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诚 胡 鹏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长足发展的不竭之源。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是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重点抓手和核心内容。
我校新创建两年多,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主要是新农村建设拆迁集中居住居民家庭的孩子、乡镇进城居民家庭的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达75%以上。我校师资队伍的主体系来自一所三星级高中停办后的分流教师,多数教师还没完全适应初中教学,还未有循环教学的经验,对初中教育整体把握不够。因此,学校的发展就显得困难重重。要使学校有所发展乃至更长足的跃进,就需要立足现实,全体教师齐心协力积极建构自主发展的学校文化。
一方面,学校文化要有一种文化自觉,主动承担当代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学校文化建设要通过继承、创新、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文化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和主导文化,以便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和文化自信。分析以上各种因素,我们扬长避短,着力在理念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方面进行文化建构,力促学校能尽快迈上自主发展之路。
我校的办学愿景是:集大家智慧,办大家学校。即学校是大家的,办学校靠大家,办好学校成就大家。教育是为了人、依靠人、造就人的事业,学校发展的基础就是人。百川汇海,荣昭八方才情;四海承风,荟萃多元智慧,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兼容并蓄、和谐圆融、师生共同期盼的精神家园。因此,“融汇”的理念文化既来自学校发展之实情,也是实现办学品质提升的永恒追求。
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系统,那是一个汇集学生、教材、教师、教法、学法等众多要素组成的开放性系统。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竞争。教育效益与各个要素成非线性关系。当各要素相互作用趋于协调互动时,会出现暂时的平衡,这时我们的教育就会呈现1+1>2的效应。然而,这种平衡是不稳定的,会被新的不平衡打破,各要素又开始新的竞争。这就注定教师面对的工作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的。在这个动态的系统中,如果能融汇各种积极因素,激活各方面的能量,那么教师共同体就会显现出巨大的合力和向心力,成为学校文化建构的主力军。
教育是用人影响人的活动,更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的系统工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内化过程,大量新知识汇集到头脑中,必须同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内在联系,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是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我校是一所刚建成两年多的学校。学生75%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师主要来自吴江一所撤并的三星高中(松陵高中)。崭新的现代化校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撤并的三星高中教师为主的教师群体,这些现有的条件既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也让这所学校焕发出多元、个性的生命活力。在校园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相互交融、团结协作,他们的文化背景、个性特点相互影响,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要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各展所能,这样才能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逐步培养建立起一支能教善研、管理出色的优秀团队。
吴江地处古吴越交界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我校建筑风格不但现代大气,而且充分渗透吴越文化元素,精致典雅。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文化的建构中,成为校本文化的深厚基因。
我们期望教师能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给学生开设适切的课程,最终能激发出学生活力。
项目学习,实质上就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入物理教学中,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建构和物理规律探究与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制作一个“产品”联系起来,为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和可行的操作方式。
通过理论学习和物理课程标准的研习,我们开发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教学优势明显的典型项目课例,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在物理教学中实施项目学习的基本流程和教学范式,提炼归纳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开发出相应的项目课程,并在更大规模的教学实践中证明其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成果丰硕。
我们将“项目学习”的核心价值辐射到德育课程中,建构“‘积跬步·行千里’德善品格阶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坚持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品质。
德善品格阶梯课程引导教师俯身去观察学生,努力挖掘每位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寻找和创造一切教育的机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不断强化学生身上的正能量,激发每位学生内心深处的进取之心、向善之心。学校从五个方面量化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综合评议,激发了学生“存积分求上进”的活力。
我们依托学校现有学科资源和校内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整,开展基于项目的学生社团活动,我们从“人文素养”“艺术涵养”“自然科学”“志愿服务”“社会服务”“强体健德”“勤手健脑”等七大类26个项目的社团项目上进行资源设置,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进行多元发展。社团建设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活跃校园生活,繁荣校园文化。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所希望构建的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规范内鼓励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改变课堂教学行为,培育适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课堂教学转型。
为了进一步推进有效课堂研究,进一步践行“以学论教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制度改革,促进“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苏式课堂”的实现方式,我校进行课堂模式的转型: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设计学习“任务单”。
要求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编制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在课前适时下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做好准备。
2.明确教学“五环节”。
逐步确立了互查自纠、合作互动、分享点拨、梳理归纳、训练应用的“五步”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都有基本要求和学科要求。
3.组建学习“互助组”。
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分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就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评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
4.制定教学规范。
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组织充分地交流、讨论、探究等活动,要学会倾听学生的陈述,关注每个细节,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帮助。
5.开展“阶梯式”培训。
为了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学校派出骨干教师赴省外培训。校内,对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培训,分学科对“首席教师”进行培训,最后由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学生知道课前、课中和课后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尽快适应转型后的课堂教学。
6.探索评价模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我们分为组内评价和组际评价。组内互评即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态度和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等做出评价。组际互评就是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中反映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素质情况。
我们尊重学生意愿,分层分类走班施教,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活动类课程按行政班级(均衡编班)授课,考试类课程走班(按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编班)授课,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我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双基”导学、方法指导和智能培养,塑造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完整人格。
1.目标分层。
要求教师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2.活动分层。
分层走班教学在活动设计时,立足于各层次学生心理需要,激励各层次学生朝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向努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3.测练分层。
学校要求教师自己编制作业练习和测评试卷,不论是作业还是试卷的题目都必须分三个层次,即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使作业练习和教学测评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手段。
4.评价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评价法,每个学习层次中都要表扬“学习优秀生”和“学习进步生”,让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沐浴在评价的“和煦阳光”中。
教育就是“一种文化过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浸润在身心,外现于言行,学校文化的建构意义深远。而对于“边缘化”自主发展的初中学校而言,学校文化的建构既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更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我们行进在共同建构精神内核和内在的文化标识的征途中,直至学校成为师生的共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