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
摘要:本文的主旨为善用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助力地方经济转型,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的理念,打造“大职业教育”,构建要义为“双向对流,循环驱动”的职业教育资源助力地方经济的育才、用才理念。
关键词:职业教育;资源;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482-01
通辽市与发达城市相比较,目前人才市场的现状为人才总量偏少,且分布不均,竞争力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最关键、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促进“人才驱动一产业发展一人才聚集”这一良性循环。为了落实这一理念,首先要解决人才来源、人才类别与人才结构的问题。
创造经济价值的主体一般是企业,基于二八原则,我们将企业人才来源建立简单模型,首先将企业用人提炼为员工和专家两个要素,我们将员工称为人手,将专家称为高手。企业用人中,20%的员工可以成长转化为专家;专家的来源中20%来自引智,80%来自育才。本文所称“引智”是指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急需人才等外来人才引进,“育才”是指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引智与育才不能单轮驱动,必须多措并举。既要在现有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充分时去争取资源,也要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力度,厚植本地人才队伍,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盘活现有人才资源,避免人才的流失和闲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造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即“引育并举”。我们能够培育的人才,通常包括已进入人才市场社会人员和暂未进入人才市场的在校学生,而两者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基于学校教育。
人才类别中,我们主要提炼本科及以上培养层次和职业教育,在综合近年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具有应用技术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直接面向就业。近期统计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因此,职业教育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小觑。通辽职业学院作为我市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转型需求,建立了专业开发与结构调整的动态机制,共开设21个专业,涵盖师范、医药、财经、机电、信息技术等类别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我市支柱产业的建设发展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一致,切实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根据最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统计数据,2017年通辽职业学院本地就业率为32.41%,本省就业率为69.24,本经济区域就业率为69.79,就业企业中私营占54.68%,国有企业占31.66%。学院与我市经济发展的各大行业保持了密切联系,形成了不可多得的地区与行业背景优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系。
基于以上我认为,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并且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现代职业教育的深度改革正御风而起,但职业教育不应仅仅着眼于培养考试成绩合格的毕业生,满足于单向的输出,而是应该打造“大职业教育”,切实承担起培养具有应用技术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围绕“双向对流,循环驱动”这一要义,善用职业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学生、设施设备、场地、科研能力等服务地方经济。
一、人员的流动与转换
学生和企业员工可以互相转换流动,即学生可以以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转换为临时的企业员工,一方面学生可以进行实践锻炼,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短期服务缓解人力资源短缺,甚至于通过“订单培养”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供应。同时,企业员工可以转换为学生,在学校进行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老师和企业专家也可以互相轉换流动,即老师可以为企业专家提供理论支持,在技术技能与管理水平方面提供培训或咨询服务;企业专家也可以转换为教师角色,一方面结合我院正在积极探索的“现代学徒制”和“大师工作室”等改革内容,将专家请进学校,另一方面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探索“校中厂、厂中校”
一方面不断深化我院“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尝试在校中建厂,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在厂中建校,即以企业为学校,把企业日常生产、作业的场地当作实践教学场所,把工作流程当作教学任务,把企业员工当做老师,基于真实的企业情境教学。
三、创新“校企实验室”
利用企业实践的硬条件和学校科研的软实力相结合,创新“校企实验室”功能,让两类资源有机结合产生效能,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和效益;职业院校要进行技术技能积累,瞄准产业发展方向,主动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技术引进,推动校企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形成与产业规划相衔接,立足产业技术前沿、对产业振兴和企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联合体。职业院校的科研课题与科研项目要以教育和企业需求真正落地
以上几点设想的落地有助于促进企业与学校资源的双向对流,但只有长期有效的对流才能形成循环驱动,这就需要长效机制去保障:
一、人才转换流动的基础是明确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的角色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提出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企业的“二人转”能不能跳得起来,不能光是双方看对眼,政府这个“媒人”也很关键。但由“政府主导”转为“校企主导”,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政策变化,对未来校企合作的走向将起到引领作用。
二、人才动态管理的抓手是建立人才库、专家库
人才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人才供求信息需要实时积累,实时把控,掌握人才状态才能做到“引智有度,育才有序”,要能预测,能平衡,能协调,能主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备足力量。统筹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的相关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培养和使用的综合配置、协调发展。
三、初始动能的有效延续需要保障奖励机制做推动
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人才的荣誉感、自豪感,形成爱才、重才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在制度方面保障,创新人才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进科技成果收入分配办法,建立合理的科技研发费用补助制度等,引导各类人才在生产和科研第一线施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