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科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六字治水方针,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部党组要求,深入学习领会我国治水矛盾变化,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工作总基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在水利多双边对外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建设、跨界河流涉外工作、水利科技改革、重大科技问题研究、标准化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刘志广。
中国水利:2018年在水利多双边对外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刘志广:一是水利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圆满完成高层互访24次,举办14次多双边高层圆桌会或技术交流研讨会。鄂竟平部长出席第六次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高层对话会和湄公河委员会第三届峰会,全方位开展水外交。与4个国家签署水利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协议文件。组织参加第八届世界水论坛等23个重要涉水国际会议。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当选世界水理事会政府机构类别董事,中国水利学会当选专业协会和学术机构类别董事,水利部在世界水理事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长江科学院成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二是跨界河流涉外工作稳步开展。全面做好与周边12个国家跨界河流合作相关工作,积极推动构建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哈跨界河流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两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高度评价跨界河流领域的合作,田学斌副部长率团出席中哈联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澜湄水资源合作迈上新台阶,澜湄六国就《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达成一致。继续做好水文报汛和应急信息通报工作,多次向朝鲜、俄罗斯紧急通报雨情信息,向湄公河国家应急通报上游水电站调度安排,向印度应急提供雅鲁藏布江洪水信息以及堰塞湖监测信息,印度总理在G20峰会上当面向习近平主席表示感谢。
三是水利“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主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制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水利合作专项规划》,编制《水利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8—2020年重点实施计划》。参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政策组有关活动并提交建议成果。与教育部合作启动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水利高层次人才奖学金项目。指导在华举办“一带一路”有关研修班、研讨会,为亚、非、拉等30多个国家培训官员和专业人员100余名。援助孟加拉国防洪规划技术合作等3个援外项目顺利实施。
四是涉港澳台水利交流及外事管理工作成绩突出。金门供水项目正式通水,推动出台水利领域落实“31条措施”的具体举措,组织开展8项海峡两岸交流活动。推动澳门海旁区防洪排涝工程等建设,保障澳门特区发展。水利部推荐的英国专家获2018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连续6年推荐专家获此奖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因公出访团组管理,杜绝公款出国旅游。进一步加强涉水国际组织及国际组织对口机构管理,促进水利对外交流高质量发展。
中国水利:2018年,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推进了哪些工作?
刘志广:一是水利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研机构改革持续深化,组织召开部属科研有关单位院所长学习交流会。胡春华副总理对中国水科院组建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鄂竟平部长出席高端论坛并作重要讲话。积极适应水利科技工作“两个转变”的要求,筹备调整部科技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创新政策和制度,印发《水利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按照国家“三评”改革有关办法要求,制定水利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水利科技评价制度改革。
二是水利标准化改革持续推进。新发布行业标准14项,在编标准131项,现行有效标准856项,标准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按照“确有必要,管用实用”原则,启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修订工作。落实新修订的《标准化法》,基本完成《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有序推进强制性标准研编,正式编制3项强制性标准。加强对水利团体标准的监督指导,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大力推进标准国际化,小水电国际标准编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水利:2018年水利重大问题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实现了哪些重点突破?
刘志广:一是水利改革发展重大科技问题深入攻关。聚焦水利重大技术和战略问题研究,梳理凝练提出基础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技术问题。积极争取“十四五”流域水安全国家科技专项立项,联合国家自然基金委筹划设立长江研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8年度水利部共获批立项11项,国拨经费2.07亿元。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涉水重点专项33个项目督导检查,完成47个到期水利科技项目验收工作。
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成果推广转化成效显著。提出水利部创新基地评估、优化调整工作思路和下一步组织计划。指导各单位加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国际水利先进技术(产品)推介会,推介相关技术300余项。4项成果初评公示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54项优秀成果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系统梳理十六字治水方针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健全水利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完成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36项。
中国水利:请您谈谈下一步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工作思路和2019年重点任务。
刘志广: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十六字治水方针,围绕部党组治水总基调,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服务外交大局,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加强水利“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水伙伴关系,发挥国际合作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研主导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组织协调,组织开展水利重大问题研究,完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补齐水利科技工作短板,为实现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2019年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全方位推动水利多双边对外交流合作。一是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水资源主管部门的高层交往,组织办好10余场重点多双边固定交流活动。二是推进与澳大利亚、尼日利亚等国备忘录的签署或更新工作,推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工发组织签署协同推进小水电国际标准三方协议。三是统筹参与布达佩斯水峰会等重要国际水事活动。
稳步开展跨界河流涉外工作。一是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跨界河流固定机制合作,积极推进水文信息共享、防洪减灾、联合工程建设等领域的互利共赢合作。二是继续做好对下游国家的水文报汛和应急水情信息通报工作,服务下游国家防洪减灾工作,保障河流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继续加强跨界河流涉外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四是积极参与跨界河流重大国际水事活动,宣传中国的治水思路和合作理念,打造跨界河流友好合作纽带。
深入推进水利“一带一路”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好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计划等,助力水利行业“一带一路”事业发展。二是加强沟通协作,积极筹备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关活动。三是建设好联合研发中心、基地等共建机构,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产能合作。四是加强对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和指导,强化境外安全管理。
不断提升涉港澳台交流合作及外事管理工作水平。一是配合做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支持工作。指导好海峡两岸交流活动并邀请台湾青少年来大陆参访学习。二是强化外事制度建设,出台国际会议管理办法和国际组织及国际组织对口机构管理办法。三是继续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全面加强行前教育。举办外事联络员培训班,全面提升外事队伍能力和水平。
全面开展水利重大问题研究。一是加快梳理一批事关水利改革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宏观重大问题,主动组织协调相关科研单位承担实施。二是形成水利重大问题研究长效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三是积极争取“十四五”流域水安全国家科技专项立项,联合国家自然基金委设立长江研究基金。四是积极做好“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涉水重点专项2019年项目的立项和组织实施工作,继续抓好水利部在研科技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出管用实用成果。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一是完善水利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管理的相关制度以及评估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以评估结果为依据的创新基地奖励退出机制。二是开展现有水利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评估考核,强化水利科技创新基地的“存量管理”。三是针对短板和重大问题研究需求,做好水利重点实验室等的“增量规划”,新建共建一批创新基地。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一是积极推动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政策落实落地,加快推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分配激励机制。二是加强成熟适用技术的遴选、集成示范应用和推介宣传,以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和节水示范为重点,谋划确定2020年水利技术示范项目。三是推进水利科技成果评价,进一步破除“四唯”,建立相对统一高效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公示制度。四是加强先进技术在贫困地区应用,特别是在新疆、西藏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水利部定点帮扶地区,针对实际需求安排项目。
不断强化水利技术监督工作。一是启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修订,不断优化现有水利技术标准,使行业真正急需的标准立项,加速推动强制性水利技术标准研编和制定,加强标准有效供给。二是完善标准项目组织程序,严把标准质量关,强化对团体标准的制定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推动水文、小水电等重点领域技术标准国际化,加快标准提档升级。三是加强水利计量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提升计量基础能力。完善水利行业资质认定监督机制,提升水利行业检验检测机构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