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艳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宫颈癌是女性患者中最常发生的癌症类型,在临床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虽然目前通过癌前筛查大部分患者得以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但由于癌症本身容易波及周边的淋巴和组织而发生转移,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自信心、性生活和生活质量等均可收到影响[1],因此术后的护理对患者的临床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旨在探究对于宫颈癌术后的患者给予中医手法护理对患者临床疗效的相关影响,以为临床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至我院住院部就诊的患者,纳入标准包括(1)明确诊断为宫颈癌并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2)无中医相关手法治疗的禁忌症;(3)术后一般情况良好,非危重病例;(4)能够配合正常的诊疗并且对本研究的相关内容知情同意。最终总计纳入研究对象60例,平均年龄为40.2±18.6岁(31~60岁),其中临床分期Ⅰb期21例,Ⅱa期23例,Ⅱb期16例,术中病理结果显示鳞癌45例,腺癌3例,鳞腺癌12例;按照患者入院的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30例,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肿瘤分期等基线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的诊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相同的基础上一方面给予中医的药材足浴治疗,主要为补阳还五汤的药材组成,包括黄芪、红花、桃仁、川穹、归尾等,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控制术后的应激和改善微循环等,每日睡前煎药足浴30~40min;另一方面则给予艾灸治疗,选择的穴位主要为中脘、内关、足三里、关元等,每日1次,每次15min左右。同时护理的过程中注意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加强与之交流沟通,对不良情绪及时予以疏导。
(1)患者的生活质量,按照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OL-C30)分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5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2)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的疼痛(VAS)视觉模拟评分;(3)术后的不良反应事件以及并发症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研究对象的病情平稳,无术后危重或死亡等严重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经过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0.3±8.5、61.2±15.6、61.5±11.6、58.6±14.3、50.6±11.9,而观察组内相应的数据分别为75.9±11.5、69.8±18.7、68.6±10.3、64.4±15.0、58.6±12.8,各项内容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2.6±5.5天、12.9±3.8天(p<0.05);术后整体VAS评分分别为4.6±2.8、1.9±0.8(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对照组内出现2例术口的感染,2例发热病例,4例患者存在小便不适感;观察组内仅1例患者小便稍感不适,经干预后均缓解。
宫颈癌根治术后对患者身心上的全面护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对于术后较为虚弱的患者而言,一方面耐受性较差,另一方面则刺激性较强,因此临床的疗效有限[2]。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体诸多经络均汇集于足部,通过中医药材的足浴能够显著调整患者术后的机体免疫和修复能力,配合艾灸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疼痛和不适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临床诊疗中值得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