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视域下大学生“空心病”的预警和干预

2018-01-29 18:35张爽韩强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

张爽+韩强

摘要:“空心病”是对当代高校大学生呈现的一种孤独、无意义、无追求等现象的统称,是由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一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网络平台是大学生乐于接受并使用的沟通、联络工具,如何在网络“微”视域下,做好“空心病”的预警和干预,发挥高校思政“微”阵地的作用,是本文着重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空心病;大学生;网络;微视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2-0101-03

“空心病”这一说法源于2016年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徐凯文题为《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的一篇文章。文章一发表立即成为舆论热点,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徐教授把北大三成新生表现出来的孤独、无意义感、厌恶学习等现象,形象生动地概括为“空心病”,又进一步把这种表现解释为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价值观的缺失会使大学生自我认同、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等各方面迷茫甚至丧失,由此引发学习成绩下降,远离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疏离,对生活失去兴趣,严重的会引发放弃生命的可怕后果。

百度词条中对价值观的解释是这样的: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空心病”既然为“价值观缺陷所致”,那么这些得了这种病的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上也一定是出了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体现和反映普遍性,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教师,通过长期观察和调研,发现“空心病”是全国各大高校学生的一个“通病”,而且已经到非治不可的地步,否则将演变成无药可医的痼疾。因此,高校学生“空心病”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空心病”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一)由于每个大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不同个体,因此,导致“空心病”呈现不同程度和特点的表现形式,如孤独和无意义、无价值感;无所事事,没有目标和追求,不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情绪低落,兴趣感降低;对日常人际关系、生活安排感到疲惫;有不同程度的放棄生命的念头,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折射出大学生“空心病”产生的多方面原因。

(二)根据“空心病”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纳出产生它的几方面原因:

1.释放压力后的身心“失衡”。高考之后的学生,在经历了高考前的巨大学习和身心压力之后,来到大学,更换了一种相对自主的学习方式,没有考试倒计时,没有周围亲属的舆论压力,没有数次模拟考试作为衡量标准,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弦”都突然间松弛,导致个体突然性失控,甚至失去方向,自我价值和认同感淡化。

2.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对于绝大多数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生活不是他们高考前朝思暮想的“象牙塔”,相对自主的生活、学习方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初入校园的大学生不知所措,“迷茫”是他们对大学最初的感受,不懂学习方法,不想参加活动,不会分配课余时间,不屑处理人际关系等等,感觉内心空虚郁闷,找不到人生的意义。长时间的机械生活方式,日复一日的复制粘贴生活,使一部分学生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加之离家在外,缺少亲人朋友的关心,长此以往,这种状态就会演变成一种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3.家庭预期高。中国家庭传统观念较重,在生活上家长尽全力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把全家希望和自己未竟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学业有成,出类拔萃。家庭往往更侧重对孩子成绩的预期,而忽视孩子身心发展需要,这种无私付出和孩子学习成绩一旦不能成正比时,家长会产生埋怨情绪,孩子也会出现愧疚感,不利于心理健康。近年来,高校学生频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时会导致抑郁、自杀等后果,家长在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衣食住行的优越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导致很多学生由于难以独自背负巨大隐形负担而呈现心理亚健康状态。

4.社会压力大。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优越的环境下,不仅享受了富足的资源,也潜移默化地被社会赋予建设更美好未来的重任,这种无形的社会压力也在改变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5.教育体制下的“顿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模式也是导致大学生“空心”的原因之一。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导致现今的教育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只能制定一套相对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评判标准和教育内容,这样不同资质和性格的学生在教育中无法充分享受到适合自身需要的资源,而社会的主体观念也在传递一个信号:只要拿到好成绩,学生的任何愿望得到满足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在这样的一种“以成绩论成败”的错误价值观引导下,学习成绩早已超越了学生自身发展和个人梦想。

二、“微”视域下大学生“空心病”的预警和干预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主体是“95后”,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伴随着电子通讯和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沟通的便捷和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高速化,使得他们更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网络“饕餮”。而到他们思想逐渐成熟时,完全是处在一个网络“微”时代,这一现状就要求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面对面集体开会、一对一单独谈心或是联系学生家长的单一模式,而应该充分应用网络新媒体这个广阔平台,搭建高校思政的网络“微”阵地。大学生“空心病”的产生其实也与他们生活的网络时代有一定关系,信手拈来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学生疲于思考和钻研,乐于享受前人总结好的经验,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思想空洞,盲目虚无,这正是“空心病”的表现形式,因此,用网络手段来解决这种问题,势必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学校教育借助“微”力量感召和唤醒学生

当今社会通讯便捷,网络发达,共享信息渠道多元,沟通交流多依靠网络平台,当代大学生非常愿意接受并享用这种网络“微”快餐,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引导和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进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未来的目标和方向。选择运用学生们习惯使用的多媒体通讯工具和平台,与他们拉近心理距离,把网络“微”阵地当成第二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最美好的青年时期,同时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容易受社会非主流或负能量思潮的影响,产生盲目和浮躁心理,因此,守好校园“微”阵地,掌握学生动态,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疏导和引导,并积极探索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通过“里应外合”的方法,以正面宣传教育激发学生自身对正确价值观的追求,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通过积极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为学生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微”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微电影大赛、校园微生活、微剧本征集、微视频录制、微课堂、微班会等等新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协助学生合理分配课余时间,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消除学生的空虚、无意义感。endprint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言论的自由导致正负面言论未经过滤就出现在网络平台上,伴随而来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就好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获得的来源渠道拓宽了,大学生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得最新信息,紧随时代潮流,开阔眼界;但另一方面,信息的不确定性、虚假性等特点又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由于当代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辨和判断,所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要大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尊敬那些在各行各业的先进工作者、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的获奖者,注重通过多渠道倡导和宣传“榜样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受教育时间还是在课余时间,都能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树立理想的学习目标和典范,在学习过程中更正自己错误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提升自身正能量。

社会的网络传播媒介担负着向社会传播正确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相对于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网络媒体也是学生们“放眼望世界”的窗口。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知乎等以文字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媒体,是信息获取的直接来源。它们传递着最真实的社会信息,引导着读者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正接受着网络“微”视域的深刻影响。网络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通过报道好人好事、成功者案例、优秀励志事迹等,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在网络大环境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帮助学生们在大学这个人生关键时期,逐渐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优化家庭“微”教育

家庭是最好的课堂,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家庭对于孩子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学习成绩上而并不是人格健全上,使孩子每天都处于一个身体忙碌又精神紧张的状态,严重偏离了家庭教育的重心。为避免孩子在进入大学后患上“空心病”,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家长应和学校建立长期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与家长交流的平台,通过网上问答形式,促进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和互动,共同为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而努力。学业固然重要,心理关怀和情感需求更要并行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网络对接,可以在第一时间建立联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学生“空心病”的发生或者对早期“空心病”进行及时干预治疗,防止产生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恶劣后果。

大学期间,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更是容易受到消极思想侵蚀的时期,面对大学生“空心病”日益蔓延的趋势,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网络“微”阵地快速、便捷、信息全的优势,走进学生内心,把“空心病”的风险消除在萌芽中;对于已经患上不同程度的“空心病”的学生,更要高度重视,通过网络“微”方式,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分散注意力,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无形中将“空心病”逐渐治愈。当然,“空心病”的防范和干预也不是借助一己之力或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网络“微”视域下,每个角色都应该发挥好自身作用,帮助学生尽早确立目标,做好规划,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空心病”的目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