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10月19日,以“规划与中国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发展规划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研讨会秉持高层次、开放式、国际化的理念,旨在交流和探讨中国规划实践与发展经验,推动各界分享经验、深化认识、凝聚共识。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证明,五年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制度创新,既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各微观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充分发挥活力,又可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避免宏观失衡和市场的盲目性。”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朱之鑫在研讨会开幕致辞中表示。
朱之鑫说,我国已连续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促进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五”至“五五”计划的实施,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七五”计划后,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九五”期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人均GDP达到850美元,进入世界银行划分的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十一五”时期,我们实现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到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跨跃。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扎实基础。
在朱之鑫看来,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五年规划的贡献,也离不开五年规划的持续探索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划性质、规划体系、主要内容、编制程序、实施机制等方面,都处在不断调整完善中。
“科学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朱之鑫说。
在“首届中国发展规划研讨会”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正式揭牌。为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加快推进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更好地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国家发改委与清华大学决定在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共同建设“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
对此,朱之鑫表示,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十二年来,围绕发展规划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咨询等开展了一系列学术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中心多次参与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围绕规划编制创新、规划实施评估、国际竞争力评估监测等开展了深入研究,为规划编制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是强化对规划理论的探索研究。加强对我国规划实践的梳理总结和理论提炼,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出发,站在全球和时代的高度,围绕国家发展规划的理论源头,重点研究规划功能定位、体系建设、编制理念、编制方法、编制程序、规划与政策等,深入研究五年规划的编制规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理论体系,建设好规划学术思想的殿堂。
二是进一步创新规划的内容和形式。按照实用管用、耳目一新的要求,加快规划内容、形式创新研究,既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谨性,又要增强可读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读得懂、记得住规划。同时,结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统回顾我国五年规划的历程,记录大事、理清轨迹,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三是深入参与规划实践。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这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有机组成,明年“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将会正式启动,希望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中,也参与到有关部门和地方的相关规划研究中,在实践中汲取更多学术营养,为完善规划理论提供更多鲜活的案例和经验。
四是促进规划的国际交流。发展规划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重要体现,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希望研究院发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清华大学的平台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对话,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规划的理解和认识,消除误解和偏见。同时,规划研究院也要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希望加强与我国规划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诉求,促进中国发展经验和模式的国际推广,为全球发展和公共治理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