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艺嘉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国由此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断,直到今天还是指导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开展相关工作的纲领性导向。在这种导向指引下吉林艺术学院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上不断实现新跳跃,在科研立项、科研获奖、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攀升,为繁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吉林艺术学院全体师生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开拓进取,敢于实践自我,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纵向项目10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哲学规划办一般项目3项;省哲学规划办基地项目1项;长春市社科项目1项,发表学术成果著作19部;发表作品集5部;论文200余篇;获得科研奖励56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市级奖励31项,举办各类学术交流百余次。学术环境氛围浓厚,学术层次不断提升,学术成果较大突破。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它们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艺术高校的科学研究就其根本是研究艺术本体的内在规律和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艺术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和办学方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高校高度重视。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也强化了学校的学术研究建设,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前沿和动态,“以项目带动成果、用成果推动项目”,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建设,2018年学校的科研立项有了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
郭春方教授主持的《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项目以艺术学学科建设研究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探讨“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学科与科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成立和成熟的条件等,探讨艺术学学科基本问题研究,包括艺术学下各次级学科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基本问题;探索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研究。考证各次级学科建设历程,并对学科建设的阶段进行划分,提出划分的依据;探讨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内涵研究;探讨次级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每个学科都存在学科区域问题,其一是“本质”问题,其二是“语言”问题,其三是“接受”问题,其四是“文化”问题。“本质论”对应“身份研究”,“语言论”对应“创作研究”;“接受论”对应“鉴赏批评研究”;“文化论”对应“环境和历史研究”。四个部分共同构成中国特色艺术学的源头活水。项目同时也探讨了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外延研究,也可视之为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方法研究。力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推动文化艺术研究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
陈吉风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域民族器乐创作发展研究》丰富了中国民族器乐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该课题体现了宏大叙事与具体研究并重,研究的重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域民族器乐创作发展,是具有专题性质的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黑土地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民族器乐工作者与全国民族器乐同行们一道为推动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和民族器乐精品,如建国初期朱广庆等改编创作的双管独奏曲《江河水》等;项目在研究中将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域民族器乐的创作发展为主要研究脉络,以作曲家、演奏家、代表作品、演奏风格及流派以及人才培养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文字、乐谱、数据、图表等形式进行分析论证,旨在完成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论文、书籍及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不断展开,各地民族器乐专业教育和社会普及的蓬勃发展,这些都为弘扬东北民族器乐的发展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项目的研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东北地域民族器乐的创作风格和演奏艺术角度进行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必将为拓展中国民族器乐的整体研究提供新的学术支撑,具有深远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学术影响。
赵去非副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互联网+”与中外音乐观念交互影响研究》聚焦学术前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项目依托国家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研究“互联网+”与中外音乐观念之间产生的交互影响,探索“互联网+”时代中外音乐交流和传播的新方式,以及这些新方式对中外音乐观念交互影响的新促进。未来随着“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不断融合,中外音乐的网络传播载体将更加丰富,必将为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和中外音乐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项目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意志与重大战略需求,是具有全局性的研究,对培育新兴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也必将对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推动网络文化创新,实现中外音乐共同繁荣,推动中外音乐教育交流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是习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嘱托,深刻分析了我国在文艺事业发展上所面临的任务和形势,是新时期加强文艺工作,推进文艺事业的纲领性文献。吉林艺术学院一直以关注社会发展作为创作导向,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文化交流,突出成果特色,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发展。
