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海洋霸权的心机和仗势

2018-01-30 17:49许强
兵器 2018年2期
关键词:核潜艇潜艇导弹

许强

印度洋是世界主要大洋之一。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印度洋的地缘战略地位凸显。作为印度洋沿岸的最大国家,印度自建国以来,一直试图将印度洋变成所谓“印度的洋”,并为此不断扩充海军实力。以巴基斯坦为最大假想敌的印度,常年以来始终设想在与巴基斯坦发生冲突时,巴海军将封锁、攻击印度沿海及海上的重要经济与军事目标,并可能切断印度的海上运输线。这些都将极大的威胁印度的未来国际地位与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美英俄(前苏联)等国也纷纷派出海军进驻印度洋地区。1964年4月5日, 美国的特混舰队正式进入印度洋,并于次年在印度洋海域部署弹道导弹核潜艇。英国则与美国联合在迪戈加西亚岛建立了海军基地,以此作为英国海军在印度洋的立足点。苏联则于1968年首次派遣海军进入印度洋,通过在索科拉特岛和塞舌尔群岛附近建立的两处舰队锚地为前进基地,与美英等国在印度洋地区争夺主导权。

面对各国对印度洋的觊觎与威胁,印度一方面对外采购海军装备,另一方面也积极研制一些必须依靠本国力量才能获取的装备,特别是核潜艇与海基战略性武器等。印度一心研制核潜艇的初衷就是对付所谓的威胁。这种威胁即来自传统对手巴基斯坦,也包括其他在该地区活动的核大国,特别是曾经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对印度进行海上威慑的美国。1971年12月初,美国派遣美海军第七舰队所属的“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前往孟加拉湾干预第三次印巴战争,迫使印度停战,从而使印度失去了彻底瓦解巴基斯坦的最佳良机。为此,印度于1978年制定了“二十年发展规划”。其中强调积极发展海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类战舰总量与质量,试图以此作为称霸印度洋的资本。

失败的尝试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印度专家就已秘密地提出3个初步的核潜艇反应堆研制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印度最著名的核专家拉马纳和巴巴原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1971年提交的“核推进系统海上运用的工程报告”。印度政府批淮了该报告,并拨款125万美元用于建立一个原子反应堆,要求有关部门在3年内拿出核潜艇的详细设计方案。

但印度海军于1976年发现,巴巴原子研究中心核潜艇工程小组的反应堆设计方案实际是借用德国核动力商船“欧图汉”号的设计,且没有按照核潜艇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最终该方案于1976年12月被迫终止。

1977年1月,巴巴原子研究中心再次提交了新型核潜艇反应堆的设计,其采用更大的反应堆堆芯和棒状钚燃料。选择钚燃料的初衷,是因为当时印度没有铀浓缩设施,不能有效获取铀燃料。印度科学家宣称该反应堆可以一次运行约6700小时。印度海军利用计算机检测反应堆的稳定状况和瞬变情况,如物理特性、堆芯燃烧情况、反应堆控制系统等其他数据,于1978年l月得出结论:该方案不可行。印度海军的论证人员认为这种棒状燃料难以满足寿命需要,不适用于核潜艇。此外,钚燃料还存在缺点,如裂变同位素分离困难等,因此建议采用盘状浓缩铀燃料。

无奈之下,印度海军于1980年末开展了第三次核反应堆设计。经过对当时世界范围内核动力舰只的研究,他们决定反应堆功率应为90兆瓦级,采用铀-235为燃料,利用3个大型电脑监控反应堆的运行情况。但印度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论证后,于1982年1月又否定了上述设计。在耗费巨资且浪费了7年时间后,印度方面发现研制任务比想象的要复杂,仅依靠本国力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获得突破。

此时全球仅有五个国家装备有核潜艇,这其中以美苏两国的技术最为先进。对于印度而言,不可能从西方获得核潜艇技术,苏联成为唯一选择。1983年,印度委托苏联培训了一批核潜艇艇员。1987年,该国又开始与苏联秘密谈判,要求租借一艘核潜艇。莫斯科方面对此表示理解并很快签订协议。1988年 1月,印度与苏联签订了租用一艘670型(北约代号C-Ⅰ查理级)飞航导弹核潜艇的协定,确定租期3年。该艇将从苏太平洋舰队抽调,并由苏方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保障。

