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季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社会现象,我们在讨论网络文学时,实际上已经不只是对文学的关注,而是讨论一些由此产生的更加广泛的社会现象。尤其是新闻媒体往往关注网络作家的收入,关注网络作家过劳死,关注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关注由网络写作所延伸出来的诸多问题。但专业部门,比如作家协会,还是应当对网络文学文本做一些具体深入的研究,对新的创作现象进行分析,对网络文学的类型化、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等问题开展有计划的理论探讨。
至今,网络文学仍未进入学术体系,基本上处于自然研究状态,还没有专门的学术机构来统领,仍是各说各话。但这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因为网络文学还在高速发展、变化之中,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没有必要对其下结论,也难以将其体系化。回顾20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的24年时间里,网络文学经历了几个阶段。1995年开始就有网络BBS论坛,当时主要发表一些网络短小作品。1996年网易开办个人主页,开始彰显个人创作实力,直到1998年“网络文学”才获得正式命名,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对“网络文学”这一概念,虽然约定俗成,但还是有争论,很多人认为,把“纸媒出版的文学叫传统文学,互联网传播的文学叫网络文学”的定义不准确,但是目前尚未找到更合适的定义方法。其实,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也分好几种,一种是只通过互联网传播但是其创作的方法还是和传统的一样;还有一种就是典型的网络文学,也就是商业化的网络文学。1998年首次对网络文学形成了比较明确的概念,主要强调它的原创性,即直接在网络上创作的,由作者自发在互联网上传的文学作品。当时还没有商业化的文学网站,1997年年底“榕树下”文学网成立,出现大量原创网络文学作品,主要是中短篇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等短篇作品。1998年台湾“痞子蔡”的作品传到大陆以后引发了网络原创热潮,此后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长篇小说连载,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关注。这也是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应当确定在1998年的主要依据。
早期的网络文学,实际上是纸媒文学在网络上的延伸,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一些作者都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青年,如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等。他们也曾通过纸媒发表作品,但是认可度不高,但却在网上迅速走红,然后被出版社发现,产生一定影响。他们的作品其实和传统文学差别也不是很大,从作家对文学的理解认识,包括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形态都和传统的文学作品一致,唯一区别就是带有明显的个人化、私人化特征。最大差异是他们在都市领域里开辟了一条文学新路。我们现在讨论的网络文学是2003年以后才出现的,到了2005年,起点中文网出现了年收入过百万的网络作家,网络文学商业模式宣告真实确立。此前,网络作家获得经济收益的唯一出路是纸质出版,而很多具有鲜明网络特征的作品,由于不符合出版标准,无法获得经济收益,网络作家只能从事业余创作。同时,以前曾经活跃于网络的作者,像安妮宝贝、宁财神和慕容雪村等则逐渐淡出网络,转向纸质出版写作和影视编剧行业,有一小部分作者虽然还间断在网络发表作品,但并不和网站签订合约。2005年以后,网络作者和文学网站签约所形成的关系模式成为网络文学至今仍在沿用的存续方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得一大批网络作家从事职业创作,并以此为生计。网络文学在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之后,很快形成了网生代作家群体,如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叶非夜、苏小暖等,他们脱离了纸媒出版,成为网络原创文学的主流作家。
有数据显示,在2008年网络文学达到第二个高峰时,已有超过150万签约作家,到2012年时达到了250万,目前签约作家超过了600万。2014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网络文学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自浙江省作协率先建立网络作家协会以来,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不同形式建立了网络文学组织机构,网络作家的培训、网络文学作品的重点扶持已在各级作协、文联机构全面开花,由此网络文学进入了发展“黄金时期”。
