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龙
【摘 要】办学理念是特色校建设的灵魂,立足校本文化,顶层设计学校课程是推进特色校策略研究的重要载体,我校试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撬动学校特色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办学理念 自主课程 特色学校
【基金项目】市级管理课题《立足校本,打造特色校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230-01
为了改变学校同质化严重,千校一面的倾向,凸显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校品质,我们着手立足校本,打造特色校的策略研究,通过确定优势项目,提升项目优势,夯实学校特色,打造特色学校的进程,我校在特色校策略研究上探索出理念先行,立足学校海洋文化实际,用自己的课程来实现教与学的创建策略。
一、围绕理念,顶层设计课程
课程决定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设计必须与学校的理念,精神和文化紧密相连,防止两张皮,我们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海洋文化 “勇敢、包容、自由、创新” 的精神,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培养有个性的人”和自由教育的办学主张,遵循体验性、选择性、丰富性、创造性、开放性、地方性等原则,我们制订课程五打开的策略即课程向自然、向社会、向家长、向学生、向活动。形成课程体系架构,提出“学校即教室,教室即社区,活动即课程”的课程观,从我与自身、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三个维度审视现行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提出把课程打开,将东西方教育的精华进行高度融合,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构建以生为本个性多元,培养具有批判思维,生成智慧课堂的学校,谱写课程三大体系基础课程校本化重构,拓展课程生本化建构,专需课程个性化建设。
二、学校课程的问题
1、教材问题
一种标准编所有教材,教材没有弹性,缺乏张力,市课程标准下的标准课程;一种模式框所有的教师即传授加训练;一种思维套所有的孩子,求同思维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一根尺子量所有的学生即分数。
2、学校问题
一种模具铸所有的学校即同质化严重。在现有公办学校体制下,学校一方面要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一方面又要遵守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的原则,课程实施灵活性不足。
3、师资问题
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和整合能力,专业化水平和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当然,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是十分关键,重要的,校长要有思想,有策略,有追随者、有执行力。
三、推进课程特色实施
1、创生学校课程理念,树立每一人都是课程的实施者和设计者,规定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主动承担“1+X”课程设计,这一门课程必须是教师兴趣的,围绕学校海洋文化体系的课程,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
2、创新两类课程设置一是课程的时间设置由原来的40分钟改为20分和30分,設立长短课;二是开展跨学科的联合即综合课程;三是创新课程实施形态,分为普适性课程、专设性课程和自创性课程三类。
3、课程的编写。以课标为纲,瞻前顾后,注意幼小、中小的衔接,左顾右盼,注意省内外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以儿童为立场,遵循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面向生活,面向学校地域,比如编写《蓝色海洋》读本。
四、我们的实践
(一)基础性课程校本化重构----普适课程(必修)
针对目前教师工作量普遍存在不足,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学校教务处研究实行课程时间上的改革即设计长短课,把每一节40分钟调整为10分、20分、30分、40分四种,把写字课、阅读指导课、海洋知识校本课、经典诵读、古诗鉴赏作为学校必修课程,每周一节;同时,对学校的部分课程试行整合,如美术和写字;语文、演讲和阅读指导;海洋知识课与科学;明日阅读、经典诵读和每周一诗;语文和地方、思品等,从但学科到多学科进行整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拓展性课程生本化——选修课程(专设)
学校充分利用少年宫活动平台,每周四下午开展2小时的兴趣小组活动。一、二年级原则上不实行走班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其中有一部分特长学生优先安排或选到学校特设课程班,三到六年级实行走班制。每人规定每学年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课程,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大型的课程招募会,教师精心设计课程计划和宣传材料,让学生自由选课,同时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设立课程提高班,聘请外教或有特长的资深教师来任课。
(三)自创性课程特色化——专需课程(特设)
针对每一个班级有些比较有个性和特长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长,学校向社会广泛征集志愿者,向学校周边的高校,比如师院、黎大、幼高专等聘请专业人士,向社会培训机构寻求教育合作,采用小班化、个性化的辅导方式,类似精英班教学。
(四)活动暨课程——全校性课程
通过德育课题研究,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整体改革,创建德育品牌,如发行四小海洋货币,成立少先队自治委员会,教室即社区等,丛德育活动延伸到学校的所有大型的活动,每一个活动都必须有详尽的方案,各个部门都必须以海洋文化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突出原创性、实效性、全员性、体验性。逐步形成品牌,比如体育课程的大课间改革,渗透海洋韵律操、跆拳道课程;班级管理特色“1+1”课程;入学、离校课程;升旗仪式课程;传统节日课程;学校暨图书馆课程;家长义工联盟课程;趣味考试课程;游学课程等。
(五)校本课程开发
立足海洋文化特色,课题组遵循:理念先行,用课程来教与学的原则,着手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协作校临海从海生物标本、贝雕、海洋馆建设来推进海洋文化,从具有地域特色的浔埔服饰、头饰、海边风俗人情、渔民建筑、海洋生态等方面进行开发1-6年校本;中心校立足海洋精神“勇敢、包容、自由、创新”,立足海丝起点石头街申遗现状,着力开发蓝色海洋系列校本课程和海丝文化系列,让海洋文化深入课堂,深入学校每一个师生的心中,建设特色校,提升学校的内涵。
五、我们的收获
丰富的课程改革,体现师生的创新思维,师生感到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快乐,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收获成长,他们思考、研究、学习、设计、实施;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充满活力。
总之、学校特色建设的目的是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学校特色品牌,为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夏向东.如何创办特色学校[J].教育发展研究,2002(2).
[2]程振响、季春梅。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2011.(10).
[3]邱奕坚。以校本建设为载体,创建特色学校[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