第一艘“查克拉”号

在和苏联签署协议租借670型潜艇前的80年代初期,印度就组建了核潜艇培训项目小组前往苏联参训。1983年中期,印军选拔了一批具有10年以上常规潜艇使用经验的官兵赴海参崴海军训练中心。为了招待印度人,苏联方面改装了一艘退役的K-43号核潜艇停靠在海参崴的乌里斯海湾潜艇基地码头,专供印度学员进行学习。

该艇就是670型核潜艇的首艇,由第112造船厂于1965年5月9日开工建造,1967年11月27日交付太平洋舰队服役。1981年3月20日,该艇与K-184号艇在太平洋舰队基地内发生碰撞,导致非耐压艇体受损。1983-1984之间,该艇便在太平洋舰队的第49核潜艇修理厂被改装成UTS-550号训练艇,并于1984年12月27日退役封存,后供印度学员实习。等印度艇员训练结业后,该艇并未寿终正寝。它再次返厂接受大修和改装,目的就是派到印度洋以苏印人员混编的方式继续使用。在改装了空调,并让军官住舱变得相对“富丽堂皇”后,该艇又加装了新的“鲁比孔河”型声纳。

1988年1月5日,K-43号核潜艇在海参崴基地正式移交给印度海军,这也使得印度成为了世界上第六个装备核潜艇的国家。印度将这艘潜艇命名为“查克拉”号,编号为S-71。几天后,潜艇在印度舰长阿伦-库马尔的率领下,由苏印艇员一起,载着苏联海军的核动力系统工程师及其他人员从海参崴启航,经太平洋航线驶向位于印度东海岸中部的维沙卡帕特南海军基地。

在返航途中还出现了一次意外的插曲。一天清晨,艇上的军医接到紧急通知,艇上的印度主技师腹部剧痛,伴有发热,恶心等症状。经过军医诊断,这位老兄得了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手术。这时正处于航渡过程中,距离印度尚远。为了保密和保命,手术只得在餐厅里进行了。好在两国军医水平不錯,手术取得了成功。

在苏联海军教官的指挥下,潜艇最终于1988年2月3日抵达印度。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与海军总司令及印度东海岸海军司令等一干官员为它举行了欢迎仪式。之后登上潜艇参观。如获至宝的印度海军还在维沙卡帕特南基地组建了一支名为“海军维修工作室”的专业维护分队。并准备了配备60吨起重机的专用码头,篷式船坞和修理厂等,潜艇靠泊在码头时还有专用设备为艇上提供供水电和压缩空气。

“查克拉”号在印度服役期间由印度艇员自主航行了近一年时间,期间参加了各种海上反潜与反航母演习并进行了导弹打靶,成为了印军接触核潜艇的“活教具”。许多曾在这艘潜艇服役的印海军军官也因此在海军中身居要职。与此同时,印度核潜艇项目组也以该艇为基础,参考苏方的各种教材与使用经验开始设计。

1991年1月5日租借期满后,印度曾试图延长租借期并要求购买一艘同型潜艇,但莫斯科方面最终迫于各种压力没有同意。1992年4月28日,重新编入俄罗斯海军的K-43号驶抵堪察加半岛,并在此后不久退役。

第二艘“查克拉”号与“歼敌者”号

1999年7月,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公布了《国家核战略方针》,提出印度将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为遏制他国发起攻击,印度必须致力发展“三位一体”的核反击能力。其中,必须要大力发展海基核平台。

按印度海军的设想,如果建立符合该《方针》的海基核力量,其必须拥有3-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6艘攻击型核潜艇和20艘常规潜艇。重点应抓紧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而要确保这些战略武器的安全,又必须发展攻击型核潜艇。

20世纪70年代的论证失败,已经告诉印军该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同时研制两种型号的核潜艇。但是印度人再次无视科学规律做出“神奇选择”——研制战略核潜艇,租借攻击核潜艇。同时为继续培训后续所需的核潜艇人员,决定从俄罗斯租借攻击型核潜艇用于补充战斗力与人员培训。

