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玉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由此确立。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美丽”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六项原则”“五个体系”,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生态、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导航仪。然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将中国经济现代化导向何方?面对不确定和风险性增大的国际环境合作,中国怎么办?
1.国际气候合作的现状分析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自20世纪90年代开启国际气候合作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达成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减排的法律义务。但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加拿大签署后又先后退出。各国在谁先减排、减多少、技术转让和资金供给等核心问题上争执不下,导致这种“自上而下”式的国际环境治理模式收效甚微。2015年12月,《公约》190多个缔约方一致通过《巴黎协定》,设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要求各缔约方提交并落实2020年后的减排计划,即国家自主贡献方案(NDC)。截至2017年11月,《公约》秘书处共收到NDC165份,这种“自下而上”的合作方式开启了国际环境合作的新阶段。但2017年6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国际气候合作又面临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加大了实现2℃温控红线的难度,也加大了减排的资金供给和技术供给缺口。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如果因此受阻,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各国博弈也将更加激烈。
2.国内减排的双重困境分析
改革开放40年来,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企业,多是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导致中国的隐含碳排放量很高。出口贸易带来的隐含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1997至2002年基本维持在12%~14%,2002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年已达29.28%,截至2017年底超过50%,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碳减排带来巨大的压力[1]。发达国家完成低端产业转移以后,一方面,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和提升产品生产的环境标准,限制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抑制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例如,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我国冰箱出口量下降59%;美国对农产品进口标签要求严苛,导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农产品受阻,等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已经进行了无成本无限制的碳排放,历史排放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在国际气候合作中,发达国家却要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承担同样的减排责任,不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源耗费和污染排放。2018年5月,环保部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为404.4 ppm,较常年(391.71 ppm)偏高12.69 ppm,比全球平均水平(403.3 ppm)高1.1 ppm;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39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占70.7%;338个城市发生重度污染2 311天次、严重污染802天次,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的74.2%。因此,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作为一个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是遭受温室效应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然而,企业减排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成本增加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国内经济现代化受阻。不减排,国际舆论压力大,绿色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在国际分工中将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水平,国内经济也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深刻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处于关键期,进入攻坚期,也到了窗口期,这个“三期叠加”的历史性关口意味着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关键时期,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攻坚时期和实现“双赢”的重大机遇窗口期。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五年发展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进一步将“千年大计”表述为“根本大计”,这是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地位和重要性的进一步强调。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六项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六项原则”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为新时代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五个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的重大战略,刻画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各项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建设路径,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在各个领域落到实处。
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于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探索生态问题解决的根本路径,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境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发展中国家,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我国把“美丽”作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达到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中国共产党更是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提到“美丽”8次,“生态文明”多达12次,“绿色”15次,首次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美丽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其中就包括“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五年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密集颁布实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有十几部之多,其中有六部是新制定和修改幅度较大的;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颁布施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社会公布。为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时,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放到了同一小组。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密集推出,就是要彻底改变发展观念,坚决摒弃错误的发展观,不再以GDP论英雄。由此可见,中国关注经济增长质量,绝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而是着眼于中长期发展。
五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在经济发展领域落实到实践。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比2016年下降1.6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8%,上升1.3个百分点。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6年下降3.7%,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5.1%,超额完成4%的年度目标[4]。这意味着行业内企业能耗水平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2.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5]“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方向,适应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以经济转型缔造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6%,9.2%,8.7%,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4.9,2.5和2.0个百分点;7月1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国排名第17位,首次跻身全球最具创新经济体前20名,这印证了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7]。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带来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统筹兼顾,可以协同推进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和经济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1.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振兴乡村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是“三农”;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三农”是关键一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所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强调“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8]。因此,破解“三农”难题,需要依托农村的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又相对贫困,更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让贫穷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9]。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9]。
2018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描绘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10],并提出要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农村现代化也应该是美丽的,这要求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同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在96个畜牧养殖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提前三年实现零增长;部署应用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106个产粮油大县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江苏、河南、湖南启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74%,排查出2.7万余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中,有203次提到人民,3次强调人的全面发展,4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党和国家一直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措施。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数据显示:2017年,受理群众环境举报13.5万件,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4];2013年至2017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了99个。可见,无论是解决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是当前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为价值取向。
习近平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将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写入决议案。2016年,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这表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实践,为世界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7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这是全球首部由联合国官方发布的生态财富报告,用科学量化的评价结果肯定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报告显示,库布其沙漠共计修复绿化沙漠969万亩,创造生态财富5 0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80%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超过1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11]。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有力例证,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生动案例,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造福中国、影响世界的鲜明例证。
目前,世界基尼系数已达0.7左右,全球范围仍有7亿极端贫困人口,如何脱贫、实现现代化,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艰难探索。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中国人民生活资源从短缺走向充裕,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联合国现行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如此巨大的成就为正在苦恼的国家指明了发展方向。
习近平指出:“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1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9]。
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的NDC,是中国为实现《公约》第二条所确定目标做出的,反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最大努力的国家自主贡献。中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13]。中国更是为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共识、生效与持续落实,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国际环境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三期叠加”的历史性关口形成并确立的,这宣示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内引领经济现代化建设,强调高质量的发展水平,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瞄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外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为世界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为促进国际环境合作,共建人民命运共同体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