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一 王慧旻 傅晓静
府学胡同小学是一所具有传统文化情怀的学府圣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积淀。特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方式,使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加。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视角下,学校将教育的中心调整到“人的领域”,也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致力于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办成特色学校系统地联系起来,600多年来,学校传承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因此,学校将文化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一并加以
探索。
一、挖掘学校潜在特色
1. 文化领域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府学胡同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建设人文领域国学课程,编写府学胡同小学国学校本教材《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与北京大学的专家及志愿者团队合作,开设“诗经”“论语”两门选修课程。2012年,学校被授予北京市首批百年学校之际,国学校本教材首发并进入课堂使用。2012年9月1日,学校在开学典礼上,举行了《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校本教材首发式,中央电视台予以报道。2013年,这三本教材在府学胡同小学朝阳学校投入使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启动府学胡同小学学生境外游学项目。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2012年,书法小组到丹麦进行文化交流。2017年,学校将安排学生赴美游学。
2. 社会领域
公民意识教育—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规划的重点课题《依托传统文化实施现代公民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进入中期阶段,着力探讨学生在社会中,将仁爱及社会责任作为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以仁爱和责任为基础,发展协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组织、自我与国家、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人类整体发展关系的能力,获得自我发展的社会空间和方式。
和谐人际教育—校本研究课题《传承礼文化发展学生健康社会自我的校本课程研究》进入结题阶段,探索礼文化教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班队活动的整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人际交往领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让学生参与到建设“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区”“和谐城市”的具体实践中去。
3. 环境领域
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将前沿科技成果资源转化为课程。学校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室内空气质量與健康”为基础,进行“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课程开发。
4. 经济领域
绿色学校建设—开展以“建设绿色、低碳、环保校园”为主题的“金点子”征集活动。学生从太阳能利用、雨水回收、绿植养殖等方面,对绿色学校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节约生活方式—开展“图书漂流”(图书交换阅读)、“淘米水二次利用”等主题活动,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
二、特色的实践路径
1. 细化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生发展目标
我们做的是为了“人”的教育,这里的“人”指的是学生,他们是“文化遗产中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世界背景中的人”“时代生活中的人”“成长发展中的人”。我们做的是为了“人”未来的教育。在学业上,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涉及文化、社会、环境、科学、自我的相关课程,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未来世界的适应,这是学生享有的权利。在品行上,我们要求学生“约之以礼”,尊重文化与知识,尊重他人,尊重环境、自然与资源,尊重科学与创新,尊重生命与健康,使学生懂得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2. 深化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校办学理念
府学胡同小学坚守“文化立校、文化立行、文化立人”的办学理念,正在通过“视野国际化、思想人本化、方式数字化、风格精细化”,构建学府式文化圣园。学校在办学理念中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府学胡同小学的“文化”是一种尊重历史、立足历史、继承历史,同时又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和塑造未来的文化。
3. 探索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路径
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把环境教育的知识纳入到教学系统当中来。
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国家课程:渗透联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部分。潜在的课程理论为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非德育学科中的诸多德育因素,强调隐性德育因素与显性课程内容的“兼容”与“渗透”。我们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的各种德育资源,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效。
地方课程:资源利用。以北京市东城区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教育资源,使可持续发展教育“润物无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主题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尊重人、尊重文化、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资源的意识。
“‘在环境中教育以学生在环境中的体验作为教育的中介。其目的在学习中加入现实、相关和实际体验,是学生与环境直接接触来获得对环境的感知。”[1]我们将其转化为“在环境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领域教育”。校园环境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门隐性课程。“关于环境的教育”: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将前沿科技成果资源转化为课程;“为了环境的教育”:绿色学校建设—开展以“建设绿色、低碳、环保校园”为主题的“金点子”征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探讨环境问题的解决。
“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涉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人与自然产生的问题,比如资源、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从而使人类能够可持续发展。” “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2]“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渗透到传统“礼乐教化”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别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罗洁.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策略[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
[2]张卫光,孙鹏.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明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6.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BBB1404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