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莉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属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一部分,为丰富现代民族声乐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而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短短的百年之中,民族声乐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借鉴西方声乐艺术精髓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特性,形成了自身的显著特色。近年来,现代民族声乐创作作品出现了多样性的变化,以传统戏曲元素创作的歌曲,进步发展诠释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现代民族声乐;影响
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声乐历史的发展中,从最初的“号子”,到丰富的宫廷乐舞形式,再到出现宫廷中大型歌舞形式,表现了中国民间曲艺和戏曲的发展历程。民族声乐具有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音乐特性,具有多样的演唱形式和方法,传统声乐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民歌、说唱和戏曲,这三种表演形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表演方式和技巧。现代民族声乐在演唱方面受到西洋美声唱法的熏染和中国传统声乐耳濡目染的影响,除去两者的糟粕、汲取其精粹,构成了现代民族声乐符合科学规律审美需求互为结合的独特演唱形式。近年来,在国内各类比赛与艺术院校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歌手和专业学生演唱声音音色都比较相似的现象,而在专业艺术院校对现代民族声乐教授的课堂上,学生们在学习民族声乐的演唱中缺乏声音的个性,声音色彩单一。 因此,通过教学与实践发现,现代民族声乐不能局限于条条框框的束缚,应多方面汲取百家之所长,提倡多种演唱风格的创新,这样才能使现代民族声乐走上一条更为健康、科学并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发展之路。
二、传统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关系
(一)传统戏曲和现代民族声乐相互借鉴
戏曲艺术起源比较早,戏曲艺术借鉴融合了民族乐曲、宗教音乐、宫调和唱赚等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经久不衰并保持着活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艺术百花齐放的认可,戏剧逐渐成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主要通过生、旦、净、丑进行分类,表演方式来源于生活,并不断的加工和深化,形成了规范的程式化动作。
现在的民族声乐和戏曲都在发展中不断地创新,在模仿中不断进步。中国的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很多约束,使其影响力不如民族声乐,比如在《汉乐府》里记载的都是易于在民间流行的民歌。中国的戏曲在唐朝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当时,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也提升了全民的文化素养。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百花齐放和和不断繁荣,使得民族的各种艺术元素与戏剧不断的结合,为戏曲的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提供了基础。到了宋朝,戏曲的发展有了质的变化,比如杂剧《西厢记》,将中国戏曲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
(二)传承中不断发展
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都是在中国民间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坚持了本土的民族风格和各行当的演唱规律,也吸收了众家之所长并进行不断的创新。随着西方音乐的不断引入,中国戏曲在乐队编排上采用了中西联合的形式,这种改变提高了听觉效果,消除了在中低音区的演奏缺陷,但并没有改变在唱腔和板式等方面原有的传统风格。相反,现代民族声乐是中西声乐文化融合的产物,其产生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
现代民族声乐中演员演唱的风格主要表现为个人风格,高亢优美、富于表现力和声音张力是不同歌唱家的歌唱风格,而中国戏曲的演唱特色主要是通过群体进行表现,例如京剧中的四大名旦里面的流派都是以人的名字进行命名,在历史的流传中将这一演唱特点保存下来。通过对现代民族声乐和戏曲进行历史的追溯,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在现代的民族声乐歌坛中,有着不少有戏曲功底的歌唱家和表演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表演将戏曲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相结合,不仅促进了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也使得戏曲得到了传承,在两者的共同发展中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变化。
三、中国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熏陶和感染
近年来,我国的流行音乐创作中出现了很多“中国风”的作品,它们多以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五声调式作为旋律脉络,编曲上采用大量的中国民族乐器,演唱上常加入民歌与戏曲的旋律与技巧,借用中国古诗词与传说故事为歌曲内容,现代民族音乐在创作中也深受传统戏曲文化的给养,如歌曲《西厢》就采用了戏曲的演唱,作为歌曲的华彩部分成为整首歌曲的亮点所在。中国民族歌剧是从开始萌芽状态下的秧歌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依靠传统戏曲艺术的支持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使创作有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表演方式的融合
首先是舞台艺术的声情并茂,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是创作者与听众之间的感情交流媒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都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表现方式,在一些融合了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相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其次是舞台表演的神形兼备,戏曲艺术是结合声音演唱与形体表演相结合的舞台艺术。戏曲演唱要求“情动于中,必行于气,气与意随,行与气随,声与形随”等理论。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要通过人声表现人性,使得抒发人情成为演唱的重点。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讲求“手、眼、身、法、步”等方面的要求模式,这些模式使得舞台表演更加规范化。这些程式化动作,模式化表演也对现代民族声乐的表演产生了影响。
(三)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声腔艺术演唱方法的融合性
在演唱的要求方面,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都以字正腔圆和气沉丹田作为发声和呼吸的要求,在以情带声的同时,还必须咬字归韵、声情并茂和吐字收声。在共鸣和润腔方面,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的融合点,主要在于两者均要求以字行腔和以声圆字,确保字领腔行的同时字领声行。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对于声音和字的结合及转化成唱腔表现出来的过程要求极为严格,声腔的巧妙融合同时,也是对民族语言进行正确处理的重要手段。传统戏曲的声腔和民族声乐均属于民族风格,在追求音色和音质的优美与明亮方面具有一致性,尤其要求感情和表达方式自然直接。从唱腔的呈现方式角度而言,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均具有民族说唱的特点。
(四)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声腔艺术表现内容的融合性
按照民族声乐的创作习惯,声乐较注重作品内涵,而传统戏曲声腔则较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对人物的刻画。因此,民族声乐以演唱为主要表现方式,传统戏曲声腔则更注重表演。民族聲乐强调在内容表达方面融入美感,注重唱腔的优美性和音符发声的质感,而传统戏曲声腔艺术则比较注重程式化的情节表现,唱、念、做、打及对音乐的要求均是为了表现内容及在不同的场景中表现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在内容的融合方面,传统戏曲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均能以同一个故事情节为基础进行改编。由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均以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故事等为选材的基础,所以尽管两者在表达方面侧重点不一样,但在对情节的表达和演绎、对情感的抒发和表现等方面,具有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台慧.论民族声乐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北方音乐,2016(01).
[2]李静.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4(07).
[3]杨莉丽.传统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