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并发症情况分析

2018-01-30 00:45:17迟晓飞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指征瘢痕胎盘

迟晓飞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妇婴医院,吉林 公主岭 136105)

对于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的患者来说增加了分娩的难度,在实施剖宫产时也提高了手术风险,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此次研究针对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的42例产妇作为A组,另选取同一时期收治二次妊娠没有合并瘢痕子宫的42例产妇作为B组。A组产妇42例,年龄24~32岁,平均(28.0±5.4)岁,孕周37~72周,平均(54.5±7.3)周;B组产妇42例,年龄24~31岁,平均(27.5±5.1)岁,孕周37~71周,平均(54.0±8.2)周。把两组产妇各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后得知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加此次研究两组产妇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对A组产妇原切口进行确定并作为此次研究手术切口,切除瘢痕组织,当产妇出现粘连症状时应分离粘连组织。对子宫组织下段进行定位并做切口,切口的方向为横向,切口与瘢痕组织间隔的距离在2cm以上。对B组产妇下腹部位切口部位进行确定后做横向切口。

1.3 观察指标

在术后对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17.0统计学软件应用于对两组产妇各项评价指标的分析核算中,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在组间比较检验过程中用卡方阐述表达,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术后A组患者凶险性前置胎盘、创口撕裂、子宫破裂、子宫切除及盆腔黏连并发症分别为4.8%(2例)、11.9%(5例)、4.8%(2例)、2.4%(1例)及4.8%(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7%(12例);B组患者凶险性前置胎盘、创口撕裂、子宫破裂、子宫切除及盆腔黏连并发症分别为0.0%(0例)、4.8%(2例)、0.0%(0例)、0.0%(0例)及2.4%(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2%(3例)。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x2=6.573,P<0.05)。

3 讨 论

伴随着我国二胎政策完全的开放,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妊娠的几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也增加了剖宫产的几率,再次采取剖宫产分娩的方式在术后产妇极易发生凶险性前置胎盘、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另外手术的措施情况也会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不仅增加了产妇的风险几率更是提升了胎儿的风险性[2]。

通常情况下,二次合并瘢痕子宫患者极大的增加了分娩的风险性[3]。经研究发现,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二次妊娠没有合并瘢痕子宫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主要是因为瘢痕子宫改变了机体子宫壁的正常解剖结构,再加上第一次实施剖宫产时机体盆腔及腹腔组织结构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在此进行剖宫产分娩时则增加了其风险。

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的风险因素主要时因为在第一次进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康复质量、切口的方向等,在第一次实施剖宫产手术中,操作的流程、切口的方向与机体瘢痕方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第二次进行剖宫产手术时会存在诱发出血的危险,再加上胎盘组织着床的方位位于机体瘢痕的位置,也会发生胎盘植入或胎盘潜质的症状,均增加了再次剖宫产的风险性及难度性[4]。

总而言之,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实施剖宫产手术时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严格控制好剖宫产的指征,在产妇达不到剖宫产指征时应鼓励产妇采取顺产的方式,当产妇符合剖宫产指征时医务人员应科学合理的对切口进行设计,并熟练的掌握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降低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分娩的质量。

[1] 唐复彦.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并发症情况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23):5469-5470.

[2] 马菊花.42例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并发症情况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4(1):70-70,81.

[3] 鲍秀环.52例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并发症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12(1):42-43.

[4] 刘 微,王 爽,王喜凤.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并发症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24(15):276-277.

猜你喜欢
指征瘢痕胎盘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