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成, 杨占山, 张军亮, 刘艳霞(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4;.曹妃甸区环境保护局,河北 唐山 064400;.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的关注点集中在平台的架构及功能拓展上。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以信息发布、开放存取为主要特点,以学术论文、行业动态、信息资讯为依托,以服务为最高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1]。周骥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应遵循内容为王、媒体融合、信息集约、读者导向原则。在平台功能上,强调一专多能,数字化出版平台要既具有数据库的资源功能,又具有新闻传播、信息导向功能,要建设成为跨媒体、跨受众、跨终端、跨渠道的超级媒体平台[2]。朱剑在对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产生背景、运作模式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六个“超云”子平台的“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即投稿组稿平台、专家审稿平台、编辑运营平台、在线出版平台、传播互动平台、学术评价平台[3]。从各位学者的相关思考中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当前的数字出版平台都不甚满意,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念和想法。未来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应以学术期刊集群的方式,对现行的编辑管理系统、中国学术期刊网、期刊评价等实现整合[4]。依靠先进的技术建设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使期刊、作者成为自主出版的主体[5]。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离不开技术支持,平台建设亦有多种形式。随着大数据、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云出版”、“全媒体出版”、“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等被纳入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视域之中。技术是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的基础,但技术的问题始终是形而下的细节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理念、思维等形而上问题的解决和确立[6]。
受高校学报管理体制约束及高校学术期刊的公共产品属性影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整合力量,实现顶层设计[7]。搭建公共数字化出版平台,以实现资源优化整合[8]。通过政府主导、集团战略、期刊整合、统一规范等途径推行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改革,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集约化、集团化、规范化、主体化建设[9]。在具体的技术操作层面,未来需要解决技术标准、文献标准、服务标准、著录标准等细节问题,制定数字出版统一标准并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8],健全数字出版版权保护。要实现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必须让懂内容、懂需求、懂服务的出版人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各方的力量,培养既懂得编辑出版知识,又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10]。
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最初就是依靠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域出版平台等)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来实现的。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建设过程中,第三方数字化出版平台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说,第三方数字化出版平台促进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附于第三方技术服务商提供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实现学术期刊内容的数字化出版[11]。这是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数字化传播,但这一方式有其弊端,即期刊的整体风格、栏目特色在海量的信息中被冲散,期刊的整体性受到破坏。二是行业自建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以学术机构、学会或行业协会主导的期刊集群为主体组建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如中华医学会、中国光学期刊网等[12]。这一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模式面向特定人群和行业组织,市场影响力范围有限,另外,受资金、技术、人才等限制,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值得思考。
在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及功能方面,重复建设、技术壁垒、关系松散,是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出版平台架构基本相似、内容各有交错,但程序互不兼容,缺乏共享性。加入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的期刊各自为政、组织协调能力低,重视机构用户而忽视个人用户,传统的出版发行格局及工作模式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未形成促进学术成果深度传播和知识创新的体制环境,不利于学术期刊服务理念的转变。可以说,重内容、轻互动,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制约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的研究主要围绕平台建设的原则、平台应具备的相关功能、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等展开。研究成果涵盖现状、问题、对策、路径、技术等多个方面。研究对象多针对科技期刊、行业类期刊的数字平台建设,鲜有地方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和大胆实践。
2014年9月,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关于推动全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基本完成327家新闻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任务。据河北省学术期刊信息采集数据统计,河北省高校出版的学术期刊多达89种,约占全省学术期刊总数的70%,已成为河北省学术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2月,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学术期刊应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出版方式,推进管理过程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途径网络化,推动从单一产品形态向多媒体、复合出版产品形态转型升级,从产品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升级。依托优质学术资源或优势出版平台,构建统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升级,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方向。
