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2018-01-29 20:55周玉玲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东城东城区学区

周玉玲

不忘本来,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东城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探索

近几年,东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重大飞跃。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部署,明确了东城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跨界融通,教育供给侧的深刻变革,让优质品牌学校发挥“种子”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全覆盖,在机制建设上统筹破冰,全面提升了均衡服务力、持续创新力和核心競争力,形成了七个“新”气象。

一是资源共享发生新变革。在2014年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启动之初,东城区树立“品牌换空间、优质促均衡”的教育发展观,在资源的统筹布局上做文章,打出“盟贯带团”一系列教育综改“组合拳”,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同时打破教育内外界限,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提升供给能力。进一步强化学区工作机制建设,根据各学区区域资源优势,打造学区特色,构建起学区自主发展的服务平台,以“学区制下的区域教育供给”替代和优化“单一学校教育供给”,实现了教育系统内部各资源单位之间、教育系统内部资源与外部社会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课程供给构建新通道。在落实国家课程体系标准,高质量强化核心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依托学区、学校、校外教育机构、职业体验中心、社会资源单位的“学院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在各学区成立学院分院、学区课程中心、学区课程基地,承担学院课程学习任务,形成“1+N+8+X”的模式,与此同时,在全国及境外建设学生游学基地。青少年学院作为区域一级的管理机构,整体构建、设计区域课程,探索和丰富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多样性,把优质课程资源和成长方式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自主择师、自主选课,从而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扩大和深度共享,为学生个性而全面地发展提供支撑。

三是两大工程取得新进展。2016年10月,东城区坚持健康为先的原则,启动“健康·成长2020”工程。一年来,青少年体育综合项目活动中心和学生配餐综合服务中心稳步推进。借助校内外体育资源,在学生体质提升、运动场地拓展、营养餐改善、近视肥胖防控、心理健康培育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以区域内每一名学生均能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为目标,初步形成了体育项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模式。2017年初,东城区又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工作部署,启动了“文化·传承2030”工程,逐步优化传统文化资源配置。“文化·传承2030”工程通过书法、国粹、中医药、非遗传承、国学经典学习等举措,以实现“六个一”为抓手,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将其作为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举措抓好抓实。

四是智慧共享迸发新活力。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干部教师的水平是教育公平的关键,在进一步深化学区制综改的过程中,我们将实施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作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倡“头脑”共享,通过扩大优秀干部的管理经验和教师教育成果的影响,盘活存量、形成增量,促使更多的学校、教师、学生公平地享受到优秀的教育成果,形成了“学校人”向“学区人”“系统人”转变的“区管校聘”人才管理模式。同时,成立了东城区教育咨询委员会,为东城区教育决策与未来发展提供诊断性、指导性服务。

五是多元评价形成新体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建立了学区均衡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和奖励机制,该机制加强了教研部门对学区内的成员学校教育质量的指导和监控,实现“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高、校际差异大幅降低”的目标;加强了对学区“硬件资源共享使用效率、干部教师校际轮岗交流作用、学校共同发展提高的水平”等方面的专项督导。东城区引进社会专业机构、专家团队和第三方力量,提供学区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教师成长的业务指导。第三方对东城区的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进行专业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可以进一步促进区域、学区、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

六是管办评分离探索新格局。作为教育部认定的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地区,东城区“坚持‘管是主导,‘办是主体,‘评是主责”的思路,探索总结“回归‘管的行政管理本位,落实学校‘办的办学主体地位,增强‘评的开放性和独立性”的管办评分离改革路径,从而形成“政府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保障、依法督评的统筹管理;引领学校依法依规行使办学自主权,逐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强化政府教育督导,委托社会评估检测教育质量,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多元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及评价体系”的管、办、评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现代教育发展新格局。

七是教育获得取得新成绩。62组144校次的改革任务单位勇于担当,目前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了95%,小学就近入学率达到99.12%,初中就近入学率达到96%。立德树人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综合素养再度全面提升。多措并举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三年来新改扩建十余所幼儿园,新增4200余个学位。12000余人次干部教师实现交流轮岗,获评教育部区管校聘工作先进地区。高分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第三方评价中社会对东城区教育改革赞同度达到93.1%……

吸收外来,“教育+”视野下东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东城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背景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2002年,联合国第57届大会通过了254号决议,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世界各国政府要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融入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简称“十年计划”)。

近十余年来,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同步推进本土化理论创新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体系,这是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扎根于中国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挖掘中国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精髓,继承了“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继承了“身心一体”的心灵哲学观,继承了“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endprint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基础在当代教育中的力量,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尤其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动力、途径、内容、愿景更是为我们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增强了教育改革的信心。

