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临近期末,作业量开始增多,大家叫苦连天,拖延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从小属于写作业很快的那种学生,能很迅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平时也会合理利用碎片时间,照例应该有闲下来的时候。然而,我每天晚上还是在不停地写啊写。有一天,同桌无意中发现我在做第二天要学的那部分内容的练习题。一开始我心中还有点小得意,以为他会赞美我:哇,你好棒,老师还没讲的内容都会做。结果他说了句让我发愣的话:你这样每天都赶在前面去做,累吗?当然累,可我总是希望尽快完成自己的计划,总是幻想着忙完眼前这些事情就可以轻松了,很讨厌时间过去了自己却毫无进展的挫败感……我没有“拖延症”,但好像也很焦虑,我到底该怎么做呢?
from 小桑叶
累并快乐着,做自己便好
方寸之间:不瞒你说,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和你一样,每天都是做着未来的作业。我的目的很简单,为了周末能够好好玩,而不是被作业束缚。有人也不理解,问我累不累。其实这样并不累,因为从中我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自己喜欢怎样的生活就怎样过,不要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改变什么。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由自己做主。
二丫:在我看来你这样蛮好的,因为做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很多同学每天都无所事事,作业也不好好完成,更别说提前预习了,从这点能看出来你是一个很有自制力的人。但是有句话叫过犹不及,你还是应该好好想想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成绩,还是知识?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不停地往前赶,那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思考比学习更重要
克里斯:你担心时间过去“自己却毫无进展”,有时候慢点下来,无论是对于学习效率还是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都可能更好哦。“慢”,不代表效率低下,那种盲目的“快”,没有规划的“快”,很明显并不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正如德川家康的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就像背负着沉重的行李走路,急躁不得。”
喻夏芜:小桑叶,我觉得你现在处于“学而不思则罔”的状态,长此以往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或许,花点时间总结自己的学习特点,尝试挑战稍高于自己学习能力的题目,而不是停留在繁琐的简单学习上,可能对你的进步更有帮助。
飞天小火鸡:与拖延症相反的,也许你说的是“强迫症”,它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强制要求之上。有时候,对自己要求太高,会造成一个过于紧张的学习氛围,万一做不到就容易陷入一个更低落紧张的境地。所以,找到最恰当的学习方式很重要,循序渐进,才能步步为“赢”。
梁润:我身边有一个女生,她很勤奋,一本新作业发下来,她就开始拼命地写,熬夜写,课间写,没有教的单元她也已经写了。可她的成绩总是上不来。她跟我说,因为在上新课之前预习过了,没有兴趣再听,结果重要的知识点就没有掌握。她也像你一样总想把一件事情超前完成,结束后又陷入迷茫。其实你追求的只是一种被老师的一时认可,当它一旦成为你的负担时,你就应该反思这种行为了。你可以试试跟随教学的正常进度,认真地听每一堂课,从容地写每一项作业,克制提前完成作业的欲望,没人要求你超前写完,少给自己一点压力。
放慢脚步,做更好的自己
姜偉芳:在你的描述中,你从未想过轻松了之后你要干什么,这可能是因为你并没什么真正的爱好。我建议你把自己的空余时间列表规划,每天留出半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外界,做点小手工,看看书,帮父母做点事,找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翟墨:我好像在你身上看到了初中时自己的影子,只是我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愉悦。完成甚至提前完成作业不是用来炫耀或者获得自豪感的,它只是对自我的一种检测和观照。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完成作业当然非常好,但是它的本质是为了让学习者消化一天的学习内容,最终让它们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使接下来的学习能够更高效。
刘轶凡:大多数拖延症患者都不明白自己是在拖延,或者说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拖延会造成什么后果,然而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则天天生活在“唯恐自己拖延”的困局里面,也被叫作“逆拖延症患者”。这是对待生活的两个极端,后者往往对于自我的要求很高,长时间生活在一种不安的气氛里,就好似一些经历过饥荒的人,回到了生活的正轨却还是保有对饥饿的焦虑感。“逆拖延症患者”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局,首先要建立起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另外,专注于事情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精益求精来提高每一项任务完成的完美程度,这不仅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也能让自己更加自信。这样一来,自然会减轻焦虑感。既然生活那么美好,为什么不放慢脚步,适度拖延未尝不可。
虽然只是同学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激起了你内心不小的涟漪。或者能否这样说,同学“恰好”说出了你内心早已存在却被压抑着的念头。
林老师的个人风格是挺倾向于做好“提前量”的。就如一行人爬山,走在队伍前面的,不仅可以“最早”欣赏风景,享受最多的新鲜感,往往还可以一边累一边激情满满。而走在队伍最后面的话,就感觉比较被动,难免有急着“赶路”的匆忙。从学习的角度而言,预习不仅仅可以提高自学能力,还能为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是相当符合学习心理学规律的一种习惯。
当然,这样的预习工作需要不小的付出与毅力,我们也往往因此而期待自己被肯定。我们的付出包括时间与精力,也包括周围同学的疑惑。有没有想过,正如你所说,你因为“提前”,避免了“拖延症”的烦恼,是否也是一种收获呢?另外,如果你给自己设定的学习“总量”是相对固定的话,那么,“先做”与“后做”基本上只是一个小小的“时间差”而已。而一般来说,前者会让你有更多的成就感,不是吗?
同学的话之所以让你的内心困惑,或许是因为“击中”了你内心深处的“不确定”。所以,让我们一起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有一个深入思考的机会:我想要的是什么?是轻松不累,是同学的羡慕与肯定,还是为自我未来的人生大厦打好基础垒好砖?我现在的付出是否有意义?如果有意义,但周围同学不理解的话,我是继续坚持,还是因此而调整?或许我们应该如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说的:“你要自己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要考虑别人看你的眼光。”完成这个思考过程后,或许,你内心的“不确定”就慢慢变得确定了,也就可以更坚定地在自我设定的路线上前行。
这里我想给你两个小建议:
一是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感。按照心理学原理,在自修状态下,人平均能保持注意的时间长度为20分钟左右。当然还会有个体差异。你不妨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节奏,每一个时间段的学习完成后,小小放松下,会有利于大脑更有效地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心理上的疲惫感会大大下降,或许还能收获不小的成就感。
二是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同时,也不妨设定一些中目标和大目标。当你为自己未来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就如你在山中行走至体力极限时,想着山顶的美好风景,或许可以再次唤起你内在的潜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