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瑞
【摘 要】习语作为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和瑰宝,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习语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着眼于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运用英汉习语实例对英汉习语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差异背后蕴含的文化影响因素,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加重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为语言学习提供帮助。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语言与文化 英汉习语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011-02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种浓缩和提炼,是构成语言词汇的重要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无论是来自经典文献还是日常生活,习语都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习语的研究和习得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但长期以来,在习语研究领域内,国外学者们只关注其句法方面的特征。他们或是从语义角度,或是从句法角度,或是从使用功能角度来探讨习语。但很少有学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习语,研究其文化特征。正如James R. Nattinger 和 Jeanette S. Decarrico (2000)在他们的学术著作《词汇短语与语言教学》中曾指出“习语,这一复杂又相对固定的句型模式,得到了语言学理论的大量支撑和关注,其含义不能仅从字面意思来加以推测,有些固有的,约定俗成的因素是必须被考虑进去的……”,这充分说明了习语与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更大层面上来讲,文化知识的输入在习语以及语言词汇的教学和习得中必不可少。不少中国的研究者也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认识到了文化导入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胡文仲先生在1982 年就指出了语言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认为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外语教学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文化导入在语言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理论背景
在《社会语言学导论》中,Wardhaugh认为文化指的是个人在特定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掌握的,必须具备的一种生存技巧。它不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音乐、文学、艺术等高雅文化。为了被社会成员接受以及认可自我扮演的角色,个人必须了解和接受一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不是任何一种基因所能赋予的。文化体现在个人使用的语言中。人们运用语言对事物做出评价,并且按照这种评价方式行事,因此人们的评价和行事方式可称之为一种文化。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用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们各有不同的看法。
作为语言研究的先驱,德国语言思想家洪堡特很早以前就提出“语言与民族精神”“语言的本质”观点,从这两方面解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一个民族所在的自然条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民族相脱离,但与语言决不会脱离。他还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带有民族印记,反映民族特点。语言维度同社会、文化维度一起决定并体现民族的特性。民族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特性,而语言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特性。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在在民族这一概念上,语言是形成文化的基础,同时又是认识文化的必要条件。
“由于思维方式属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究”。提出著名假说的语言学家Sapir和Whorf主要论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认为思维发展对人类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思维发展与语言发展相结合以及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平等的。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必然对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结构主义创始人索绪尔也曾论述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认为“语言的历史与种族或文化的历史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国内学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研究更加深入,还兴起一门专门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学科——文化语言学。国内学者大致认为语言与文化、民族之间具有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语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语言与历史同步,通过探寻语言的发展史,可以探明一个民族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以及该民族的发展史。同时,“语言结构与文化结构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制约着一个民族文化结构的个性和特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语言使用者的背景,文化常常制约着语言形式,并时刻将其精髓成分注入语言的形态之中,成为语言特有的内容,并成为语言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从这里看,语言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语言与民族、民族文化相伴而生。
二、习语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传统。世界上的每种语言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充满文化色彩,代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语言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些社会学家声称语言是文化的冠冕——语言先于文化,但同时语言受文化影响,反映文化。
“习语大都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一方面文化促进了习语的延伸,另一方面习语也在促进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习语的使用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很多典型的习语来感受文化所具有的魅力。 如果对英语文化缺乏了解,就会把它译作“白色的大象”并且在主观上觉得“白色大象”是一个非常吉祥的说法。但是,在英语文化中“白色的大象”是指那些好吃懒做、整天无事生非的人或昂贵但无用的东西。汉语习语也不缺乏此类例子。“叶公好龙”来自民间寓言故事。如果不了解它背后的寓言故事,人们主观上觉得“叶公好龙“”就是一个人非常喜欢某物,但实际上这四个字喻指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物,但其实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的人。此外,在文化与习语的关系中,需要理清两者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随着文化的发展,习语无论是在内涵层面,还是在语言表达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习语已经成为促进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與载体”。
