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文,谭杰扬,刘 英,祝琪雅,王 剑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长沙 410125)
农作物时空分布信息反映了人类在空间上利用农业生产资源的情况,是进行作物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依据[1]。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研究其时空变化对优化水稻区域结构、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层次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水稻时空变化,特别是生产重心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从全国来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季别水稻生产的面积、产量、单产重心呈现出不同的变迁特征,影响因素涉及社会、经济、技术、市场、政策等多个方面[2-7]。从省域看,仅少数学者对江苏[8-10]、吉林[11]等地的水稻生产重心变迁及驱动因素进行过研究。从研究方法看,重心迁移方面应用较多的是区域重心分析法、重心拟合模型、GIS等,影响因素方面则主要有回归模型、空间计量经济、敏感性分析、相关分析等。
湖南是水稻生产大省,主要包括双季稻、一季稻两种熟制,其中双季稻、一季稻产量分别约占全省水稻总产的70%、30%。开展湖南2006~2015年不同熟制水稻产量重心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既可丰富和深化我国水稻空间布局理论体系,又能为优化湖南水稻结构、巩固提升水稻产能提供依据。
湖南14个市(州)均有水稻种植,但张家界市、湘西州双季稻,湘潭市一季稻在全省水稻产量中占比很小,在确定不同熟制研究对象时分别予以剔除。选择稻谷产量、增幅、占比、变异系数作为水稻生产变化的考察指标。区域变化类型分为平稳下降型(变异系数<全省,增幅< 0)、波动下降型(变异系数>全省,增幅< 0)、平稳增长型(变异系数<全省,增幅> 0)、波动增长型(变异系数>全省,增幅>0)4种。
选择重心法分析水稻产量重心变迁轨迹,计算公式为:
(1)
(2)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12-13],选择播种面积、单产为子因素,水稻产量重心经度和纬度为母因素,研究全省重心变迁影响因素; 以水稻产量占比为母因素,研究各市(州)影响因素。
为便于表述和比较,将湖南划分为长株潭地区(长沙、株洲、湘潭)、湘南地区(衡阳、郴州、永州)、大湘西地区(邵阳、娄底、怀化、张家界、湘西)、洞庭湖地区(常德、益阳、岳阳)。
数据来自历年《湖南农村统计年鉴》。
2006~2015年,湖南不同熟制水稻产量区域变化呈现出不同特点。从地区看,水稻产量以波动增长型(湘南、洞庭湖)为主,波动下降型(长株潭)和平稳下降型(大湘西)少,无平稳增长型; 双季稻产量以平稳下降型(长株潭、大湘西)为主,平稳增长型(湘南)和波动增长型(洞庭湖)少,无波动下降型; 一季稻产量以平稳下降型(长株潭、大湘西)和波动下降型(湘南、洞庭湖)为主,无平稳增长型和波动增长型。
从市(州)看,水稻产量以波动下降型(长沙、株洲、湘潭、张家界、郴州、永州、怀化、湘西)和波动增长型(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为主,平稳下降型(邵阳)少,无平稳增长型; 双季稻产量以平稳下降型(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永州)和波动增长型(岳阳、常德、益阳、郴州、娄底)为主,波动下降型(怀化)少,无平稳增长型; 一季稻产量以波动下降型(长沙、株洲、衡阳、岳阳、常德、益阳、郴州、永州、娄底)和平稳增长型(张家界、怀化、湘西)为主,平稳下降型(邵阳)少,无波动增长型。
进一步考察各类典型市(州)不同熟制水稻产量变化情况。
(1)水稻产量。波动下降型怀化市、波动增长型益阳市、平稳下降型邵阳市变异系数分别比全省高2.08倍、高3.34倍、低6.50%。“十二五”水稻产量均值分别为141.75万t、226.22万t、260.55万t,较“十一五”下降5.93%、增长6.82%、下降1.42%; 占比均值分别为5.14%、8.19%、9.44%,下降0.34个百分点、增长0.50个百分点、下降0.16个百分点。
(2)双季稻产量。平稳下降型株洲市、波动增长型常德市、波动下降型怀化市变异系数分别比全省低21.20%、高1.96倍、高10.03倍。“十二五”双季稻产量均值分别为160.34万t、289.39万t、16.95万t,较“十一五”下降3.13%、增长18.87%、下降51.03%; 占比均值分别为7.02%、12.67%、0.75%,下降0.61个百分点、增长1.49个百分点、下降0.85个百分点。
(3)一季稻产量。波动下降型岳阳市、平稳增长型怀化市、平稳下降型邵阳市变异系数分别比全省高2.13倍、低55.46%、低4.68%。“十二五”一季稻产量均值分别为19.74万t、124.79万t、56.56万t,较“十一五”下降43.46%、增长7.52%、下降18.00%; 占比均值分别为4.14%、26.22%、11.88%,下降1.77个百分点、增长6.03个百分点、下降0.01个百分点。
2006~2015年,湖南不同熟制水稻产量重心变迁路径见图1。
图1 不同熟制水稻产量重心变迁路径
水稻产量重心在112°6′35″E~112°5′21″E、28°9′8″N~28°11′14″N之间变化,处于湖南几何中心(111°42′30″E、27°36′25″N)的东北方向,始终位于长株潭地区的长沙市宁乡县内。总体呈现出向北偏西方向移动特点,分别向北、向西移动3.79km、0.76km。
双季稻产量重心在112°17′56″E~112°16′24″E、28°15′19″N~28°20′1″N之间变化,处于湖南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 2006年位于长株潭地区的长沙市宁乡县内,自2007年起,北移至洞庭湖地区的益阳市桃江县内。总体呈现出向北偏西方向移动特点,分别向北、向西移动8.70km、0.94km。
一季稻产量重心在111°29′8″E~111°12′9″E、28°29′46″N~28°32′35″N之间变化,处于湖南几何中心西北方向的洞庭湖地区,除2010年位于常德市桃源县内外,其他年份均位于益阳市安化县内。总体呈现出向西偏北方向移动特点,分别向西、向北移动29.18km、1.23km。