2004年,中国影视产业界掀起了一波网络小说改编的浪潮,例如2004年改编自蔡骏《诅咒》的《魂断楼兰》;2005年由《你说你哪里敏感》改编的《一言为定》,以及《亮剑》《我的功夫女友》;2006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向天真的女生投降》《爱上单眼皮男生》;2007年《谈谈心恋恋爱》《双面胶》,到了后期,又有《千山暮雪》《泡沫之夏》《倾世皇妃》《佳期如梦》《美人心计》。近年来更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裸婚时代》《失恋33天》《甄嬛传》《琅琊榜》《芈月传》《欢乐颂》《翻译官》等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将2004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视为网络文学IP开发的“萌芽期”。是因为这一阶段虽然网络文学正在一步步走上商业化道路,但是所进行的商业化开发却分化而不成体系,比如对一部作品只进行了影视改编,或只进行了游戏改编而其他领域却是一片空白,IP开发形式呈现“碎片化”。商业化初期网络文学领域缺少必要的资本支持,各大开发公司的开发水平有限,在客观资本、物质、技术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之下倘若强行开发,结果也势必令人抱憾,当然,这也是网络文学商业化道路初期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期。
2008年以后网络文学IP进入成长期,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被售出,如《步步惊心》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了收视热潮。网络文学IP的开发在摸索中不断发展,这也是网络文学IP的成长阶段,随后,2013年大量的网文被改编成游戏,手游快速发展。
2015年,以网络文学为主要内容来源的IP开发涉及影视、动漫、游戏、音乐以及各种周边衍生产品,IP全产业链被打通,网络文学的IP开发逐渐走向正轨。IP开发由此走向以网络文学为创意源头,整个网络文艺领域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相关文化产品的全产业链模式。
因此,将2015年视为IP元年也正是基于网络文学IP开发渗透到包括影视剧、游戏、动漫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的行业现状。2016年,网络文学IP改编影视或游戏的现象更加火爆,《鬼吹灯》《微微一笑很倾城》《诛仙》等超过110部网文作品售出了影视改编权。现如今网络文学IP开发经过了爆发期,逐步回归理性,原创网文的精耕细作成为IP孵化的基本共识。
和传统电影公司联合投资相比,互联网公司投资电影另一种有效方式,是直接孵化已有的在互联网上获得成功的网络文学IP,由于已经建立一定的粉丝基础,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在推向影院荧屏之后,也将极大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传统小说提供影视剧成长的养分,但是投资过大,拍摄周期过长,加上经典名著的神圣性,对导演和编剧而言,改编传统文学须背负沉重的文化使命;相较之下,网络媒体使创作的门槛降低,成为大众狂欢的自由广场,使草根大众有了挑战艺术精英的机会,因而消解崇高、颠覆权威的精神成为网络世界的特色之一,改编网络小说自然不用背负受消费者批评污蔑神圣的风险。此外,网络小说中充满视觉化意象,且更强调故事的曲折和冲突性,便于改编为剧本,加上网络写手多会加入编剧的工作,对制作团队而言,减轻了不少负担。
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天生就有着许多共同点:情节发展、场景设置,甚至故事情节本身都很相似,这可能是因为很多网络写手在写作过程中,会自觉地想要提高小说的戏剧化程度,而最快捷方式就是借鉴当时比较流行的热播影视剧,并从中得到灵感;此外,因为读者处在互联网的强刺激环境下,时刻都可能分心,因此网络小说为吸引住读者,其情节必须密集、故事推进必须极快,几乎几章就得有一个悬念,十几章就得有一个小高潮,女频文还形成了“甜不过五,虐不过三”叙事策略,与影视剧以连续剧方式推进剧情的叙事结构颇为类似,在改编上的难度自然较小。
在原创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生产模式中,出现了以特定文类为主流的现象。一方面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并取得成功是在不断探求如何适应用户情感需求的过程中诞生的,大众在不自觉中已经参与了创作的过程。另一方面,依靠大数据对文学、动漫、游戏用户洞察的支持,从而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加具体和现实的决策辅助。改编成影视的网络小说中,现代都市(异能、婚恋)类、古代言情类、军事类三大题材的作品位列前三,历史类、玄幻类作品分别排行第四、五位。整体而言,以爱情为主轴的剧本一向是影视剧市场中最受欢迎的类型,且因市场接受度、拍摄成本(包括拍摄费用和拍摄技术等)和投资考量,在原创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趋势上,仍以都市言情、宫廷历史和家庭伦理三类为主。特定文类的网络小说不单是现代人喜欢的类型,更有非常好的改编适应性,改编难度小,戏剧化程度高,冲突激烈,天生就具备了影视改编的良好潜质,对于制作单位和影视投资方来说是最好不过的素材,如“宫廷”“宅门”“都市家庭”“情感”等题材即是如此。可以总结出来,网文改编的影视作品成功范例有这样几个特征:年轻人关注的社会伦理话题、展现时代特征的成长励志故事、适合大众口味的言情和悬疑探险故事。