黄大年是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的英年早逝让很多人落泪,他的精神却让无数人奋起。吉林艺术学院优秀作品油画《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大年》、雕塑《黄大年》获得吉林省第十二届长白山文艺奖评委会特别奖。油画作品《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大年》是由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王晓明教授主创,张伟时、王洪章、郭旗共同绘制完成的。这幅8米×3米的巨幅油画主要是以具象写实加表现的手法,对时代楷模黄大年教授以及他的学生和工作团队进行表达。在视觉效果、油画本体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创作组主要强调雄浑有力的绘画美感,作品创作完成后多次在国内重要展览展出,广受好评。
由吉林艺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完成的黄大年雕像是全国首尊黄大年同志雕像,像高0.9米,基座1.05米,通高1.95米。该作品在由光明日报社、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吉林大学主办,吉林电视台承办的“我最喜欢的那首歌——纪念黄大年同志事迹讲述电视音乐会”上完成揭幕,由吉林艺术学院无偿捐赠,是呈现给吉大师生的一份厚礼,它凝聚着吉艺和吉大两校师生对黄大年同志饱含深情的敬意,黄大年同志屹立不倒的身影将变成人们心中不朽的精神丰碑。
吉林艺术学院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我的老师黄大年》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细节创建了三条线索,来平行讲述黄大年老师的故事,让故事内容相互交织,立体地塑造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敬业的教育者、朴素真心的师友形象。获得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第十二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创优评析“年度最具影响力”奖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行业电视展评”活动纪录片类“最佳作品奖”等。为吉林艺术学院的艺术创作领域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创办,中国舞蹈荷花奖标志着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的成就。吉林艺术学院优秀作品《最后的名单》入选中国舞蹈荷花奖。该作品以东北抗联故事为主题,体现了院校创作群体对当代舞蹈作品的创作有重新的认识,更注重内心感受的表达。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评价说:“作品《最后的名单》他们抓这个题材抓得非常准,他们抓了‘东北抗联’的真实生活呈现在了舞台上。我特别赞赏中间那个点,‘最后的名单’就是牺牲的战士名单,这也是希望我们的后人不要忘记先烈,希望所有人都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这份名单。”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山翀评价该作品说:“《最后的名单》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先烈,要铭记英雄。而且演员的表演非常投入、有激情。”
当代艺术理论、艺术观点发生了重大变化,艺术理论的研究已然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艺术创作那种闭门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视野决定高度。因此,深度的学术交流,迅速捕捉艺术学科国际动态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使我们在借鉴、参考外来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创新研究。
1. 走出去,开创一片新天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 吉林艺术学院高度关注学术交流,大力推动学术的交流与碰撞,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进行积极对话和交流,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启发 , 对科研水平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以“新时代的美术教育”为主题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今年在北京举办,吉林艺术学院郭春方校长与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院校、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及相关学科知名专家教授近300人汇聚在中央美术学院,共商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全球交流与合作。此次会议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中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探索,同时对于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平台的建立与发展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会上校长们的精彩发言,也为吉林艺术学院学术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向。郭校长发表了演讲《“近乎道、通乎神”——技艺价值的再解读》阐述了他对艺术教育的观点:“技艺”对于艺术的重要价值,以及坚守“技艺”对于新时代文艺事业和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受到了在场嘉宾的肯定和好评。在“新时代的美术教育”的命题下,吉艺也将秉承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第2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是国内纪录片参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评选活动,代表了年度国内纪录片的发展方向和最高成就。吉林艺术学院王俊杰副校长以其横跨业界学界的显著成果,获得是本次盛典最具权威、最具分量的压轴奖项——“第24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年度人物”。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中国视协纪录片研究中心”获得“第24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年度学术机构”奖项,新媒体学院拍摄的原创纪录片作品《致敬时光》获得“第24届中国纪录片短片十佳作品”奖项,此次活动吉林艺术学院累计荣获三项殊荣。吉林艺术学院在纪录片创作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未来在这样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吉林艺术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将会为学校、吉林省乃至全国的学术研究带来更深入的发展。