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全省水稻、双季稻重心主要影响因素,经度均为单产,纬度均为播种面积,一季稻重心经、纬度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播种面积、单产。水稻、双季稻重心经度均与单产呈正相关,与播种面积呈负相关,纬度则相反; 一季稻重心经度与播种面积、单产均呈正相关,纬度则相反。
各市(州)中,水稻、双季稻、一季稻产量占比主要影响因素为播种面积的分别为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怀化、娄底7市,湘潭、岳阳、常德、益阳、郴州、怀化、娄底7市,株洲、衡阳、邵阳、岳阳、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娄底11市,其他市(州)相应熟制水稻产量占比主要影响因素为单产。
2006~2015年,湖南不同熟制水稻产量变化区域差别较大。“十二五”与“十一五”比较,洞庭湖地区水稻、双季稻产量占比上升;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下降; 大湘西地区、长株潭地区一季稻产量占比上升;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下降。
全省水稻产量重心位于长株潭地区,双季稻和一季稻产量重心位于洞庭湖区,分别向北偏西、北偏西、西偏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排序为一季稻>双季稻>水稻。根据目前重心坐标及移动趋势判断,分别以112°6′E、28°11′N,112°17′E、28°20′N,111°12′E、28°31′N为中心点,所在经线轴两侧各约90km、纬线轴两侧各约110km区域将分别是湖南未来一段时期水稻、双季稻、一季稻生产核心区所在。水稻、双季稻、一季稻重心分别向北、向西移动1km,总产相应增加22.27万t、111.27万t, 25.74万t、237.73万t,-113.44万t、-4.78万t。
全省不同熟制水稻产量重心坐标经纬度主要影响因素各异。水稻、双季稻播种面积上升、单产下降,一季稻播种面积和单产下降,可能是导致产量重心分别向北、向西迁移的原因。
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的水稻和双季稻产量占比主要影响因素均为单产,洞庭湖地区为播种面积; 长株潭地区、大湘西地区的一季稻产量占比主要影响因素均为单产,湘南地区和洞庭湖地区均为播种面积。
为稳定湖南水稻生产、推进水稻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建议以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长株潭地区为双季稻生产重点区域,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在巩固扩大湘潭、岳阳、常德、益阳、郴州等地双季稻播种面积的同时,不断提高长沙、株洲、衡阳、永州等地双季稻单产,推进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以大湘西地区为一季稻生产重点区域,适度增加邵阳、张家界、怀化、娄底等地一季稻播种面积,着力提升湘西州一季稻单产水平,充分利用温光水土资源,推广“一季+再生”水稻种植模式,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丘陵山区一季稻生产技术机械一体化,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实行水田轮作休耕制度。
[1] 唐华俊, 吴文斌,杨鹏,等.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4): 2879~2888
[2] 钟甫宁, 刘顺飞.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中国农村经济, 2007,(9): 39~44
[3] 杨万江, 陈文佳.中国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 2011, 31(12): 2086~2093
[4] 程勇翔, 王秀珍,郭建平,等.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7): 3473~3485
[5] 王连喜, 赵晶,李琪,等.中国稻谷生产的重心演变路径及偏移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4): 415~419
[6] 刘珍环, 李正国,唐鹏钦,等.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生产时空变化分析.地理学报, 2013, 68(5): 680~693
[7] 徐春春, 周锡跃,李凤博,等.中国水稻生产重心北移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2013,(7): 35~40
[8] 佴军, 张洪程,陆建飞.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6): 3446~3452
[9] 杜永林, 张巫军,吴晓然,等.江苏省水稻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7(5): 7~12
[10]唐惠燕, 包平.基于 GIS 江苏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的空间重心变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1): 118~124
[11]孟凡影. 基于GIS的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统计分析.地理空间信息, 2014, 12(3): 99~101, 104
[12]李志红, 谢东辉.影响我国气候旱区粮食生产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8): 124~129
[13]白云涛, 林巧文.农业资源利用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以河北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