2000年10月,俄印两国在新德里签署《印俄战略伙伴宣言》,并于当年确定21世纪前10年印俄军事技术合作框架,以此加强双方的军事合作与交流。在确定未来核潜艇装备的技术来源后,印度于2001年提出“远海歼敌”的战略思想, 明确提出要控制苏伊士运河、保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及巽他海峡等5个海上通道的海洋战略。并要以这一战略为跳板“控制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要完成上述目标并不容易。根据印度政府的论证,该国首先需要加强海军装备的质量与数量,最低限度要保证装备三艘航母及相应的护航舰艇。2004年1月20日,俄印间签定了“戈尔什科夫”号航母以及28架米格-29K型舰载机等军事装备的购买合同。时任印国防部长的费尔南德斯指出, “这是印俄两国军事科技合作的重大里程碑, 有助于两国未来在国防、科技和双边关系方面进一步发展”。

在印度方面的一再要求下,俄方于2004年10月同意租借给印度1艘971型(北约代号为阿库拉-Ⅰ级)攻击型核潜艇,租期为10年,总费用约9.2亿美元。

2012年4月4日,K-152“环斑海豹”号艇在孟加拉湾的维沙卡帕特南基地被正式转交印方,并更名为“查克拉”-2号。该艇是条“貌似很新”的艇,虽然开工于1986年,但后因资金不足,直至1998年才下水,2002年正式装备太平洋舰队。

在交付印度之前,该艇又进行了一次现代化改装。俄方对租借事宜提出几项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严禁印方利用该艇发射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以防该艇成为印度试验核武器的平台。该艇的交付使印度海军又重回核潜艇装备国之列。

目前,随着印度第一艘国产核潜艇“歼敌者”号的下水,另外两艘编号为S-3和S-4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目前也正在建造中。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印度的自造核潜艇距离形成战斗力,可能还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此,印度决定再次向俄罗斯求援。在经过漫长的谈判后,印度总理莫迪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6年10月15日在印度果阿举行的金砖国家会议上达成共识,印度将以20亿美元的价格向俄罗斯租借第二艘971型艇。

俄方决定从太平洋舰队抽调于1986年服役的K-322“抹香鲸”号租借给印度。该艇由于装备时间较久,目前已处于中期大修阶段。俄方计划利用印方提供的经费先在阿穆尔河造船厂对其进行大修并进行设备升级,最终于2020-2021年交付印度海军。

附录1:频发的印度潜艇事故

据俄罗斯媒体2017年10月4日的报道称,印度租借的“查克拉”-2号核潜艇在印度南部近海潜航时不慎触底,导致艇首声纳设备受损。目前该艇已在港停泊了一个多月,尚不确定是在印度或回海参崴修理。

众所周知,声纳系统可称的上是潜艇的耳目,其结构复杂且对维修精度要求较高,一旦受损就要進行重新调测。以目前情况看,该艇声纳系统受创后已影响潜艇的航行性能,返回俄远东基地修理的难度较大。而印度尚不具备修理该艇的能力,因此可能会请俄专家赴印维修,这意味着一笔不菲的费用。

对于此次事故很多人认为责任在于印海军对于潜艇的使用尚不熟练。在此之前,印度潜艇部队的事故频发,这一方面是印度海军缺乏训练的缘故,另一方面也与印度海军装备潜艇型号过多有关。这些潜艇艇员执行的训练标准不一,可能造成了潜艇指挥运用的困难。

此前印海军发生过多次潜艇事故,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印度海军潜艇事故率呈逐步走高之势。2008年1月,一艘刚从俄罗斯大修返回的印度基洛级潜艇在巴基斯坦外海附近与一艘商船相撞,导致潜艇受损严重。2010年2月,一艘基洛级潜艇在在印度维沙卡帕特南军港内因电池故障突发大火,导致1名工程师死亡。2010年6月底,一艘基洛级潜艇在孟买港内与另一艘处于停泊状态的基洛级潜艇相撞,导致两艇受损。

2013年8月14日凌晨,印海军装备的第6艘基洛级潜艇“辛杜拉克沙克”号在孟买海军造船厂内违反操作规程装填“俱乐部”导弹,结果造成导弹误发射。之后导弹先后于艇外艇内发生爆炸并引发港口大火、潜艇坐底。该事故共造成18名艇员丧生。

据印度媒体报道,此次事故是印度海军潜艇5年内发生的第4次事故,也是自印度1971年开始成立潜艇部队以来发生的最严重事故。2014年6月,该艇被打捞出水,由于受损严重,只能做报废处理,现已作为靶船被击沉。

