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呷:一位“朝圣者”的信仰、时间和舞蹈

2018-01-30 11:53陈娱
优雅 2018年1期
关键词:稻城亚丁歌舞团

陈娱

甘孜州稻城县的旅游宣传口号是“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还没修机场前,从成都到稻城需要坐2天大巴,即便摄影师镜头下的美景让人心羡,但因为路途太远,早些年到这里的人大多是摄影爱好者和背包客,加上冬季的稻城大雪封山,所以去的人并不多,直到2013年稻城亚丁机场修好后,游客量逐年增加,去年去稻城的游客中还有一部分受到电影《冈仁波齐》的影响。

由益呷参与主创的《亚丁-三怙主》正在稻城亚丁景区隆重上演,去年去过稻城的人应该很难错过这场表演。剧目上演半年,益呷就在稻城呆了数月。年初开始策划时,电影《冈仁波齐》还未上映,作品本身跟电影没有关系,但能赶上这波电影热潮,这是益呷没有想到的。让益呷高兴的是能再一次将藏文化推向观众。 站在雪山前

仙乃日、央邁雍、夏纳多吉这三座亚丁雪山代表剧目的三个篇章——慈悲,慧民,力民。这三个篇章分别的寓意为藏民族崇敬菩萨,普度众生;世间万物是需要保护的;真善美是藏族人民的精神法则。她反复向我强调,一定要把这台剧目的三个核心意义转达给读者,让没有看过的人能多少知道一些她们对于精神与自然的情怀,她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为藏文化宣传的机会。“中国演艺市场太大,而藏族的演艺市场受到一定局限,除了在藏区和大型文艺晚会上,其他民族对藏民族的了解太有限”。虽然去年上映的电影《冈仁波齐》更加深刻地表达了“朝圣”这一主题,让更多人的目光强烈且短暂地注视到藏地,但益呷坚信,心中不曾见雪山,就无法真正感知它的灵力,雪山是藏民心中所向。

《亚丁-三怙主》是她参与编创生涯三十年来第八部大型歌舞剧目。她坦言,相比上一部《康定情歌》,她的担子要轻松许多。

无论从演员配置、舞台要求,还是从服装,音乐剧《康定情歌》都承载了比一般大型剧目更重的承载量。前年刚接到通知的时候,益呷所在的甘孜州歌舞团就一致认定,这台剧必须由他们来做,做自己的本土文化,是理所应当然的,他们有信心能最快最好地呈现这部剧,但是,第一次开会讨论时这一想法就被推翻。《康定情歌》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不仅要承载藏民族的文化,更是汉民族与藏民族文化交流的纽带,《康定情歌》更需要国际性的舞台打造,“大家对《康定情歌》都太熟悉了,10个人有10个人的理解”,要得到国际舞台的认可,歌舞团感到压力很大。经讨论决定,整个剧目打造需要从民族特性来突破以前剧目打造的模式。随即,作为该项目负责人的益呷开始开展基地调研的工作,与团队下到各个藏区走访,了解甘孜州和茶马古道辉煌的历史,请教业内老师,选演员,创建团队,策划剧本,前期筹备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跨界赋予了音乐剧《康定情歌》全新的生命。对于演员来讲也是个全新挑战,出演《康定情歌》的两位主演,聘请了具有一定音乐剧演出经验的演员,要求本团舞蹈演员要唱歌,歌手要跳舞,最后将《康定情歌》做成了一部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的音乐剧,经过两个月的封闭式排练,在蓉城顺利完成了首演。有了《康定情歌》的经验,《亚丁-三怙主》自然显得有序得多。

这几年,益呷也在尝试各种跨界,现代文化怎样与藏民族的本土文化结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民族,在创作的时候,益呷需要将这些问题融入进去,抛开对歌舞本身的设计,她身上还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

太阳,月亮,星辰,都曾看见我们

她掏出手机给我看她为《康定情歌》设计的服装和饰品。在现有的200多种藏族服饰类型中,不论男女,从头到脚都有不同色彩、不同形状以及不同图案的装饰品,由金、银、铜、玛瑙、翡翠、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细致制作而成,益呷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角色特点和舞台美感进行取舍,大到长裙、束腰、手环,小到项链配饰的细节符号,都经过她们的更改和特别设计。“像《康定情歌》这样大型的舞台,80多个人往上面一站,对藏服的要求应该是多而不乱”。益呷找来外地的工作室一起合作定制,融合汉文化和现代文化,将藏族配饰和符号与现代审美做嫁接,为了让演员穿着舒服,她将服饰做了轻便处理。她还告诉我,手镯上的太阳、月亮、象牙等元素是藏民族的秘语。这美丽的语言来源于她生活的地方——甘孜州石渠县。