随着影视产业的火热以及互联网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产业和互联网游戏产业找到了两者最重要的结合体就是“影游互动”。影游互动顾名思义就是影视与游戏互动结合,这其中既包括影视作品改造为手游、页游、端游等网络游戏产品,也包括了手游、页游、端游等网络游戏产品拍摄成为影视作品进行上映或者播出。游戏受众大多是青少年,面对这样的群体,影视剧的主创阵容必然是帅哥美女云集,这也是“小鲜肉”为什么会火爆的根本原因,互联网文化更注重感官刺激,至于剧情和表演还在其次,这也是浅层次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与一个优质的IP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网络文学作品的粉丝数量只代表了它在数字阅读上的价值,它只是一个基础、一个好苗子,需要进一步孵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质IP。说到底,网络文学IP的综合开发,其核心是指网络文学作品的IP优质孵化过程,如果将网络文学作品的在线热度作为优质IP的充要条件,差不多就等于杀鸡取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网络文学知识产权的打包销售不利于术业有专攻的基本规则,客观上造成了网络文学知识产权的耗损与闲置。
网络文学IP开发面对的是全新的构成方式,IP概念的出现,显示其结构延伸部分远大于主体部分。市场的高度活跃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此而产生的IP囤积、圈钱套利、跟风创作、作品同质化等却又反过来制约了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舍本逐末的怪圈,值得警惕。好在“游戏规则”尚在酝酿与建构之中,相关政府机构、民间组织、投资人和版权人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网络文学知识产权开发引入优质化、正规化的渠道。同时,也要警惕互联网是否会把文学、电影市场功利化的负面效应放大。毕竟能够真正形成在全球传播的超级IP,离不开艺术家的介入。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之所以蓬勃兴盛,资本是其重要的隐形推手。一个好的网络作家每次在线更新时,可能会有上百万的人同时在线阅读他的作品,并且与其产生即时互动,这是任何时代的文学没有出现的现象,这就难怪网络作家自称“网络文学是读者的文学”。网络作家把自己的生活通过一种方式直接转换到写作中去,是在“生存中写作”。而传统精英化的作家却是在外部观察生活,他们在“写作中生存”。例如,鲁迅文学院办的网络作家班给网络作家安排了社会实践课,第二天他们的实践感悟就已经出现在他们在线更新的作品中,这说明网络作家迅速地消化了他们的生活,写作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这其实也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
网络男性作家的作品以幻想类为主,女性作家作品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比如都市情感类、婚恋类等,即便是现实题材作品,像《杜拉拉升职记》《裸婚时代》《失恋33天》《欢乐颂》这样的文本,在当代文学传统写作中也是少见的。网络作家善于迅速地切入生活,把生活中“沉重”的东西转化为娱乐化的“轻松”的描述,并能够产生社会反响,这一点值得深入研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文学改变了已有的文学生态:第一,它导致作家产生机制发生了变化。青年作家通过无门槛的网络,直接与读者沟通互动,找到自己的创作路径完成自己的迅速成长。而精英化的作家至少要用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种影响。第二,网络作家的来源结构很庞杂,学养基础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据调查,70%是非文科生,例如桐华在北大学的是金融专业;江南毕业于北大化学系,后又在华盛顿大学获得分析化学硕士学位;酒徒从事电力设备调试工作多年;阿越一开始是修火车头的,后来才去四川大学历史系读书等。可以说,大量非文科专业的原生作者,借助信息化时代的浪潮进入了文学创作领域,改变了已有的文学生态。第三,网络写作重视娱乐性,较少承担社会责任。网络文学写作是靠跟读者的不断磨合、互动、沟通所形成的规范,“读者为王”是网络写作的基本原则。
从审美上讲,网络文学反映了新生代作家群体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从文化传承上看,网络文学与传统的通俗文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可以说,成功的网络作家都曾经大量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甚至研究程度要比传统作家更细致。网络作家的思想资源来源于青少年时代、读书期间所阅读的一些经典作品,既有中国古典文学,比如《红楼梦》《封神演义》《七侠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甚至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也有很多西方大众文学,比如《哈利·波特》《魔戒》《冰与火之歌》等。更加宽泛的东西方文化交融,是中国社会不断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网络时代的文学话语变革为网络写作提供了新的空间,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向海外进军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