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表情感的颜色隐喻对比探析

2018-01-30 10:00黄瑶
考试周刊 2017年74期

摘要:情感是表达人类经验的主要手段之一,斑斓的色彩将大千世界装扮得绚烂多姿,颜色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但是,不同的民族,对同一颜色的感受却并不完全相同,表达同一情感时使用的颜色词也往往不一样,从而形成不同的情感隐喻。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汉英表情感的颜色隐喻,旨在挖掘汉英语言中,颜色隐喻表达的基本情感形成差异的内在原因。

關键词:颜色隐喻;中西对比;原因

一、 引言

为了全面了解事物,人们试图通过隐喻,找寻未知事物与熟知的事之间的共同特征,以便更好地认识未知或抽象的事物。由于情感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抽象事物,要想深刻理解和表达个人的情感,人们常常将其隐喻化。20世纪80年代,情感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派开始兴起。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Langacker,1987:150—154)指出,如同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颜色域也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包括人类对颜色的感知。贯穿人类历史,人们总是会借颜色来表达概念、情绪或状态。不同民族由于成长环境、心理状况相异,风俗习惯、文化积淀差异,以及观察角度不同,对于颜色的体验会呈现不同,从而产生情感隐喻差异。本文基于先前的研究,以汉英表情感的颜色隐喻作为研究目标,从文化角度探究存在异同的原因。

二、 隐喻及颜色隐喻

1. 隐喻

界定隐喻(metaphor)是一个相对复杂事情,目前还未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定义。在传统的语言学家眼中,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属语义和语法层面,纯粹是一种语言现象。然而,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现代认知语言学家并不苟同,以认知视角研究隐喻,并提出了著名的“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包含两个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始源域一般是我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事物,目标域则通常是陌生的、无形的抽象事物。始源域通过映射的方式将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达到理解抽象事物的目的。概念隐喻理论觉得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知方式,即用一种事物来体验和弄清另外一种事物的思维方法。

2. 颜色隐喻

实际上,颜色本身不具备任何情感,但人们为什么会将其与特定的情感或情绪词联系在一块呢?这与语义冲突相关,当我们用颜色来表示和了解其他非颜色事物时,就会产生语义上的冲突;同时还与心理相似性有关,即颜色导致的心理意象与颜色所表示和了解的事物之间在心理上产生的相似度。两种语言都有表达情感的颜色隐喻,包括自然颜色隐喻和脸色隐喻。自然颜色有联想性,这让自然颜色隐喻拥有比喻性;脸色隐喻也可以被用来说明情感,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通常会体现在面部,导致脸色的改变。比如人们在紧张、尴尬、高兴、激动、害羞时会脸红;在惊恐、畏惧时脸色则会变得苍白。那么,自然颜色隐喻和脸色隐喻都可以看成是基于心理相似性而被用来表达特定的情感。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在表达相同情感时,颜色隐喻同样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 汉英表情感的颜色隐喻对比分析

普通心理学把人类的情感体验分为喜悦、愤怒、恐惧和悲伤等四种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本文就以人类这四种基本情感中的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对英汉日常语言中有关这四种基本情绪的情感隐喻做进一步的收集、归纳和分析,比较全面地找出汉英两门语言中关于情感颜色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同点。

1. 表示喜悦的情感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红色都有喜庆、祥和、胜利和兴旺之意。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基本崇尚色,一直就与喜庆快乐相关。由于红色容易使人想到火和太阳的颜色,这两种事物都给人带来光亮和温暖,因此中国人自古就爱用红色来传达兴旺、好运、喜庆等意。如把结婚称为“红喜事”,在结婚时花的钱被称作“红色消费”,结婚时奉送的礼金叫作“红包”。红色象征吉祥、欢喜,由此引申出胜利、兴旺、顺利、繁荣等意思。如用“红人”指得到宠爱或事业得意的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同样也可表示喜庆。如redletter days指圣诞节等有纪念价值或重大喜庆的节日,red carpet指明星出席大型的活动。西方人的崇尚色是白色,他们觉得白色象征高雅纯洁。结婚时,新娘会穿白色的礼服,有纯洁无瑕之意。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有好运、吉祥、合法等意思。如white moment of life表人生最得意之时。

2. 表示愤怒的情感

在东西方文化中,红色也都可用来表示愤怒的情感,如汉语中有“气得脸红脖子粗”的表达,英语中有to see red指勃然大怒,waving a red flag表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同时,中英文中都可以用白色、黑色和紫色表示愤怒的情绪。如:英语中有 black with rage表示勃然大怒,white with fury表示气得脸色煞白,become purple with fury指气得脸色发紫。汉语中也有着类似的对应表达,如气得脸色铁青,气得脸色煞白,气得脸色发紫。

