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显锋
(达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四川 达州 635000)
突发性地质灾害与一般的地质灾害有所不同,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单发型地质灾害与群发型地质灾害,可能会存在山体崩塌、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两种或者多种形式并发,作用于特定的区域当中。
一旦某地区出现突发性地质灾害,基本上都会呈现受灾面较广且难以控制的局面,势必会给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比较不利的影响,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针对于此,相关人员必须及时掌握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点,对应的构建监测预警方案,确保人民人身与财产的安全。
单发型地质灾害主要是指某一区域的某一灾种呈单体性质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单发型地质灾害比较常见,多以泥石流、山体滑坡、洪灾等地质灾害类型的表现形式存在。目前,我国在单发型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的制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通过生物治理工程或者水土保持工程缓解山区等区域频发单发型地质灾害的现象。在单发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方面,可以根据时间预警的性质不同,具体划分为宏观前兆预警与精密监测预警两种。
从作用方面来看,宏观前兆预警可以规避某些地质灾害的发生,避免出现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情况。以乌江鸡冠岭为例,引起山崩的主要原因可以归咎于不合理的采煤。在山崩发生之前,宏观前兆预警系统根据洞内地压的变化情况发出警报,让人员立即撤离,避免了人员伤亡[1]。
群发型地质灾害多指在某一区域内地质灾害呈现多发且并存的情况,造成的不利影响要远比单发型地质灾害多得多。以陕西省安康地区紫阳县为例,该县于2000年发生多处山体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给11个乡镇带来了严重危害,受灾范围可高达500km2左右。一般来说,群发型地质灾害往往会伴随山洪暴发而出现,且难以调控,会给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属于区域性持续强降水的气候类型,且山体地形较为陡峭,在强降水的作用下,山体岩层结构会发生一定改变,达到饱和状态后,会随着雨水从山体上滑落,形成山体滑坡。此类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爆发性,持续时间较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预警体系对该类地质灾害进行宏观预测,降低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必须结合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具体类型,实行双轨运行机制。所谓的双轨运行机制主要是指利用科学技术专业预警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实行的预警工作内容相结合,共同建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制度内容与相关的组织工作。
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必须确保在国土资源部门的组织下,水利、地震等相关研究部门必须紧密贴合相关政府的实际要求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并由各级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完成落实监测预警工作[2]。
从实际来看,我国对于群发型地质灾害的研究力度尚未深入,在群测群防体制的构建方面比较缺乏科学性的理论支持。在这里,本人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针对具体的群发型地质灾害问题开展监测预警的相关研究。
待地质灾害预警工程示范区建成之后,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地质类型、生态环境情况等进行制定一套适合当地监测员进行灾害判别的监测预警系统内容方案,并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
根据实践我们可以将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监控对象归为以下几类实行有效监控预警:
第一,遭到严重破坏的交通线路地段。
第二,对部分重要工程,如桥梁工程、水坝工程等工程的安全性具有严重威胁的地段进行严格监控。
第三,对一些可能造成严重施工后果的工矿区进行严格监控。
第四,对于部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地质环境必须进行重点监控,防止一切隐患问题的出现[3]。
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作为实行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试验点。并在示范区内实行预警准则内容,对试点区的降雨情况和斜坡岩土体内部的渗流情况实行重点监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着手:
首先,以获取监测区域周围环境情况为实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主要目的,并构建相应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其次,结合当地的经济条件,视情况而定构建县乡区域地质的综合监测网络,如气象综合控制监测网。
在构建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时候,必须立足于被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内容的合理制定,并积极总结当地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展规律,并展开综合性分析,结合具体的分析结果进行推广与实行。
综上所述,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因人类作用方式或者自然因素的反复作用形成,且经过长年的作用,以突发型的地质灾害形式进行全面爆发,会给人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而通过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可以结合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具体类型及特点,确定整体的构建思路与预警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行方案内容,能够取得较好的预防成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监测预警体系必须结合当地地质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内容的制定,确保监测预警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刘传正.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问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02):1-4.
[2]黄健.基于3D WebGI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3]李超.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工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