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四川 南充 637131)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出“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针对特种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行业,组织攻克关键共性质量技术”[1]。
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设备,如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内专用机动车辆等[2]。
特种设备经常用于存储和运输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介质,或用于起重、吊装、运输等高空作业环境,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在特种设备生产和制造中要强化检验力度,应用无损检测技术,提高检验质量,保证设备的使用安全。
无损检测技术就是利用声、光、电、磁等原理检测被检对象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并给出缺陷数量、位置、性质等信息,进而判定被检对象的技术状态,同时不损伤其材料特性,保证其使用性能的所有技术手段的总称[3]。
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非破坏性,破坏性检测方法只有将受检设备破坏后才能进行检验,使得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功能受到影响,检测后设备必须重新加工。无损检测不会损害受检设备的内部组织和使用性能,检测后即可直接投入使用。第二,全面性,工程中常见的破坏性检测如拉伸、弯曲、压缩试验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对成品进行破坏性检验会丧失原有的使用价值,因此只能采用抽检的形式。无损检测具有非破坏性,因此可对原材料、加工工艺半成品、设备成品进行全面检测。第三,全程性,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内部通常有易燃易爆、有毒的介质且具有较高的压强,无损检测技术能对其运行状态和质量状况进行全程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4]。
射线检测技术是利用X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穿透检测设备,如设备局部区域存在缺陷将改变物体对射线的衰减,引起透射射线强度的变化,再通过感光胶片检测投射强度并记录信息数据,从而确定缺陷的位置和大小。
射线检测技术通常用于一定壁厚压力容器的检测,能有效检测气孔、夹渣、虚焊等体积型缺陷,适用于电弧焊、气体保护焊、电渣焊、气焊等熔化焊接接头的检测,对裂纹等面积型缺陷检测的检测率不稳定,受投射角的影响大,裂纹影像较难辨认。
超声检测技术利用超声波在被检测设备中传递的方向性,当设备存在内部缺陷时,超声波会在缺陷与非缺点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使用接收器对反射波进行分析,从而精确地显示内部缺陷的位置和大小。
超声检测技术灵敏度高,超声波对人体无害,检测仪器携带方便,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高强度螺栓的焊缝、裂纹的检测。
红外线检测是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采用测量设备红外辐射取得其表面温度或温度分布,以确定是否存在内部缺陷,检测设备运行状态的无损检测技术。
红外检测对设备探伤可分穿透法和反射法。利用热源对设备的一个侧面加热,反射法在同一面接收红外热图像,缺陷部位在热图像中呈现“亮区”,穿透法在另一个侧面检测设备表面温度场分布,缺陷部位在热图像中呈现“暗区”。
起重机、客运索道等特种设备的断裂、裂纹等缺陷部位会使运行温度上升,利用红外检测技术能及时发现故障位置并有效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
磁化后的金属设备在表面或近表面处有缺陷如夹渣、裂纹时,磁力线会发生局部畸变而产生漏磁场,吸附在设备表面的磁粉会出现不连续分布从而显示出缺陷的位置、大小、形状等特征。
通常采用强磁场或通较大电流实现工件的磁化,结合红色、黑色、荧光磁粉及磁粉探伤仪进行检测,操作简单方便,检测成本低,主要用于管材、板材、锻件、铸件、焊接件等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
为推进无损检测技术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无损检测产业标准体系、技术评价体系、检测认证体系,规范工艺和产品。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对超声波衍射时差法、超声相控阵检测、声发射检测、金属磁记忆检测、机器人辅助检测等检测新技术的研发。
注重无损检测行业人才培养,支持高校无损检测技术专业发展,开展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无损检测人才。
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非破坏性,能对特种设备质量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主要分为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红外检测技术、磁粉检测技术。
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规范工艺和产品;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新技术研发;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