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亮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庄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4版。这段话不仅昭示了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构成,而且向世人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对于文化自信,他曾这样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这段话饱含着这样的逻辑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支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三者共同撑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大厦。这一结论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近70年来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的历史展现,也是中国自近代至今将近180年来革故鼎新、重构自信、融入全球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表露。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高度看,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身解放,具有超越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因此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当今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如果从文化自信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阶段的话,建国后的文化建设经历了对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信心满怀,到怀疑争论,再到重建自信以及自信绽放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党和人民对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信心满怀阶段。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告:“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2页。在这一时期,我国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性质,提出了文化建设目标和任务;二是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针;三是颁布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新政策,开展了教育领域扫盲运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及学制改革;四是开展了一系列推进文化建设的运动。可以看出,从建国初期到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地位、方针、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展现了这一阶段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对先进文化建设的信心满怀。
第二阶段(1957~1978年),文化自信受挫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曲折发展阶段。从1957年的“反右”运动开始,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文化界接连进行了“反右”扩大化、反修正主义以及“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曲折发展阶段。*参见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从文化自信角度看,“‘文化大革命’推行的文化领域内的‘破旧立新’‘全面专政’‘教育改革’‘文艺改革’等都没有起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它使我们在建国初期获得的文化自信“得而复失”*周桂英:《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冲击及其重塑》,《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特别是十年动乱中文化思维里存在的“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派性严重泛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630页。等问题引起了党和人民的警惕、质疑和反思,这为我们后来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再到文化自信提供了条件。在这一时期,我们艰难地打破了西方的封锁,战胜了苏修霸权和入侵,成功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完成了既定国内建设计划,做好了应对核战争的准备。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平民背景的英雄模范人物,铸就了以“铁人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这些蕴藏在人民群众中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为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挫折中奋起、重塑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第三阶段(1978~2000年),重构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结束了社会主义建设20余年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开启了以改革、开放和创新为特征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了春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得以重构。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响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号角。这一阶段的文化建设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和科学理论体系;三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诠释了先进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为重构文化自信做好了理论准备。这些思想催生了这一时期国内“文化热”和“国学热”的文化现象。随着香港、澳门陆续回到祖国怀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渐壮大。但我们当时在国际上的文化实力还略显不足,还没有取得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符的文化话语权。
第四阶段(2000年~今),文化自信绽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步走向辉煌阶段。2000年“先进文化”概念被提出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得到系统阐述,先进文化论的时代课题应时而出。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中非合作的加强,多边外交关系得到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列提出,认为它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这就很好地解决了继承传统和展望未来的文化承接转换关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指明了奋斗方向。2016年杭州G20峰会和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更是在世界各国首脑面前绽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自信,中国在国际上的强大的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和世界各国认同、称赞的焦点。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在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庄严宣布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全面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彰显了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成熟和伟大自信。
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建国近70年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历程也就再现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我们由倾向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的自信逐渐发展为集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教文化、社会文化、外交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文化自信;由倾向于“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文化的自信逐渐发展为“兼包并蓄、互利互鉴”文化的自信;由倾向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文化的自信逐渐发展为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由革命家、理论家等精英知识分子领导层的文化理论自觉自信,发展到全民族文化水平、文化素质、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不断发展壮大和全面提升的文化整体实力的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灵魂,主要在于它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主动与西方文化实现了对接。前两个方面将在本专栏后两篇文章中谈到,这里重点谈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接的问题。
第一,文化价值理念对接。文化是一定族群在特定历史时空条件下积淀形成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具体包括文化样态、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其中蕴含文化价值理念的文化精神是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它决定着文化样态和文化模式的存在和发展方向。因此,异质文化的价值理念的对接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在冷战刚结束和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引发争议的“文明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理论。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他的这一理论不幸被2001年的“9·11”事件所证实。他还认为文化身份差异、文化对抗性和文化关联性会在未来十年全球政治关系中扮演主要的角色。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相伴生的还有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对于这些充斥着文化霸权的西方文化理论,我们以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气候和环境保护组织,担负起应负的责任的实际行动,来向世界诠释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以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和实际行动来实现与西方文化理念的对接,达成了最大限度的文化共识,化解了文化冲突,展现了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
第二,文化生存和传播方式对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提出全球化问题的世界体系理论,他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参见[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郭方、刘新成、张文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价值差异和冲突愈发显著,强势文化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拓展其势力范围,逐渐形成了沃勒斯坦所说的“中心—边缘”的交往结构。处于中心位置的强势文化对处于边缘位置的弱势文化形成压迫之势。从强势文化扩张角度看,弱势文化的存在不应影响强势文化的传播;从弱势文化生存角度看,强势文化的传播不应该威胁到弱势文化的生存。因此,弱势文化的存在方式与强势文化的传播方式需要对接。当前,中国政府在全世界各国试办孔子学院来传播中国文化或许是一种以西方文化传播方式来获得文化生存的尝试。