目前,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主要以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为主,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占据学术产业链的终端,控制学术传播渠道,其垄断地位使信息传播源的学术期刊处于被消解状态。也有部分学术期刊通过技术开发商,建立了独立的期刊采编系统和网站[13],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等与勤云科技公司合作,采用期刊采编出版平台,实现了作者网上投稿和查稿,专家网上审稿和交流,主编网上定稿和统计,读者免费阅读下载全文和免费检索下载过刊文献,但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其出版功能、辐射范围、传播效果都非常有限。而走联合发展之路,共建学术期刊联盟,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和已有优质资源,共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创新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实现学术成果传播质量和速度的提升,营造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
立足河北省学术期刊的品牌特色,打造集中统一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内容生产、采集、传播、挖掘,使现有的学术资源内容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和增值,创新和拓展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进一步学习国内外学术期刊最新数字出版的成功经验,更广泛、更快速地开拓全新的期刊数字化阅读产品,提升河北高校学术期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以刊物为中心,期刊编辑掌握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的决定权,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相对封闭。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多样化,知识的权威性被打破,人人都可以自主获取信息,并成为新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为适应这一变化,传统的编辑需要改变出版理念,由内容生产者向知识服务者身份转变。知识的选择过滤权力要下移至读者及大众。另外,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具有周期性特点,制约了学术传播的时效性和学术成果的转化利用。通过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的技术支撑,可实现即时出版,在缩短出版周期的同时,提高学术创新积极性,促进学术繁荣。
由河北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由河北省期刊行业协会具体落实实施,整合河北省学术期刊资源,结成学术期刊联盟,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全面转型和调整,使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建设品牌栏目和学科群,也为河北省整体科研实力聚焦提供有力的学术资源保障。河北省期刊行业协会搭建统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为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单位都留有端口,按照统一的规则分门别类上传相关文章和学术信息资料,集中优势力量实现省内学术期刊的跨越式发展,打造省内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品牌,改变学术期刊“全散小弱”局面,促进学术期刊新媒体的产生。摆脱学术期刊既有的传统的按“期”按“刊”出版的固化模式,代之以知识、文章为出版单元,打破校际、刊界之间门户壁垒,重构知识和学术传播体系,使数字化、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充分发挥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的黏合聚集作用,使读者、编辑、作者、专家在数字化出版平台上就相关栏目、问题展开观点交流与碰撞。由此,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不仅是信息中心,还是激发学术灵感,促进学术创新的活动中心。通过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功能的设计与完善,突出强调其交互性、公开性与参与性。如在论文发表环节,借鉴国外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经验,实行审稿意见与论文的同步发表,读者可就论文及审稿意见进行在线评论,学术争鸣,使文章的学术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延展。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上,可以实现增强型论文出版,与论文相关的在正文不宜表达的图表、视频、音频等可通过链接附件的方式表达,增加论文的可读性和信息量。
打破现有期刊评价体系,以学术论文评价代替学术期刊评价,创新学术评价机制,确定学术论文成果的定性与定量评价标准,以创新作为知识产出、论文发表的根本标准,通过公开评议,互动评论提高发文质量,改善学术期刊生态,营造良性的学术氛围。姚申将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经历总结为4个时代,以单向为特征的纯纸媒1.0时代,以双向互动为特征的PC互联网2.0时代,以交互体验为特征的移动互联3.0时代,以整体性、交互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4.0时代。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实现PC端与手机端的同步应用与交互传播,可以通过读者阅读、评论、点赞、打赏、收藏和转发,达到编读互动、促进学术传播。同时实现各种数据的即时统计、发布热点排行,为学术科研提供指导,实现知识的共享共建。充分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行为习惯进行分析,进行定点推送,使学术信息能够深入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郑继承,邓迎,段家喜,等. IDEF0模型在光学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运营中的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1):23-28.
[2]周骥.略论“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综合出版平台的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6(6):46-49.
[3]朱剑. 从无序聚合到专域平台: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J]. 传媒,2016(19):9-13.
[4]张建蓉.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中心网站构建探讨(一)——必要性与意义[J].科技与出版,2011(11):11-15.
[5]彭绍明.云出版:数字出版发展的整体方案[J].出版发行研究,2012(2):10-13.
[6] 汪新红. 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1):90-92.
[7]张维,邓强庭,冷怀明. 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科技期刊的应对措施[J]. 编辑学报,2013(2):179-183.
[8]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 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4):467-474.
[9]余树华. 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40-144.
[10]杨继成,吴星.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56-160.
[11]黄新华.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研究[D]. 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5.
[12]赵宇,赵锡平,丁嘉羽. 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质量提升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237-239,242.
[13]吴星,杨继成,侯书文,等.学术期刊数字化新特征及发展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