而此次发生触底事故的“查克拉”-2号在交付之前,在俄军使用时就发生过一次严重伤亡事故。2008年11月8日20时30分,K-152号在日本海水下80米处进行航行时,Ⅰ舱和Ⅱ舱内的电路系统突发故障起火,艇上的自动灭火系统立刻释放出大量的氟利昂-114B2(均一四氟二溴乙烷)灭火剂。这种灭火剂可迅速降低舱内空气中的氧含量,从而有效抑制和扑灭火情。但氟利昂具有低毒性,如大量吸入人体会导致肺功能丧失,即便抢救及时而生还,也可能因此罹患严重的后遗症。此时艇内很多人员均未按规定佩备个人呼吸器,因此导致3名水兵和17名造船厂工人当场死亡,另有21名伤者在潜艇上浮后立即被护航舰艇上的直升机送往医院急救。

事故引起了时任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的严重关注,俄国防部副部长和海军总司令立即前往太平洋舰队调查该事故。在经过大量调查后,俄军方发言人对外宣称,此次事故直接的原因是超载,以及艇上的个人呼吸器数量不足及使用方法不当。事故发生时,该艇正在进行交付前的海试,原本定员73人的潜艇内共载有208人,其中大部分是造船厂的工人。按照条例,每名艇员的腰带上都应配有个人呼吸器,一旦发生事故,艇员应在数秒之内佩戴好呼吸器,其在使用时可保证30分钟的正常呼吸。而当时艇上的个人呼吸器仅按规定编制人员配备,艇上的造船工人未配合足够的呼吸面具。当潜艇发生火灾后,艇上的自动控制系统会立即关闭与各舱连接的舱门并喷射灭火剂,结果造成了伤亡事故。事故发生后,俄方宣称事故未对该艇造成实质性损害,经过简单维修后将如期交付印度。对于上述说法,部分俄罗斯潜艇部队退役官兵称,K-152号自1986年开工后,建造工作时断时续,直到2002年才正式服役。在此期间对潜艇内部管线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导致其内部线路混乱,事故是难以避免的。

“查克拉”-2号艇受损后,可能在短期内不能重新投入使用。这导致印度海军的核潜艇艇员训练计划受阻,“歼敌者”号虽已下水并完成各项泊系测试,但最快也要到2020年才能服役。由于技术水平落后,该艇可能将携带12枚载荷500千克,最大射程仅700千米的K-15型潜射弹道导弹。

附录2:670型潜艇小传

670型核潜艇是蘇联第二代反舰飞航导弹核潜艇。首艇K-43号于1967年服役,水面排水量3574吨,水下排水量4560吨,长95.5米,全艇分为7个舱室,最大水面航速12节,水下为26节,最大下潜深度300米,最大作战下潜深度240米。

该艇的自持力较佳,在正常载员86-100人的情况下,可连续潜航60天。艇上大量采用成熟的技术与设备,因此可靠性与上一代同类潜艇相比获得了全面提升。为安装潜射反舰导弹的需要,潜艇采用混合式艇体结构,艏部和艉部为双壳体结构,而围壳所在的舯部采用单壳体结构形式,指挥台围壳及上层建筑均采用低磁性钢材及轻合金等材料制成,声纳导流罩则采用钛合金。由于特殊结构形式,潜艇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

潜艇上装有苏联第二代核反应堆,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与第一代核反应堆相比均有很大提高。艇上装备一座最大功率89.2兆瓦的VM-4-1型压水反应堆,用于驱动一台最大功率13827千瓦的汽轮机。除此之外,艇上还装有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和辅助推进电机及相应的蓄电池组等。因此,670型核潜艇自从服役以来,艇上核反应堆的重大事故发生较少。

该艇在抑制噪音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进,是苏联海军史上第一种装备单堆单轴单桨的实战核潜艇。该艇不再采用苏联传统的5叶螺旋桨,改为采用双反转4叶螺旋桨以减少噪音。为降低高速运动时的流体动力噪声并改进流体动力性能,还首次在苏联核潜艇上使用了换气孔和排水孔遮蔽装置等。虽然汽轮机重量有所增加,但设计师仍然采用浮筏式减震降噪设备。为了避免670型核潜艇再次出现E-I级和E-II级飞航导弹核潜艇的高噪声问题,设计师在潜艇艇体的内表面敷设了橡胶吸音层。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从而使得其成为苏联海军安静性最好的第二代核潜艇,噪声与上一代的675型核潜艇相比减低了11-12分贝,全速行驶时,其在超声波段的噪音不超过80分贝,在声波段不超过110分贝,在次声波段不超过100分贝,且大部分声波段与海洋的自然噪声吻合。

