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延,普米仓,戚林坤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一0队,云南 大理 671000)
云南省永胜县分水岭铜钼矿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斑岩型铜矿床,矿区位于丽江台缘褶皱带东侧边缘,南北向程海断裂与北东向箐河断裂交汇部位,同属马厂箐至宁蒗斑岩成矿带[1]。前人在此开展过大量的地质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好丰硕的研究成果。
目前在该区已发现或探明罗卜地、铜厂、白象厂、小龙潭、马厂箐、北衙、老街子等多处斑岩型Cu、Mo、Au、Ag、Pb矿床(点),显示区内巨大的找矿潜力。文中基于笔者基于前人研究基础,对分水岭矿区的成矿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矿床成因,有利于该区找矿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及周边找矿工作的突破。
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区的上扬子古陆块西带,三级构造单元盐源-丽江被动陆缘带内,东侧紧邻楚雄陆内盆地。深大断裂宾川-程海断裂系与箐河断裂系亦在该区交汇。区域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带,区内分布着数个喜马拉雅期中酸性-碱性斑岩群(体),这些岩(群)体中目前已发现和探明的矿藏主要有藏东的玉龙、云南香格里拉雪鸡坪、普朗等超大-中型富碱斑岩和与斑岩有关的铜、钼、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宁蒗-祥云斑岩带处于该成矿带的南延,区内出露斑岩(群)体多处,岩体主要沿北西向金沙江-哀牢山深断裂带、南北向程海-宾川深断裂分布。已发现多处斑岩型Cu、Mo、Au、Ag、Pb矿床(点),显示巨大的找矿潜力。
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白垩系至古新统江底河组,在矿区西部分布于角岩外围,岩性为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夹少量同色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F2为区域性断裂羊坪断裂,属程海—宾川断裂系,位于矿区西部羊坪水库东缘,长大于6km,走向近南北向,倾向西、北西,倾角64°~74°,断层西侧为二叠纪玄武岩,白垩系至古新统江底河组粉砂质泥岩夹砂岩。
破碎带宽十几—几十米,为正断层,西盘抬升,东盘下降。二长花岗斑岩出露65处,主要分布于角岩边部及紫红色地层中,呈岩枝状产出。石英二长斑岩12处,最大面积0.1709km2。数个煌斑岩脉。
矿区西部变质岩主要为角岩、少量蚀变砂岩,是白垩系至古新统砂泥岩受热接触变质形成的。部分中-粗砂岩蚀变后还保留砂岩结构,为蚀变砂岩。变质后的岩石呈灰绿、深灰、灰色等不同颜色。在与岩体接触部位沿裂隙见有铜、钼矿化。
区内的铜矿主矿体KTCu13-1、KTCu14、KTCu15-1、KTCu15-3、KTCu15-4、KTCu16-1等6条,位于渣皮箐沟北西部。
工程控制长202m~204m,控制倾斜延深长314m~364m;矿体呈脉状、少数呈透镜状,矿体平均厚度2.59m~6.49m,平均品位0.21%~0.43%,铜矿化多呈微细脉状沿裂隙分布,部分产于石英脉中,含矿岩性主要为角岩,次为蚀变砂岩、斑岩、煌斑岩。钼矿主矿体KTMo3-1、KTMo3-5、KTMo6-1、KTMo6-2、KTMo7-3、KTMo8等6条,位于渣皮箐沟南东。
矿体呈脉状、或由脉群组成,矿体厚度2.66m~9.73m,多为低品位矿,平均品位0.046%~0.14%;产状310°∠45°~55°,钼矿化多呈微细脉状沿石英细脉断续分布,少量产于裂隙中,含矿岩性主要为斑岩,次为角岩、蚀变砂岩、煌斑岩。
矿石结构主要有细粒晶质结构:主要是黄铜矿呈细粒、微细粒它形粒状(0.02mm~0.08mm)分布在斑岩或蚀变砂岩、角岩矿物颗粒之间。脉状穿插交代结构:黄铜矿或辉钼矿呈细脉状、尖角状穿插交代斑岩、角岩,这是本区的主要矿石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细脉状构造与浸染状构造,以细脉状构造为主。
分水岭铜矿成因为斑岩型铜钼矿。南北向的程海断裂在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在深部产生岩浆活化,形成岩浆房。当有不同走向的构造与程海断裂交汇贯通时,形成岩浆通道,深部岩浆沿此上升定位,形成中酸性岩体。
沿程海断裂成群成带出现的中酸性岩体,即是如此形成。伴随着岩浆侵入冷凝,析出大量含矿岩浆热液,这些岩浆热液与下渗天水一同形成成矿热液。与此同时,岩浆中的挥发相过饱和,在岩体顶部及与围岩接触带形成水热爆破构造(为大量的破裂裂隙)。
在成矿热液与挥发相的反复作用下,来自地幔或地壳深部的成矿物质于破裂裂隙中形成铜钼矿化,在破裂裂隙密集部位,形成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