益呷的老家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石渠县,石渠北起巴颜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鲁里山脉的莫拉山段,西北部与青海玉树州接壤。每年7、8月份,山野烂漫,阳光洒满无尽的草原,人们在蓝色与绿色混成的天地间策马挥鞭,像雄鹰一样驰骋,自在歌舞。那里生活着白唇鹿、雪豹、藏羚羊、黑颈鹤这样的纯净生物,是甘孜州最偏远的地区。冬季平均温度低至零下30多度,等到水面结冰后,小孩们会用牛皮做成类似磕长头的手柄绑在手上滑冰。童年时的益呷放牛,扔石子,踢毽子,骑着小牛玩儿,那个时候赶牛群的道具是娱乐的工具,现在则成了她舞蹈里表演的道具。女孩子都会摔跤,跳舞,唱歌。她们舞姿奔放,山歌嘹亮,能和天空对话,“那里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太阳,月亮,星辰,都曾看见我们”。

磕长头,是一种自然的生活形态,早上起床,早放牛,餐后,都会进行这样的动作。晚饭后,一家人在一起磕长头,扫去一天的疲倦。有时候母亲会给孩子们念格萨尔传,“我们从小就听他的英雄故事,那个时候感觉很多词语听不懂,只知道他是我们的精神领袖”。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家里有4个孩子,一个哥哥、两个姐姐,益呷最小。益呷从小就被教育要心善,豁达,心怀崇敬,懂得感恩,知因果灵魂。藏族人对待生命和时间的淡然,与其说是被教导,不如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承载。

演自己

另外一部接力《冈仁波齐》的电影《皮绳上的魂》,导演也是张扬。为保证绝佳的视觉享受,全片大部分取景自藏地无人区,拍摄受到天气变化影响,一天只能拍几个小时,“张扬导演要求非常高,压力也非常大”,益呷在剧中出演了一位母亲,虽然戏份不多,但在工作之余,偶尔拍拍戏对她来说是另外一种生活体验。在演戏方面,益呷早就熟悉了很多流程,走位,台词,动作,现在就算是在张扬导演严格要求下也能轻松面对。益呷喜欢拍戏,很多舞蹈上的创作经验也是从电影中来的。演戏是她的第二职业。

她喜欢在现场看其他人走戏,即便在剧组很多人看来是一件无聊的事,“演员每一遍表演出来的状态都不一样,每一遍都有新鲜的东西,好的导演会捕捉到这些微妙的情绪,甚至带动演员发挥情绪”,如何去引导、与演员沟通、观察演员的表现方式等等,她觉得这太有趣了。现在看到在骑在马背上跑得飞快的姑娘,或是因为演得不对,被无数次喊卡的年轻女孩儿,就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被告知要演戏的时候,连自己要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就兴奋得不得了。

刚进歌舞团时,益呷是團长助理。导演到团里选演员,一直盯着她看,问“你演过戏吗”,“没有”,“好,有一个角色你一定要去”。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心里竟莫名的激动。

进组第一天,才知道自己在《格达活佛》里演活佛的妹妹,女一号。电视剧是关于解放军第18军进藏在甘孜会师的题材。活佛的妹妹益西拉姆,为了帮助哥哥实现目标,毕生守护哥哥,后来一个人独自生活。女主角要从18岁一直演到50岁,益呷第一次拿到剧本,就被满篇的台词吓住了。因为两位男主角是著名的藏族和蒙古族的男演员,对着他们说台词经常紧张到忘词。导演对益呷说,“你就是这个角色,你就演你自己,本真就最好”。“藏族人遵从人的本真,你骨子里的气质决定了你的戏和角色”,这是导演选择演员的标准。

“中国的演艺市场太大,很多年轻演员不容易留住,”益呷坦言,已经连续几年了,歌舞团都委托学校帮助培养演员。演员市场庞杂,能安下心来的演员不多,每年歌舞团的演员都存在流失的现象。现在甘孜州歌舞团正式能上舞台的演员只有60人,要做一台大型的舞台剧,必须不断的充实引进专业演员。益呷是在歌舞团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对歌舞团的感情自然比很多演员都要深,掐指一算,从12岁进省舞蹈学校,到进歌舞团工作,从事舞蹈事业竟有近30余年了。

时间对于藏族人来说是一个神奇且平常的概念,今年正值甘孜州歌舞团团庆60周年,歌舞团正在筹划做一个60周年的献礼作品,益呷将与她的同事们一道准备一份具有民族特色60年歌舞岁月礼品。在益呷看来,时间会平和所有路遇,生命里的信仰自有方向。在歌声与舞蹈这部自导的戏里,她是那个永远的朝圣者。

猜你喜欢
稻城亚丁歌舞团
Three New Species of Diploderma Hallowell,1861 (Reptilia: Squamata:Agamidae) from the Shaluli Mountains in Western Sichuan,China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乔亚丁国画作品选
我与西藏歌舞团——写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成立60周年之际
稻城四色
俄要重建红旗歌舞团
最后的香格里拉
——稻城
赵津摄影作品 稻城亚丁
「亚丁,」香格里拉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