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蜀宁
摘要:“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出于《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至今在学界仍然存着很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女子”是两个词,“女”应当是指“汝”,作“你”讲,子指“弟子,学生”,有的学者认为“女”泛指所有女性,是孔子对妇女的歧视,(除母亲在外),还有的学者认为“女”是特指,专指的诸侯帝王身边的妻妾和内宠。探求“女子”的本义,我们要根据客观历史背景引经据典,重点在用经而非释经,不可缘木求鱼、断章取义。
关键词:论语;孔子;女子;小人;本义;争议
关于“女子”的解释还有其他学术观点。蒋沛昌认为“女子”为“女孩子,女娃子,女儿,青年未婚女性”。视“青年未婚女性”“为难养”,还是缺乏理性,这样的改读,只能说是师心自用;沈善增说治国之道:女、子、小人为三股政治势力;李敖说女人性格、小人性格的现代版解读:孔子在说这些话的时侯,他的原义,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的原因,乃在干他颇能体味出女子与小人基本牲格的那一面。从这种体味里,孔子这段话的现代表达法该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才是最难同他们相处的。你对他们好,他们便不知天高地厚,试探你、冒犯你、搅你;你对他们板下脸来,他们便埋怨个不停,说你对不起他。”孔子认为,在女人身上、在小人身上,显然是有这种“女人性格”与小人性格”的,因此他发为感慨之言,做了泛指的论断。但大部分学者比较认同下面的三种解释。
一、“女子”泛指一切女性,是对妇女的歧视。
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原文出自于《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逊:放肆,怨:怨恨,学界第一种解释就是:只有女人(泛指所有妇女)和小孩子是难以相处的,相近了会肆无忌惮,相远了又会埋怨你。首先这里的女子是不包括母亲的。儒家及其重孝,孝是仁义道德的核心。《论语》记载孔子主张对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和悦,在言谈举止的一切细节上,都要体谅孝顺父母,他还主张奉行“三年之丧,即父母亲去世之后应该停止所有社会活动、感光享受和娱乐,表达对至亲去世的诚挚哀伤与怀念。《论语阳货》”记载,学生宰我曾质疑三年守丧时间太长,孔子认为他对养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挚之情,是不仁之人,所以这里的“女子”是不包括母亲在内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因为在传统的封建文化和伦理道德下,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之中,女子的地位是处于最底层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地位可言的,因为孔子当时生活在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形态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牛耕和铁犁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而在这一基础之上,男性在生产劳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在这大背景之下孔子认同男尊女卑,孔子提到的等级观念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根本就没有把女性放在等级观念之中,在礼教之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都是关于男子的礼教,女子只是封建社会家庭生育的工具而已,根本没有地位可言,后来朱熹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更是强调女子要三从四德,女子完全处于男子的附属地位。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强调“仁者”就是要“爱人”,可是不同于墨家的兼相爱,儒家所说的爱是受周礼的等级观念和制度的限制的,所以孔子对男子和女子也并非一视同仁,相反是认为男尊女卑,严格划分男女的界限。《史记.孔子世家》曾记载孔子在主持鲁国政治时,他甚至命令男女在路上必须分开行走。从这一点看,认为孔子歧视女性是说得通的。许多学者认为这种解释是合理的。
二、钱穆——“女子”为特称的学术观点。
在《论语新解》中,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这样解释:孔子说“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你和他们接近了,他将不知有逊让,你若和他们远了,他便会心生恨”此章女子小人家中的妾侍和仆人,妾侍视仆人尤近,故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钱穆先生认为这里的女子专指妾侍,而并不包括所有的女性,这一点就和上一种解释的认为女子歧视妇矛盾。为什么孔子会厌恶妻妾?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代理相事,执政三个月,成绩斐然,这简直是盛世。齐国人听到鲁国如此的政治清明感到非常恐惧,说:“孔子执政必然要称霸,成了霸主必定要扩张地盘,齐国与鲁国最靠近,那么首先要吞并齐国,何不割地以求平安呢?”于是送给鲁定公很多美女。结果鲁定公每天在歌舞声中陶醉,就不再对孔子高言听计从了。从此孔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会到卫国,一会到陈国,一会又返卫国,再去曹国,去宋国、郑国等。孔子四处碰壁,也是因为女人。事实上是腐败分子挡了孔子的为政之路,而腐败分子又总是离不开漂亮女人。自古以来每一个腐败分子后面几乎都有美女,妻妾成群,诚然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意思是一是吃饭,二是男女事,是人的本能欲望。但如果在食与性前加上“好”字,就是两回事了。好吃之徒与好色之徒,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孔子对女人和小人一直很讨厌。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则“女子”自然就是“仆隶下人”。“小人”是“臣”,“女子”就是“妾”,非常清楚。稍后,戴溪《石鼓论语答问》亦载:圣人察于人情之际亦微矣,上而宦官宫妾,下而家人臧获,皆是物也。远之不可,近之不可,则亦难乎。其为养也,不求诸家而求诸身,得其所以养矣。所谓“宦官宫妾”、“家人臧获”,正是释《论语》此章“女子”、“小人”之义,也是以“女子”为特指而非全称。
三、金池——“女子”为两个合成词的学术观点。
金池认为“女子”为两个词,“女”作“汝”讲,子作“弟子、学生”讲,代词,合起来就是你们这些弟子,而“小人”就是指品行不端的“无德之人”。不能把春秋时期的女子与现在的女人混同起来。一本论语,共计有18个“女”字。其中16个女字,大家公认作“汝”即“你”字解释,只有2个“女”字,自宋以来作妇女的女字解释。子字,在史记成书时期以及以前时代,或冠于名或缀于姓,都是尊称,是褒意字。如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字作“妇女”的“女”字解,那么在此语中,“女”字连缀一个“子”字,即既貶又尊,在逻辑上就矛盾了。所以此“女子”并非是指妇女,而是指“你们这些学生”。
小人”《论语》中二十四见,杨伯峻《论语词典》认为义为“无德之人”二十次,作“老百姓”解四次。也就是说,《论语》中所谓“小人”,基本上就是指“无德之人”。《论语》此章也当如此。我个人赞同这种观点。
现代学术界仍然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分歧。我们读《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一定要联系孔子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和所处的客观环境,更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切勿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年版。
[2]赵先德《孔子传》,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3]钱穆《论语新解》,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3月1日。
[4]杨伯峻《论语词典》,中华书局,2015年6月。
[5]戴溪《石鼓论语答问》(影印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