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8-01-29 09:32张瑞卿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21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张瑞卿

摘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本文结合山东省东营市龙居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综合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012-02

一、龙居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东营市龙居镇以培育壮大特色镇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农业结构调整,各项经济指标呈稳步增长态势。据统计,201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2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增长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家,实现产值6.68亿元,利税4.1亿元、利润3.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3%和5%。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分别达到6家、54家、10家,培育出了康源农业、旭日果业等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显著提升,年均吸收剩余劳动力800余人;引进了龙栖湿地公园、利丰温泉旅游度假村、桃花岛快乐农场等优质旅游项目,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0家,年均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在改善农村环境、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正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能转换的平台期,但仍存在农业创新驱动力不足、农业产品竞争力不强等矛盾和挑战,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效。

(一)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比重不高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经过40年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土地集约化管理,使土地资源在不同利用主体之间优化配置,走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但是,由于土地不能充分流转,集约化程度低,农户不敢尝试、也没有能力尝试规模种植所能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而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因承包田来源于多个农户、协调整合难度大,地块难于集中连片,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比重较小,不利于农业经济提质增效。

(二)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的着力点不准

经济新常态下,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虽然各级政府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技术弱、资金乏、经验少、市场意识差,创新思维弱,对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有机蔬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绿色生态高效环保农产品转型,在投资上盲目跟从,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的现象,甚至出现农业生产中的同质化竞争,违背农业经济发展规律,阻碍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优效。

(三)现代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动力不足

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除农民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性贷款外,各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贷款需求剧增。另一方面,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相对滞后。目前,农民拥有的房产、土地使用权、种养物等难以作为有效贷款抵押物,金融机构考虑到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和农户偿贷能力有限,又难于找到适合条件的担保人,对支持“三农”信心不足,存在“畏贷、惜贷”心理,缺乏足够的动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目前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为50岁以上传统农民,他(她)们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缺乏开拓创新能力,离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差距较大,所生产的农业产品科技含量低。而掌握一定新型农业科技的新生代农民,大多宁愿到城市打工或做生意也不愿意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加上土地分散在各家各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大户培育少,农业科学技术难以大规模推广,与发达国家推行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良种化等技术还存在很大差距。

(五)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不理想

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人财物,但受农民环保意识和生产方式局限,农村环境污染依然堪忧,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过度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畜禽粪便不经处理排入农业环境,焚烧秸秆,工农业“三废”、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度低,废旧电池、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随意丢弃现象屡有发生,造成土壤、水源和空气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农业产品质量。部分农村尽管建有供排水系统、垃圾库、沼气化粪池等环保设施,但受资金短缺、技术弱后以及缺乏专业环境维护人员等因素制约,运营管理存在困难。

三、提升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效的对策建议

提升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效,必须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融合的新理念来引领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方式。

(一)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释放土地活力

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解放土地的束缚,积极推进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为代表的“三块地”改革试点,实现土地依法、规范流转,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在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的基础上,赋予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资产属性,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从法律和制度上理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解决资金难题,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提供可能,同时推进城乡融合向纵深发展。

(二)调顺调优产业结构,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探索“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农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重点培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并做大做强。以扶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为重点,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有效借助农村电子商务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新动能。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健康养老以及由此延伸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等农村服务业,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其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路,保障支农资金供给

以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动力为重点,丰富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加大对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资金的有效供给,鼓励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村,实现金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农村资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新型支农金融模式,满足不同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组建农业专业担保机构、农民互助担保机构、财政资金支持的担保基金等,尽可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信用担保的合理需求,破解经营主体担保难题,建立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健康有序的“三农”服务金融生态圈。

(四)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高度重视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贡献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等实际需要,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储备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使其掌握新型农业技术,不断提高运用科技致富的能力。同时,促进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与农业企业、种养植大户“联姻”,扶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突出抓好农作物、畜禽、林果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无公害农产品等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力度,引导农民在生产中采用新的农业科技,发展高产、高质、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推广良种良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经济科技含量。

(五)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可持续美丽乡村建设

环境美则产业兴。要从群众最急需的食品安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方面人手,統筹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培育农村居民生态观念,推广环保建材,改善居住环境,开展“厕所革命”,使农民自觉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实用技术;提倡科学施肥施药,推广生态保育型农业,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兴农,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大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的矛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增强可持续美丽乡村发展能力,使农业农村经济在绿色发展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