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译研究

2018-01-29 10:15郑鹰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翻译文物图书馆

【摘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博物馆的文物文本的英译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博物馆展品在展示过程中文化精髓传播效率效果的好坏。本文将通过对目前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译的时代背景进行概述,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博物馆的特点,提出一些有利于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译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文物;文本;翻译

【作者简介】郑鹰,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商学院,英语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5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博物馆文物资源在高等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编号:DI A150312。

一、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译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及民族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文物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开始更加关注文物文本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汉英翻译的准确度和合理性,文物文本英译研究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热点问题。在文化交流的各种媒介中,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展示平台的角度,还是在对于文化研究传承的载体方面,博物馆都已经是一个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窗口,是外界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在博物馆文物文本的规范上,外语翻译无疑是决定文化精髓能够准确传达的关键,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接受者的感知,如果文本的翻译不能够非常的规范、严谨和丰富,那么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精华将难以有效地传播。

二、博物馆文物文本翻译的目的和难点

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在 2008 年发布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博物馆的定义为:“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以及欣赏的文化教育,是一个国家对外展示和传播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本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依据 Peter Newmark 对文本功能的划分,博物馆对外宣传材料体现了四大功能: 第一,宣传推广功能,即激发游客兴趣、引发游客前来游览;第二,介绍历史文化功能,即对某一地区的人文历史发展进行介绍,满足游客的知识需求;第三,审美功能,即让游客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第四,指示功能,即强调游客获得信息后所施的行为。这四大功能中,宣传推广功能在游客游览发生之前起作用,指示功能发生在游客在博物馆的游览过程中,审美功能则在其他三大功能发生的同时产生。在这几种功能中,把某地区的历史文化介绍和传递给读者则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博物馆文本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展示和宣传。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递文本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例如历史背景、民俗文化、宗教典故、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就成为博物馆文本英译的主要问题。

三、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研究方法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征集与收藏、陈列展览与宣传教育机构,考古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国家文物局挂牌的饱水漆木器保护基地,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博物馆现有藏品24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以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史前陶器,盘龙城和曾侯乙墓为代表的青铜器,春秋中期楚墓到漢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曾侯乙墓、郭店楚墓、望山楚墓、包山楚墓、云梦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简,梁庄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最具特色,是馆藏文物的代表。

四、湖北省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策略

1.直译法和意译法。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来划分,文物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因此在文物文本英译中采

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是用简单的语言,做到简洁明了就可以了。对文物词汇的英译主要包括直译、意译和解释性翻译三种。直译是指译文与源语词在语义、语用和文化特征等方面一一对应。例如绿釉可直译为green glaze;官窑可直译为Guan ware;爵可直译为wine vessel;鼎可直译为food vessel (所有的青铜器名称不宜用拼音介绍,最好介绍其用途);青花瓷可直译为blue and white porcelain;睡虎地秦墓竹简可直译为Shuihudi Qin bamboo texts;曾侯乙编钟可直译为Bianzhong of Marquis Yi of Zeng。

意译主要在原文与译文体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意译则更强调译者的作用,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文物名称在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在译文语境中找到解释的词语。而文物的翻译的译文无须与原文保持一致,与接收者所处的语境和知识保持一致即可。大量的实例表明,意译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它能更好的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因此,译者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的切换既要保持原意的准确,又要在语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把原文准确的传达成规范的译文。具体说来就是要在英语译文中加入一些解释性的文字,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接受。例如, “浮雕力士像”可译为“Reliefs with Guardian Figures”;“浮雕天王像”可译为“Reliefs with Heavenly Kings”。查阅资料发现,力士与天王其实是佛身边的两个侍卫,如果这样直译就传达不了文物的真实文化涵义。因此,这里用意译法翻译成“Guardian Figures”更合适。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原翻译上添加注释。

然而,一般情况下意译在文物文本翻译中很少用到。我们知道,解释性翻译的例子更偏向于注释性翻译,只是缺少了明确的注释。原因在于解释性翻译直接将缺失的信息加入到译文中,是一种隐性填补文化缺失的方法,而注释性翻译则使用的是直接加注这种明显的形式。

2.加注法。有些文物名称是汉民族特有的,无法准确地找到对应的英文,近义词也无法表达它的确切意思,而且容易引起接受者的误解。如果直译或者意译会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无法了解到文物的文化内涵,无法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时候,加注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能使语言简洁易懂。例如,青釉刻花莲瓣纹四系罐,可译为“Celadon jar with four rings and carved lotus petal design”。

音译法能让外国游客了解文物上对应的汉字发音,再用注释的方法解释其含义,使游客理解其中包涵的文化信息。例如,定窑白釉“官”字款碗,可译为:White glazed bowl with “Guan”(official) mark, Ding ware。“官”字指的是碗上的铭字,英译时增加注释“official”是指此碗是专门为官员们制作。既能让西方游客明白上面的字的特殊意义,又体现了汉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加注法避免了机械地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在保证原义的基础上改写了语言,容易被受众接受。

五、提高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譯水平的对策

一方面,译者要充分掌握湖北省的历史文化背景,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领,对湖北省省内民族文化的特点要有一定的认识和领悟。在文物专名翻译中,要充分了解文物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信息,否则就可能出现文达而意不达的情况。

此外,文物名称的作用类似于公示语,在翻译中应该遵循简洁性原。由于展板和文物说明牌面积有限,体现在展板上的说明文字应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使说明文字具有自释性,方便外国参观者阅读。例如,“妇好鸮尊”这一酒器译为“Owl-shaped Zun(wine vessel)made for Fu Hao”,不仅遵守了博物馆说明文字英译的民族性原则,同时,“Owl-shaped”不仅简洁易懂,其自释性也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顾毅,孙婧.目的论连贯原则关照下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以书法审美中的劲字词组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8(04):102-107.

[2]简耀.江苏省博物馆标志语英译的翻译符号学审视[J].海外英语, 2018(15):115-116+118.

[3]陈艳霞.小议金沙遗址博物馆网页简介英译及版式结构[J].海外英语,2018(15):147-148.

[4]周丹.博物馆历史文物文本英译方法研究[J].校园英语,2018 (32):237-238.

[5]董芮.博物馆游客友好型文本的英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

猜你喜欢
翻译文物图书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图书馆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