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新燕,刘端芬,陈莉桦*
(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在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为常用的治疗方式。、针对新生儿而言,因为新生儿自身血管细、管壁较薄,皮下脂肪无法进行有效保护。并且无法进行有效合作,极易出现药物渗漏,对患儿产生一定痛苦,对临床治疗也造成一定影响,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在对新生儿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减少渗漏性损伤的发生[1]。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接生的76例静脉输液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出生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所有新生儿均接受静脉输液。对照组新生儿男23例,女15例;对照组新生儿男24例,女14例。两组新生儿家长清楚此次实验,自愿加入研究,并经过伦理会通过。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对比数据。
两组新生儿均接受静脉输液。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有效对输液进行监控,一旦出现渗漏性损伤,要及时采取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穿刺前,要对患儿实际情况,包括皮肤、血管充盈度、药物性质、弹性、输液疗程、活动情况以及患儿肢体活动等进行全面评估。②根据评估结果,准确选择穿刺位置与血管,选择标准为血流量大、弹性好、易固定、粗直的血管,要避开关节、血运差位置血管,禁止对同一血管进行反复穿刺[2]。③根据新生儿实际情况及药物性质,控制好推注速度。推注过快将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加大血管通透性。如果对新生儿推注强刺激药物,输液结束后要使用9%的生理盐水进行冲管注射,冲管过程中要注意停顿,管内要形成小漩涡,防止药液滞留,对局部血管造成刺激,避免血管内膜出现持续性受损。④注重对新生儿的保暖,根据新生儿身体状况,控制温度,确保新生儿体温维持在正常温度。⑤护理人员要熟悉药物性质,对穿刺位置进行评估,包括的肿胀、皮肤颜色、坏死、水疱等情况。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家长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能够协助医师配合治疗,耐心回答家长问题,提高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3]。
观察两组新生儿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情况。
观察两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
对两组新生儿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情况进行判定,根据INS输液护理实践标准,对渗漏性损伤情况进行分级,包括0级;1级;2级;3级;4级;级数越高则表示新生儿渗漏性损伤越严重[4]。
对两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判定,评分在0-100分之间,评分越高则表现家长护理满意度越高。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
本实验通过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新生儿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情况、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开展x2检验,并以(%)表示,当P<0.05时,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对比两组新生儿渗漏性损伤情况,观察组新生儿0级:28例;1级:4例;2级:3例;3级2例;4级:1例;总发生10例。对照组新生儿0级:20例;1级:8例;2级:5例;3级3例;4级:2例;总发生18例。。观察组渗漏性损伤发生情况26.3%明显低于对照组47.3%,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94.7%(36/38)明显高于对照组76.3%(29/38),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
本次实验研究中,对两组新生儿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根据上述可知,观察组新生儿0级:28例;1级:4例;2级:3例;3级2例;4级:1例;总发生10例。对照组新生儿0级:20例;1级:8例;2级:5例;3级3例;4级:2例;总发生18例。。观察组渗漏性损伤发生情况26.3%明显低于对照组47.3%;观察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94.7%(36/38)明显高于对照组76.3%(29/38)。所以,临床在对新生儿进行输液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渗漏性损伤的发生。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发生的主要人群为新生儿,因为新生儿四肢静脉及头皮静脉管壁薄、细小、表浅,对药物刺激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在对新生儿进行静脉滴注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增加新生儿痛苦。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出现渗漏性损伤,减轻患儿痛苦,有效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