总之,很多习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产生和使用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地理环境分不开,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其隐喻和联想受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影响。只有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内涵基础上的习语的使用,才会具有更大意义上的科学性以及交流性。
三、英汉习语差异的分析
每个民族在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都受到特定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条件、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的巨大影响,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习语作为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烙有深深的民族历史文化印记,体现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差异。
影响英汉习语的差异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
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繁衍,其语言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必定存在联系,习语的产生也不例外。人们因环境的制约而采取自己最熟悉的形象来表意(焦,2015)。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海,它的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英国人创造了许多与大海有关的习语。但中华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英语在表述“没有节制地花钱”时,用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用“drink like a fish”来表示大口、尽兴地喝酒,汉语中有“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样的表达。另外,在中国文化氛围中,春风是东风,夏季常与高温有关,“烈日炎炎”常用于描述夏季。而英国位于西半球和北温带,具有海洋性气候。对于英国人来说,夏季是一个温暖宜人的季节,它通常与“可爱”、“温柔”、“美丽”相关。
(二)文化传统
一个民族积累的深厚的文化遗产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对语言产生深厚的影响。英语这一语言汲取吸收了许多民族的文化营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中的大多习语就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或直接出自《荷马史诗》、《伊索寓言》以及莎士比亚名剧等。这些习语短小精悍,涵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汉语中的习语大都出自我国漫长历史发展中流传下来的的经典古籍、民间神话和寓言故事,如“鞠躬盡瘁”、“画蛇添足”“愚公移山”、“身在曹营心在汉”等,这些习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与英美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充分理解习语,透彻掌握其涵义,就必须先了解这些习语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
(三)社会习俗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含着该民族的历史,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习语亦是如此。
美国人向来喜欢吃苹果馅饼(apple pie),对苹果有着特别的爱好。为了说明苹果派是美国独特的一个生活方式,人们就常用“as American as apple pie”来喻指像苹果派一样具有美国特色的东西。再以对事物的看法为例,中西社会下的人们对“狗(dog)”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西方,狗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常被看作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并因奉献和忠诚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英美文化中,以“狗”为喻体的习语常带有褒义,如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之日); “Top dog” (重要人物,领头人); “a lucky dog” (幸运儿。而狗”在汉语习语中多是贬义用法,“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从相关习语的表达中可窥见一二,如常用的“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狗腿子”、“挂羊头卖狗肉”等。由于社会习俗的差异,不用民族习语的表达与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四)历史发展
不同民族的历史影响不同风格和特色语言的形成。习语作为语言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发展演变透视着一个民族历史的发展历程。
英国历史相继经历了罗马人、条顿人、斯堪的纳维亚人以及诺曼人的四次外族入侵,这对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使英国人逐渐接受到了大陆人的生活方式。受历史影响,英语语言及其习语的发展也具有了入侵者的文化色彩。比如,有反映罗马征服者的习语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以此比喻人们应该顺应变化,入乡随俗。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王朝的兴衰更替丰富了汉语习语的表达。出自古籍文献中的汉语习语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如“靖康之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都带有深刻的历史印迹。因此,习语映射一个民族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色彩,人们可以透过习语去理解语言深邃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习语作为语言中的精华和瑰宝,与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受不同文化的影响,每个民族语言都具有各自特色的习语。正是因为有诸如地理,历史,宗教,和习俗等多种文化因素的渗透,习语才具有含蓄,言简意赅,同时又幽默而妙趣横生的特点,被多数人所接受,在语言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英汉习语的差异源于中西不同的文化历史因素,文化在语言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语言教学一定要重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差异的敏感性,通过文化知识的导入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让他们了解学习语言同时也是学习文化,帮助他们减少因文化意识的缺失而导致的语用失误以及语言理解困惑。
参考文献:
[1] Nattinger, J. R. & De Carrico, J. S.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平洪,张国杨.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