670型核潜艇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其虽没有达到当时苏联自动化程度最先进的705型(北约代号阿尔法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水平,但仍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因此670型也被苏联海军称为“半自动化核潜艇”。艇上装备的“布列斯特”型综合作战情报系统可对潜艇的深度、航向、上浮、潜航以及潜射导弹的发射等进行自动控制。

该型艇与同时代苏联海军在役艇相比,居住条件有所改善,所有艇员都有自己的单独铺位,军官则安置在单人间或双人间。艇上还设有军官休息室、水兵和军士休息室等。通过加装空调设备,可使潜艇适合南亚的炎热气候,这点对之后该型艇在印度的使用至关重要。同时内舱装修得到改进,艇内装有日光灯,从而使用水兵们具有良好的感官体验。而且,为了在各舱室营造“更舒适的”内部环境,还安装了专用屏幕,自动放映各种使人感觉精神愉悦的风景画,但心理专家建议取消放映与大海有关的画面,以免使水兵们触景生情。

670型核潜艇自装备后即成为苏联海军核潜艇力量的一支新秀,被先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服役,并被派往各个海域执行海上巡逻任务。 1967年,首艇K-43号服役并被部署在第11核潜艇支队,先后参加了苏联海军举行的“海洋”75、“北方”77、“起飞”81等重大军事演习活动。该型潜艇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侦察、跟踪和准备打击美国航母机动编队。

两艘670型K-87号(1978年1月战术编号改为K-212)和K-325号艇还于1978年8月22-9月6日创造了潜艇航行史的记录,第一次组成编队从北极冰下航渡到太平洋。该编队由戈洛索夫海军少将指挥,最初计划一艘潜艇从巴伦支海潜航驶抵楚科奇海后,然后第二艘潜艇再出发。但这位将军决定两艇以编队同时航行,以防一艘潜艇的反应堆出现故障而造成救援困难。

670型核潜艇部署在太平洋舰队之后,经常出海执行作战巡逻任务,他们对在苏太平洋舰队弹道导弹核潜艇基地附近巡弋的美军核潜艇进行跟踪和监视。除此之外还对在太平洋上行动的美军航母进行监视和跟踪。1980年美国海军“珊瑚海”号航母编队在太平洋上行动期间,就曾被670型潜艇长时间监视与跟踪。1984年,该型潜艇还对“小鹰”号航母编队进行了长时间的监视与跟踪。

670型潜艇装备有8枚P-70型导弹,该导弹理论射程为10-80千米,实际射程为46-70千米。苏联海军将其命名为“紫石英”(北约代号SS-N-7),主要用于攻击航母和大型水面舰艇。

P-70型导弹长7米,弹径0.55米,发射质量3.7吨,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0.95,飞行高度60米。该弹在潜艇的典型配置方式是携带2枚带核弹头的导弹(梯恩梯当量1千吨)及6枚装1000千克半穿甲战斗部的常规弹头导弹。在使用时,导弹装在潜艇前部的耐压艇体之外的CM-97集装箱式发射器内。发射箱与水平线成32.5度角。潜艇在航速不超过5.5节,海况低于5级时,可从30米深处分两次发射全部导弹。该弹的发射过程比较复杂,首先在注水后的发射管内点燃四具助推器,之后导弹出水。再点燃另两具助推器,推动导弹达到巡航速度。之后导弹的弹体固体主发动机点燃开始巡航飞行。主发动机工作时约3分钟,其间导弹飞行距离为40-60千米。

当导弹飞行到距目标大约10千米时,弹上的导引头开机并选择目标,然后弹降至30米的高度飞行,最后以小角度向目标俯冲攻击。受限于射程,导弹载艇必须抵近发射,但是所有搭载该弹的潜艇都带有较大数量的导弹,所以其杀伤效率并不低。

除导弹外,670型潜艇上还装备有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有12枚53-65型热动力鱼雷或SET-65型电动鱼雷),其最大发射深度100米。尾部还装有两具400毫术自卫鱼雷发射管,最大发射深度240米。潜艇可携带4枚SET-40或MGT-2型反潜电动鱼雷。如不带鱼雷则可携载26枚水雷执行布雷任务。

猜你喜欢
核潜艇潜艇导弹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潜艇的由来
潜艇
潜艇总动员4
发射导弹
中国核潜艇亮相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