2.东城教育“可持续发展2050”工程的提出

东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中国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北京市总规》)和《北京市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共同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在东城区落地生根已有十余年,现有项目实验学校14所,近年来,东城区相继高规格承办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第九次国家讲习班以及第六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

现在,东城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点上,需要用更加统筹的理念来指导教育的推进,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融入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要融于教育行为的各个要素,它将指导东城教育在更加高位的平台上实现更加高质量的飞跃。东城区在2015年底提出了“教育+”的理念,是以教育为核心内容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是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资源整合手段的全球视野,是贴近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普惠胸怀,更是一种以全新视角提高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东城区将近一步深化“教育+”理念,用“教育+”可持续发展思维梳理教育发展走过的进程,哪些是需要固化的,哪些是需要深化的,哪些是需要优化的,更重要的是哪些是需要变化的……这些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时代发展规律,用可持续的理念指引我们不断探索。

3.东城教育“可持续发展2050”工程的启动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固化以可持续发展素养为依据的全面的质量观,明确教育创新的正确方向,将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知识融进教育内容;必然要深化教与学方式的研究,秉持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的教学原则与课堂学习前移等教学方式,扎实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必然要优化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必然要变化现行育人过程中只关注知识传授和即时习得成绩等倾向。

东城区“可持续发展2050”工程包括:1个核心,即平衡相适(就是要冷静下来,从容淡定的深入思考,是精神的塑造,而不是高大上,吸眼球);2个支撑,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个工程,即“健康·成长2020”工程、“文化·传承2030”工程和“可持续发展2050”工程;4个路径,即重品德,为一生,整资源,优评价。

路径是实持续发展的关键,这里我们进行详细阐述。

一是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持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着力思考可持续的育人机制,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还要认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这也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好习惯才能促进素质养成,才能指向关注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合理的资源配置、教与学方式的与时俱进、教育评价的跟进等。我们要让东城区青少年不仅持有广博学识、扎实本领、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等迈向未来的通行证,更要有优良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

二是持续关注人的终身发展。要夯实学生身心健康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关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扬文艺、科技等个性特长,激活审美灵性,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由此,“健康·成长2020”工程和“文化·传承2030”工程仍然要持续推进,从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用终身教育的观念引领学校教育,强调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特别是创造性学习品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同时,关注干部、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和谐,让教师有能力、有时间、有心情去实现自己的“诗和远方”。

三是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教育资源优化的可持续是教育生态永续发展的绿色保障。从“建设美丽中国”的广阔蓝图中勾勒东城教育风景,倡导校园文化建设中硬件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得益彰,简约、和谐、可持续;努力争取人、财、物等社会总资源对东城教育事业发展的资源分配,合理调配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配比,让更多的绿色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持续领航东城教育的绿色发展之路。

四是持续改进教与学以及评价方式。我们不仅应该汲取各类知识、各类智能,更要梳理知识背后的智慧,这就是教与学方式变革中的可持续理念。不能只看即时取得的学业成绩,更要看学生习得了哪些关键能力和生存法则;学习法律知识,树立规则意识;会抒发情绪,更懂得情感……

面向未来,

勾勒东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东城教育将进入“全学习生态系统”时代。未来,全世界都将成为我们的学习资源。今天开始上学的孩子将一直工作到2075年,甚至更长。“资源运用”“能力培养”是21世纪全球公民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为孩子们设计的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养成提供可能的“全学习生态系统”。“全学习生态系统”处处指向学科与素养学习目标,科学平衡的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支持“终身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发现问题,以及建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环境。

形成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未来学校。2017年10月10日,教育部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为我们描绘了具有以下中国特色的未来学校: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结合这些特征,我们要在多领域专家的研究平台、创新实验的平台上,重点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融合创新、学习方式的实践变革等角度,全面推动未来学校的建设。从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支撑角度,发挥“大数据”对学校发展、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变革、智力支撑等的多元评价,形成未来学校的新形式、新内容、新理念、新管理、新动力。

东城教育的2050工程将在“教育+”视野下,遵循“理念偕时、动力持续、治理和谐、优质普惠、开放有序”的原则,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构建有灵魂、有根基、有创新、多品牌、全优质的教育新生态,使东城教育成为“中国中心”“国际一流”教育发展形态的缩影。

综上所述,“不忘本来”是根,是归属感,一棵树越茂盛就越需要更深植的“本来”,我们深植在东城教育的沃土上,我们呼吸在中国文化的富氧中,这是我们这代教育人的幸运,我们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动力,唤醒东城文化中可持续的生命力,把这个幸运传递给后代。“吸收外来”是氧分,我们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山之石”可以“盛来琥珀光”。“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都是教育的途径,“面向未来”是教育的目的。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东城区在厚重的教育文化土地上,将继续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做出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城东城区学区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和谐发展 创达未来
——东市莞东城实验中学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东城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
券游东城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分析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