,就可让学生用刚刚掌握的“咏物抒怀”,去阅读课外其他一些“咏物抒怀”的文章。
比如,《石榴》一文,表面写石榴,实际上颂扬中华民族“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勃发的生命”;《马说》一文,表面写千里马,实际上对知识分子怀才不遇表示愤懑,对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进行嘲讽与鞭挞。
在具体的阅读中,要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比如,可以预测猜想(比如观察封面、看书名、或目录,引导学生就故事大致内容做一些猜想),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密码,揣摩学习作者的写作特色。
可以采用选读法(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文章或重点片段),精读法(抓住重点词句开掘、体味和涵咏,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略读法(大概浏览全文,综述大意),摘录批注法(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体会,见解,联想,或褒或贬,自由发挥)等方法,指导孩子们实现真切、多元、畅快的阅读体验。
三、 自主自悟不可或缺
时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理性指向有余,独立阅读不足”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表面看,“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似乎意味着孩子们可以自由阅读,但孩子们的阅读权、个性解读权和多元解读权仍然没有落到实处。
好的阅读,应充分重视孩子们的自主自悟、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让孩子们通过有创意的阅读打造有创意的人生。
例如,孩子们喜欢猪八戒,自有他之所以喜欢的理由,千万不能硬性规定“猪八戒贪吃懒做”,而没有其他优点;孩子们喜欢张飞,也肯定有他喜欢的理由,教师千万不要铆足了劲要在刘备身上验证为人处世的曼妙,从而屏蔽其他的一切“杂音”;孩子们认为武松并不是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也自有其充足的理由,因为武松在打虎過程中的确“有过畏惧、有过犹豫、甚至想过‘退却”等心理,但这并不影响武松这个英雄的高大形象……
这样的阅读有孩子们真实的、平实的、个性的体验和感受,不受功利化阅读和应试化阅读的拘囿和限制,因而更受孩子们欢迎,更能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更能拓展孩子们的心的边界,更能从多方面锻造和滋养孩子们。
当然,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不仅仅是这三点。在今天,课外阅读已不仅仅是一个渠道,一扇窗户。当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等多样化的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扑面而来时,教师应该首先并且勇敢地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提供生动的背景、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最为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智峰.追求教学之“趣”[J].教师月刊,2017,(4):19.
[2]王继忠.经典滋养,不是单轨道[J].中德育,2016,(12):15.
作者简介:
冉俊梅,重庆市巫山县师范附属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