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东
刚刚过完百年华诞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整个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史上始终是引领教育思潮的先行者、实干者。建校之初,学校的办学宗旨就强调学生是獨立的人,教育促进其自身成长与发展,同时也重视学生对于增进社会效率、促进社会进步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影响。除此之外,学校还提出了“实验中学教育之新进展”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实验中学当时的领导班子在研究实验中学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背景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主张办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承载社会责任,要不断发展,追求卓越。2009年,学校又提出“做真教育 真做教育”的教育主张,强调在继承学校历史的基础上,虚怀若谷,“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持续地改进,不断地进步,办出最好的教育,让走进这个校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激发和引导其找到自我发展之路,并让其因之获得幸福,让社会因之而进步。
做真教育:追求理想的教育
教育的使命到底是什么?教育要追求什么样的终极目的?“做真教育”就是在认识论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简言之,理想的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这里的教育规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关涉教育的最基本功能即教育的使命;另一个层面就是关于教育与人的关系的规律,关涉的是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真教育”,是兼顾社会目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目的的教育,是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生的社会化特质来实现社会目的的教育。
做真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育人目标有180多字,这里谈谈几组关键词:
全面发展和学有特长。学有特长,强调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专门领域,学校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帮助他发展这一专长。全面发展,不是说“样样都强”,而是指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均衡发展,从而保证其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这一组词的提出,针对的是“人的差异性”。教育平等、教育均衡化不等于教育平均化。要承认人的差异性,承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也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提供不同的课程体系,不断探索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需求和培养规律,为理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国际型人才、体育艺术人才、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等多样化人才的成长搭建不同课程平台。对同一学科的教学也分不同的层次和不同领域的侧重。搭建不同类型的丰富的教育平台供学生选择,就是希望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愿望、不同目标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寻找到适合他们自身发展需要的、可供他们选择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国际视野。社会人聚集之地,必然有身份认同的问题,有了身份认同,人才有归属感,否则就会有焦虑。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帮助学生拥有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同时在走出去的时候,能成为继承、创新、输出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国际视野则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内涵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即各个国家和民族应该形成人类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为建设共有的美好星球主动承担责任,共同努力付出。
四会——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这是实验中学的师生常常提到的一组词。“四会”之中,“会做人”放在最前面,因为一切事情都是以做人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首先要培养人的心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我们谈“会做人”,是从教育的个体功能而言,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就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我们希望培养的人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中能有不少的人是未来社会的领军人物,我们还希望他们中间能有一小部分人是这个时代的思想先驱,是能够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哲学家、思想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引导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上成就自己,学校设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开展生涯教育,把生涯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其初衷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选择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选择的能力,让他们有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
“会求知”,不仅指会学习书本和课堂讲授的知识,也指会在大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人际交往中学习。“会求知”是一种开放的学习,强调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系统化的知识,而是借助知识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会求知”,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使他们愿意并能够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在不断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和世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别是非。
“会办事”,强调的是自主地实践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会办事”与“会求知”是“行”与“知”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实际应用。“知”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而“行”则旨在改造世界。
“会生活”,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不仅能拥有高远的志向、独特的能力,成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积极的领导者、主动的建设者,还能在回到个人生活空间时,是一个拥有丰富生命体验的人,是能共享幸福共担风雨的好夫妻,是孝顺体贴的好儿女,是善解人意的好父母,是值得信任的好朋友,是友善和睦的好邻居……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生活的艺术,使学生艺术地生活。学校开设了不同门类的几十门艺术课程,还在艺术馆给学生办个人画展、设计展,期待通过艺术教育对普通学生的熏陶、教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学生获得生活的乐趣。缺少艺术审美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我们期待艺术丰盈人的生活,使人忙的时候闲下来,闲的时候忙起来。
真做教育:不断实践在路上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如果说“做真教育”是认识论,强调的是做“知者”,说的是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那么“真做教育”,则是方法论、实践论,强调的是做“行者”,指的是用科学务实的方法做教育,是怀着对教育的虔诚态度,本着科学精神,借助科研手段“真做”,推动学校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和进步。只有“真做”了,“真教育”这朵理想之花才能在现实中绽放。为推动“真做教育”理念的践行,学校提出了“做精规定动作”“做亮自选动作”“持续改进”的工作思想和原则,从实践层面为教师树立了标杆。
规定动作是学校教育、学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完成的行为,其设置和要求,保证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底线。“做精规定动作”旨在引导教师对学校常态性的教育教学工作精益求精,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学校常态工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底线。“做精规定动作”,重视价值观的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做人为先。学校德育形成了“德育管理民主化、德育队伍专业化、德育课程精品化、德育活动系统化”的特点,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生本德育”模式。学校教育的基础是课程,核心是课堂,在“做精规定动作”的原则指导下,我们不断地研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课堂的教学,于是教学模式研究便有了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再到“活力课堂”的变化,有了教学从关注知识的落实到关注知识对师生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的转变,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了与之相配的“学科教学知识体系”。
“做亮自选动作”,提高教育质量靠教师,引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也靠教师。学校教师的智慧决定学校教育的智慧,学校教师的水平决定学校教育的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学校的教育发展。“做亮自选动作”旨在引导教师个人或团体找到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创新性地把自己所长所爱的事情做出特色,做出水平。“做亮自选动作”就是激发教师不断突破,形成特色。“自选动作”的产生,或基于教师的兴趣、特长,或基于教师个体和团队遇到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个体水平的差距被弥补,个性特长得以发挥,个人魅力得到增长。
无论是“做精规定动作”还是“做亮自选动作”,都要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研究不断推动实践的改善,都是为了帮助师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学校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成就了教师,成就了学校,助益了社会。
编辑 _ 王雪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