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佳+高杨
【摘要】关于中西方自我差异的研究,一直都是心理学中的热点。以自我中的自我增强为切入点,探寻其概念、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关键词】自我增强跨文化思考自我增强理论是在各种人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Rogers曾在其自我理论中就指出个体有一种实现、维持、增强自我的基本趋向。Allport也曾指出自我增强就是个体努力追求自尊的倾向,它是人们的一个基本需要,并且和生存的需要相联系。一、自我增强的概念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指个体选择性地关注、强调与夸大自我积极的方面,而不是缺点。自我增强既是一种促使人们选择性地针对与自我有关的积极信息做出反应的需要或动机,称为自我增强动机;也是被试在涉及自我评价的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认知或行为上的偏向,称为自我增强偏向。典型的自我增强研究会考察个体是怎样以不太现实的、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西方研究表明,北美人普遍地表现为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歪曲对自我的看法,例如过分有能力的、乐观的并且更有控制。然而,近年来的对于自我增强的一些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显示,日本人(乃至所有的东亚人)没有表现出自我增强,而是自我提升(self-improvement),指个体选择性地关注、强调与夸大自我消极的方面,而并非优点,并尽力改正自我感知到的不足。这些研究结果促使一些学者针对自我增强的跨文化普遍性提出质疑。二、自我增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1.文化自我观的观点“文化自我观点”从自我建构的角度提出自我增强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具体来说就是,西方人的自我建构主要指一个人持续地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加以确认,而东亚人的自我建构则是对将关系作为个体一部分的身份持续地加以确认,因此,为了维持关系的和谐,东亚人需要保持持续的自我批评(self-criticism),而并非像西方人一样追求积极的个人评价。总之,文化自我观点认为:寻求积极的自我评价(positive self-regard)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的需要,自我增强仅限于西方人。文化自我观点对于自我增强的看法得到了大量来自不同实验范式的研究结果的支持。比如,Markus和Kitayama(1991)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大学生中的存在率显著高于日本大学生,即更多的美国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多种特质和能力上的表现较一般的同校大学生更好。Kitayama等人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将日常生活看作是自我增强的机会,而日本人则将其看作是自我批评的机会。Heine,Kitayama,Lehman的研究表明,日本人准备好接受负面的信息。以上研究均支持自我增强动机西方文化特异性的假设。但是,针对同样的研究结果一些学者则尝试从“内容差异观”的角度做出解释。2.内容差异观的观点持有“内容差异观”的学者认为,典型的跨文化自我增强研究所采用的评价目标在理论上对于来自于西方文化(如个体自我)的被试来说更有意义,也许无论东亚人还是西方人同样拥有增强他们自己的倾向,然而却都只会增强那些對于他们自身来说最有意义与最重要的那部分自我。而所谓的文化差异仅反映了心理内容(如评价目标)而并非心理过程(采用一种积极的观点看待自我和团体)上的不同。持有“内容差异观”的学者或是在研究中提出新的中介变量(如特质的重要性),或是采用其他的研究范式(如内隐测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目的都是想证实,东亚人同样会表现出自我增强。一些研究表明,中国被试会在人格特质上自我增强,而日本被试会对自己的友谊和婚姻给与比一般人更高的评价。杨中芳等人(2004)采用内隐测验表明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一样具有自我积极评价的倾向。一方面,Sedikides等人(2003)认为,外显和内隐两种研究结果间的差异可以源自两种测量本来就很低的统计性相关;另一方面,他们提出了一个SCENT(The self-concept enhancement tactician)模型,试图为自我增强的跨文化普遍性寻找理论上的解释。三、小结文化心理学研究认为文化会对人们思考、感觉和看待自己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文化心理学工作者们试图针对研究中得到的文化差异做出解释。一般说来,可以将现有的解释分为两类,一类解释将文化间差异归咎于不同文化成员在心理过程上的不同,如Markus和Kitayama提出的文化自我观点;另一类解释认为,文化间差异源自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局限,即认为一些研究内容或实验材料可能对于某些文化的成员来说更有意义。有关自我增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主要来自于这两种观点。参考文献:[1]李艳梅,付建斌.自我增强与自我验证.心理学动态,1996,(03).[2]Heine S J.An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variation in self-enhancing and self-improving motivations.In:Bermanand Murphy-Berman(Eds.).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2003.101-128.[3]王轶楠.有关自我增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心理科学进展,2005,(06).[4]滕飞,王登峰,周丽.中国大学生的外显自我增强模式.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1).[5]Zhou F,Yang,Chen X,et al.Is positive self-regard a universal human need?-Definitely,Y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