通过邀请专家到校召开讲座,进行学术交流,与校内专家、学者和老师,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促进教师们树立起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先进教学观;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丰富第二课堂,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通过交流,吸纳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先进的、深刻的学术观点与思想,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校整体学术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
2. 请进来,迎来周边满天星
2018年,吉林艺术学院先后邀请了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王伟教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冯雪松老师、香港凤凰卫视总监黄海波先生、中国社科院高建平教授、国家一级演员闫学晶等业界等级专家、艺术家40余位与吉林艺术学院师生分享学术观点、艺术表达、创作经验。在扩大师生视野的同时,更是洗礼了师生们艺术思维,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丰富了他们的学养。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邀请了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外聘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客聘教授张建一,到我院进行学术讲座。张建一教授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活跃在国际歌剧舞台上的亚裔男高音歌唱家。张建一教授在讲座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演出生涯,分析了中国声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与到场师生分享了现今的声乐表演和教学理念,讲授了发声方法、音准和节奏等基础性问题,并表示希望与大家共同探索更为理想的声乐发展途径。此次讲座不仅在吉林艺术学院反响巨大,还吸引了吉林省内广大专业人士到场聆听。
中国社会学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建平受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邀请,举办了题为《为什么要给艺术下定义》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围绕现代视野下“美的艺术”概念的形成以及伴随当代艺术的兴起而产生的艺术体制变化这一线索对当代美学中“艺术定义”这一重要而核心的问题进行学术分析。深入剖析杜尚、安迪·沃霍尔以来有关于艺术定义问题的发生、演变及内在学术脉络,为当代美学及艺术研究提供重要视野和思路。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王伟教授在讲座中阐述了舞蹈的地位、舞蹈的种类、舞蹈种类的形成对后来的学者产生的影响,同时对我校师生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古典舞蹈,现代舞蹈,都是文化的一个产物,而对于文化,报以尊敬的态度以及谦卑的学习才得以致用。其次,舞者所表达的是一份感情,一段历史,并不是单纯的向众人展示舞蹈的姿势,舞蹈背后的故事,才是它的灵魂,所以需要舞者去学习和体会。最后,建议同学们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只局限于书本和文献资料。王伟教授的建议为我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条有高度、有宽度的研究道路。这些讲座为吉林艺术学院接轨国际国内前沿学术动态、建设高水平、富有活力的学术交流平台起到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吉林艺术学院科研成果的积累,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为了提高科研工作的能动性,针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实践,在整体科研流程上,充分认识到艺术专业的科研特性,针对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思想价值、发展现状、教育策略进行探究。
全国“爱握手”公益活动是由吉林艺术学院发起的旨在通过3D打印技术和计算机数字图形辅助设计技术为广大的儿童与青少年定制3D可动假肢的社会服务公益性活动。2018年5月,在第28个全国助残日前夕,第三届全国“爱握手”公益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假肢辅具与老年康复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威廉姆、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樊瑜波、美国人体工程学研究中心教授安德维斯,见证了捐助仪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10月由教育部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物展评选中,《3D打印残障康复系列AI产品》项目击败了来自全国的3000多个项目,进入全国15强,代表吉林省的双创成果唯一项目参展,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位。活动和项目创始人吉林艺术学院张烨老师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国家软件著作权24项,并成功扩展至康复辅具行业平台,将设计学作为跨界桥梁,搭载人体工程学、康复医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通过跨界学科交叉融合,敢于挑战不可能,打破行业界限与壁垒,敢于想象和颠覆性创新实践。经过院士团队评审,张烨被授予2018全国康复医学与健康工程领域突出造诣“新锐人物”奖。
“i未来”原创艺术平台是吉林艺术学院首批孵化的为艺术类大学生及社会原创人对接大众消费市场的专业平台。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原创艺术产品的展示与销售、文化艺术的分享与交流。艺术展演活动首次设立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i未来”原创艺术平台代表吉林艺术学院亮相全国舞台,作为展演活动唯一一个专业平台,“i未来”得到了各级领导及全国高校师生的高度关注,并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在多个高校多次开展就业巡讲,覆盖学生近1200人,积极展开社会公益活动。2016年6月当天举办世界环境日公益日活动;同月举行“i未来”荧光夜跑活动,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2016年10月,成功举办性别沙龙,关注学生的敏感话题,正向引导宣传;2016年,帮助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学生举办蛋雕展示和销售,截止2018年共举行公益市集18场,为原创人和手工爱好者提供公益交流展。“i未来”还对各高校进行了采访,彼此互相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并与他们达成了紧密的合作,各大高校希望借助“i未来”原创艺术平台,集合校园力量,将资源共生,将优势互补,传承原创设计产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并发扬出去。
2018年已经将要过去 , 本着严谨的治学作风,这一年,吉林艺术学院无论是在学术成果还是学术交流方面 , 吉林艺术学院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 不断开拓进取,成就斐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等内容,是未来中国学术建设也将是今后的一段时间吉林艺术学院学术研究的指路明灯,我校将在今后工作中以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努力探讨艺术研究的内在规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开展机关工作,推动学校的学术研究,迈上更高水平,实现更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