第三,文化差异包容对接。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正经历一个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包容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作用的前提。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也在所难免,只有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去合理引导,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才能顺利实现文化差异包容对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先进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包容各种学科理论知识差异的基础上的。从历史来看,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存在以及相互间的冲突、融合和互动是文化发展和文明形态嬗变的直接动力,人类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中从野蛮走向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差异性意味着文明的多样性。承认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实际上就是对其他民族存在的合理性的承认。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尊重文化差异性,才能化解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冲突,才能从根源上消解文明的冲突。“和谐”理念强调“和而平等”,强调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只有平等才能保证不同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保证不同文化公平生存的合理性,也才能保证不同文化发展的共赢性。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合”“天人合一”等理念,为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差异包容对接提供了理论借鉴。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文化差异包容对接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客观选择。从文化对接的实践层面看,我们在2005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倡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在2015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体”;在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提出和“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倡议;在2017“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继续倡议“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我们这些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赞赏。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5版。的理念,这些文化价值理念对接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文化和谐,提升了认同,化解了文化冲突,为全球文化融合作出了中国贡献,展现了文化大国的风采。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自信的灵魂,主要还在于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自信、文化实力自信、文化动因自信和文化胸怀自信。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在文化理念的自信,文化理念自信的精髓在于价值认同。精神分析学派最早注意到“认同”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曾对认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精神分析引论新讲》一书中对其认同理论进行了总结。*参见李孟潮、王高华:《对弗洛伊德著作中认同的概念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5年第2期。后来,弗洛伊德的认同概念被埃里克森加以改造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认同理论随之在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认同是“由自我界定”的,是“自我与他人交往的产物”。*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其实,认同是一个存异求同的过程。在异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文化的自信来源于不同文化种属的文化认同,而异质文化间的文化认同的核心在于他们之间的文化价值的认同。文化价值认同具体包括对文化样态、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在价值立场、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上的肯定、接受和认可,它是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境遇的能动反应。*参见陈少雷:《文化价值观的哲学省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13页。在族群文化层面,文化价值认同是组成群体的个体间的文化价值共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站在广大人民的价值立场,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潮流,通过宣传教育、对话交往、文化实践等形式,引导人们广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践行中国梦,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赢得了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要实现文化价值认同还要注意超越“土”与“洋”、“古”与“今”、“普”与“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扬弃文化中心论立场观点,倡导文化内认同与文化间认同辩证统一,倡导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共生”的关系,正确看待文化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努力实现文化自觉、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
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在于文化实力的自信,文化实力的自信依赖于文化生产力、文化引领力、文化传播力以及文化安全防御力。我党早期领导文化运动的目标就是战争动员、政治宣传、文化启蒙。建国后,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将文化从属于政治,过分强调文化的政治教化功能,轻视和忽略其经济、娱乐、审美功能,*参见徐稳:《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3页。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限制。直到2001年,“文化产业”的概念才见诸报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才首次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才得以迅猛发展起来。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出台,文化引领力得到充分重视。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从文化产业形态、产业布局和结构、增长方式、市场主体、产品流通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作了详尽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文化传播力的建设问题。文化安全防御能力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安全防御能力;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防御能力;四是中国话语安全防御能力。中国话语安全防御能力的核心是文化话语权。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指出,文化话语权“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权力,还是一种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地提出、表达、传播、交流文化话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权益的权利,它包括文化话语的创造权、文化话语的表达权、文化话语的传播权、文化议题的设置权和文化发展的自主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主导权”*参见骆郁廷:《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人民日报》2012年2月23日第7版。。因此,如果我们掌握了文化生产力、文化引领力、文化传播力以及文化安全防御力,我们就拥有了文化自信的实力,就有了文化自信的基础能力。我们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2008~2010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界博览会,“神舟七号”实现太空行走,并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组织抗震救灾,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我们党都表现出强大的领导能力,展现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创新,先进文化之所以比别的文化先进,就在于它具备核心的原始创新的能力(简称“原创力”)。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文化原创力主要包括理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手段创新等方面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文化创新各要素中,理念创新是先导,内容创新是核心,形式创新是表现,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文化创新是个自觉的过程,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文化自觉。理念创新就是自觉解放思想、突破旧观念的束缚,进行文化理念的变革。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自觉呢?由于我们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立场决定了我们的制度选择,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即所谓“立场决定制度”。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本质性质从方向上保证了我们会不断朝先进的方向前进,即所谓“方向激发意识”。为什么社会主义具有先进性呢?因为我们选择的理论具有科学性。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它保证了我们理论方法的科学性,即所谓“科学支撑理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4版。的倡议,正是由于我们的人民立场、科学理论方法指导,我们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彰显我们的民族性特色,在创新中凸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文化自信最终表现在文化胸怀的自信。这种胸怀表现在以文化魅力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新、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态度等三个方面。
1.可以从文化领导权的掌握情况看文化胸怀。文化领导权的本质就是获取民众广泛的“同意”,就是通过“非暴力”形式使被统治阶级信仰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就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参见张士海:《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安东尼奥·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 曹雷雨、姜丽、张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在延安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注重文化领导权问题。他认为,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教育,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这些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在我们党的后续实际工作中得以继承和发扬。例如,邓小平曾说:“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习近平也认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页。。由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很重视文化领导权问题,由于文化领导权获得的“非暴力性”和“非强制性”,使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拥有了文化自信。
2.可以从对人民文化创新的态度看文化胸怀。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创新能力是检验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标准。”*王文章:《中国先进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人民大众。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对此,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页。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和文化创造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尊重规律、按文化创造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2版。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和文化创新。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智慧和力量,才得以将我们的文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文化的软实力逐步提升。
3.可以从传承包容的文化发展策略看文化胸怀。全球化的浪潮让各种文化多元共存、交流互鉴、各领风骚,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种族偏见而厚此薄彼。只有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面对所有文化,取长避短,和谐共处,文化的繁荣局面才能出现。我们在学习借鉴外族文化时谦虚谨慎又不自卑,不失去自我文化的本色,在现代交流中保持自己文化主体意识;在向外传播中国文化大国风采时,也不自傲,充分尊重外族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性,以宽广的胸怀与不同的文化和谐共生,才能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近十年来,我们在文化包容性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喜悦的进展,例如,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指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他还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中国将积极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促进同各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助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行动;中国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参见《习近平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实》,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412403/。他的这些表态就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包容的胸怀,他代表中国所提出的合作共赢发展倡议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和赞赏,这更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辉煌魅力,这些成就使得我们党和人民在世界人民面前更充满了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