3. 表示恐惧的情感

白色在英、汉语中都可指恐惧的情感,汉语中有脸色渗白、脸色苍白、面色灰白和面色煞白等表达,英语中white与动词turn/go搭配也表示害怕的心情。例如:She turns white with fear(她吓得脸色苍白)。同时,黑色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也表示恐惧和神秘。在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对于神秘而恐怖的妖怪常常会用黑色这一修饰词,如黑熊怪、黑山老妖等表示人们内心对于凶神恶煞的意象就是黑面獠牙的。而在英语文化中,巫术也用到了“black magic”这一词,因为巫术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而且是令人恐惧的。

4. 表示悲伤的情感

夜晚的颜色为黑色,可喻指死亡、灾难和悲伤。在参加葬礼时,西方人大多会穿黑色的衣服,中国人悼念死者时也会佩戴黑纱。在中国人看来,白色是一个禁忌色。白色有无血色、无生命以及悲凉的意味,极易让人想到死亡、丧葬等不好的事情。因此,一直以来,亲人去世,家人都会穿白色的孝服,把丧事叫“白事”。在西方文化中,蓝色最开始指蓝调音乐,源于美国南部黑人中压抑伤感的爵士曲调,后被用来喻指悲伤、哀愁等情感。例如feel blue指无精打采,look blue表示沮丧,in a blue mood指忧郁。endprint

四、 汉英颜色情感隐喻异同的原由

隐喻的认知和语言所在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几乎没有什么差异,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背景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相似性。然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认知手段,于是就必定存在着某些不同。东西文化之间,宗教信仰、民族思维以及社会习俗的差别对人们认识和理解汉英语言颜色情感隐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宗教信仰的不同

西方国家的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其创始人是耶稣,耶稣思想的核心是“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天主(上帝)在万有之上”。人们觉得上帝身穿素服,头顶银白光环,住在白云萦绕,充满光芒的天堂,侍候左右的天使都长着一对雪白的翅膀,经常给人们带去福音,所以,在西方,白色象征着高雅纯洁。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自此,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的信仰之一,而黄色与“超世脱俗”“佛法光辉”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国的封建君王也钟爱黄色,龙袍即用黄色。

2. 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对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重大的哲学基础是非常注重悟性的儒家、道家和佛教。相对于重演绎、具有抽象和逻辑思维推理方式的西方人,我们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拥有重直观、直觉的特征。所以,blue最开始指蓝调音乐,源于美国南部黑人中压抑伤感的爵士曲调,后被用来喻指悲伤、哀愁等情感。而汉语中蓝色让人联想到天空和大海,因为它们是蓝色的,让人对未来产生无限的憧憬和遐想,往往和宁静、美好等意思相联系。

3. 社会习俗的不同

人类有很多相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但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文化传统有差异,对隐喻的运用和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如意。在传统的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都会身着红色的礼服,新房里会点上红烛,新人用的家具上会贴上红色的“囍”字,这些在中国文化里都是喜事。但在英语里,“red”没有汉语“红”蕴含的隐喻意义,相反,却和战争、流血、违法犯罪等联系在一起。

五、 结语

绚烂的色彩美化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以绚烂的外在颜色给中西方人民带来了奇特的视觉享受,更因在中西方文化中充裕的隐喻意义而焕发出超出颜色本身的生命力和活力。然而,颜色相同,英汉表示情感的隐喻并不一定相同。这是因为,中西方在宗教信仰、民族思维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研究英、汉表示情感的颜色隐喻的差异,对中西文化交流及语言学习都有实际意义。独特的中西方文化使得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只有清楚地熟悉各自的文化背景,语言上的误用才可以避免。对于语言学习者,不但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领会文化意义上的语言隐喻,以防造成误解。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Vol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Kovecses,Zoltan,Metaphors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6.

[4]陈家旭.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37.

[5]陈家旭.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66-68.

[6]崔艳辉.中西颜色隐喻人知分析及其文化探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4-128.

[7]李耸,赵晓丹.英汉语言中隐喻的认知与异同[J].东北大学学報(社科版),2004,(2):142-144.

[8]王珍瑛.颜色隐喻的认知与翻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137(1):84-87.

[9]于逢春.论民族文化对颜色词的创造及其意义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作者简介:

黄瑶,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