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山东 兖州 272100)
“层状”金矿是近年来在平邑地区发现的具有重要找矿前景的新类型金矿。矿体呈层状,产出层位稳定,分布范围广,矿石类型单一,顶底板标志清晰,易采易选,开发利用前景较好。
(1)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寒武系下统长清群朱砂洞组、馒头组和中统九龙群张夏组。
(2)构造。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按总体走向可分为北西向、北东向及东西向三组,均为高角度正断层。其中以北西向断裂最为发育,是构成区内构造格架的主体,控制了区域地层及岩浆岩的展布。
(3)岩浆岩。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早元古代二长花岗岩及中生代中斑二长斑岩,区内分布稳定。
(4)矿化蚀变。区内岩石普遍遭受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蚀变。与金矿成矿有关的蚀变主要为硅化、萤石化。硅化主要分布在破碎带、角砾岩带及裂隙中,多呈填隙物分布,在岩体中呈浸染状分布,矿体中常与萤石紧密共生,分布于萤石晶粒间,为萤石化蚀变的伴生矿物,与金矿化关系极为密切。萤石化蚀变在岩体及碳酸盐岩地层中广泛分布,萤石多为紫色、深蓝色,半自形或他形粒状、星点状分布于裂隙或角砾岩胶结物中。在岩体中呈浸染状分布,常与绢云母等共生。填隙状分布的萤石与金矿化关系极为密切。
矿区内由南而北共圈定大小金矿体6个。矿体均赋存于寒武系朱砂洞组丁家庄段上部矿化层中,该层位金矿化普遍,但构成矿体者在其层位内上下位置有一定变化,大部分矿层赋存于该层位中上部,部分赋存于中下部。矿体形态均较规则,品位变化较均匀。矿体厚度及品位的变化与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萤石化蚀变强弱有关,总体为岩石裂隙越发育,萤石化蚀变越强,而相应的矿体厚度越大,金品位越高。
矿体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1)矿体:为层状矿体,岩性为厚层白云岩,产状270°∠4-15°。顶板为土黄色薄层状泥云岩,底板为厚层状细晶白云岩。沿走向长160m,延深50m~70m。厚1.2m~8.83m,矿体中间厚,向两侧渐薄,平均3.75m。矿体品位变化不大,一般1.55—9.41×10-6,平均4.75×10-6。
(2)矿体:为层状矿体,岩性为厚层白云岩,产状344°∠3°。顶板为土黄色薄层状泥云岩及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底板为厚层状细晶白云岩。沿走向长160m,延深40m~120m。厚0.4m~4.9m,矿体南部厚,向北逐渐变薄,平均2.92m。矿体品位中部高,向两侧渐低,一般1.20—9.60×10-6,平均3.34×10-6。
(3)矿体:为层状矿体,岩性为厚层灰质白云岩,产状300°~345°∠4°~8°。顶板为土黄色薄层状泥云岩或厚层白云岩,底板为厚层状细晶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沿走向长200m,延深30m~40m。厚0.69m~5.16m,较稳定,平均2.71m。矿体品位变化不大,一般2.29—10.60×10-6,平均3.37×10-6。
(4)矿体:为层状矿体,岩性为厚层灰质白云岩,产状200°~300°∠2°~3°。顶板为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底板为厚层状细晶白云质灰岩。沿走向长170m,延深25m~65m。厚0.45m~2.95m,较为稳定,平均2.16m。矿体品位变化不大,一般1.36—13.73×10-6,平均4.92×10-6。
(5)矿体:为层状隐伏矿体,岩性为厚层白云岩,产状300°∠4°。顶板为厚层状白云岩,底板为厚层状灰岩,埋深30m。沿走向长40m,延深34m。厚3.39m。矿体品位3.78×10-6。
(6)矿体:为层状隐伏矿体,岩性为萤石化白云岩,产状水平。顶底板均为厚层状白云岩,底板埋深41.50m。沿走向长40m,延深40m。厚1.00m。矿体品位2.02×10-6。
矿体赋存于丁家庄段地层上部层位中,大部分矿体位于该层位中上部,部分矿体位于该层下部,其顶底板围岩岩性特征变化较大。
矿体顶部多为土黄色薄层泥云岩、厚层白云岩及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金矿化比较普遍;矿体底板多为中厚层灰岩,局部为白云岩。
(1)萤石化白云岩及萤石化灰质白云岩型。矿石呈灰白色及灰黄色,细晶~粗晶结构,块状、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白云岩54%~94%,方解石1%~3%、萤石1%~15%、石英等,含量大于90%;脉石矿物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
(2)萤石化灰岩型。矿石呈灰白色、紫黑色,细晶~粗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为方解石60%~90%、萤石2%~25%、石英1%~3%;脉石矿物为黄铁矿、褐铁矿。
(3)含残余鲕粒泥质白云岩型。矿石呈浅灰色,泥晶鲕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80%、方解石1%、氧化铁质10%、泥质8%、残余鲕粒1%左右。
(4)含燧石结核灰质白云岩型。矿石呈灰黄色或浅灰色,细~粗晶结构,块状构造,发育溶蚀孔洞。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70%、燧石20%、方解石10%。
通过岩矿鉴定可知,矿石中的金矿物均为自然金,呈金黄色、黄色,多呈单体金。
光片中自然金呈他形或不规则粒状、填隙状、浑圆状等,以粒间金的形成赋存于萤石晶粒间,次为以包裹金赋存于方解石中。
东大湾金矿床位于铜石杂岩体的南部边缘,金矿体赋存于寒武系朱砂洞组丁家庄段上部层位中,该段地层下部有厚度大且稳定的中生代二长斑岩岩床分布,二长斑岩的顺层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区内发育的北东向断裂、裂隙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而丁家庄段地层厚度大,裂隙发育,化学性质活泼,有利于含矿热液的渗入与交代,其顶部的泥云岩泥质成分较高、细腻致密,韧性大,起到了矿液的屏蔽作用。
因此,二长斑岩(床)—断裂裂隙—碳酸盐地层构成三位一体的成矿条件。据其蚀变矿物组合及包裹体测温研究资料,该矿床成因类型为与中生代中偏碱性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有关的似层状碳酸盐岩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