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影
“今天的减,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加!”上次见到苏州市吴江区经信委副主任沈斌时,他的这句话就印在了记者脑海。吴江区淘汰10万多台低端喷水织机的消息一度成为行业焦点话题,引起热议。这一次,记者走进吴江大厦,再次听沈斌深度剖析了吴江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出路。
多个“第一”却暗藏危机
正如沈斌所说,没人可以否定吴江在中国纺织行业发展中的地位。
520万吨的化纤纺丝生产能力,约占全国产能十分之一,区内恒力集团跻身全球500强;34万台织机,年最低产布200亿米,可供全国人均15米;如此数量级已经完全颠覆了以往传统手工业经济的模式,吴江纺织行业基础已在。这从另一方面也能证明——东方丝绸市场,1988年10月开始运营,30年问,它最直接见证了吴江纺织行业的辉煌:连续多年纺织产量全国第一、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全国第一。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第一背后也隐藏着危机。”沈斌话锋一转说道,这些第一都是由原来的粗放经营得来的,整体来看,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体量是很大,但有些‘虚胖,数量也不少,但‘专、精、特、新的不多,导致当前问题越来越突出。”
沈斌提到,从产业角度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纺织行业一直在以“攤大饼”的形式粗放发展,可如今,这种模式已经行不通,“面还是那些面,大饼做不了了,那这些面是做馄饨还是饺子?”深入浅出的一问,正是吴江纺织转型的关键所在。
从大的经济局面来看,以往,紧缺经济时大部分商品都很畅销,卖方市场特征明显,传统低端产品也不愁销路,可现在产业进入“天花板”时期,迈入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等各方面要求都提高了,需求差异化也日趋明显。再看纺织行业,必须承认的是部分纺织企业仍存在“小、散、乱”的情况,前些年有些人用手里的闲钱,买几台机器,不讲究技术,用做传统农业的办法来做工业,也赚到了一些钱,但现在的市场条件下,这些企业依旧赚钱是不正常的,不赚钱才是正常的。沈斌认为,没有技术、没有管理、没有营销的模式本就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也自然该被市场淘汰。
曾经在江苏阳光集团参观时有人笑谈道,“吴江一车布不抵阳光集团的一匹布”,沈斌承认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方是精益管理,一方则是粗放经营。吴江纺织大量生产基础布料,却缺少对面料的深加工。不少行业内人士都曾听说过“绍兴的面料,吴江的里料”、“吴江是绍兴的白坯市场”,里料自然不如面料值钱,这也难怪有人感慨,“吴江牺牲了环保,却没有赚到钱!”以上种种既是产业事实,也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换一种角度,从产业链来说,吴江有200亿米坯布,却只有50亿米印染,这种不协调正是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再看后道,在吴江几乎没有服装时尚可言,甚至中等或者是特色人群定位的服装品牌也没有。
所有症结都指向了“升级”。
再次细诊纺织脉
其实,沈斌对于吴江纺织产业的判断并非仅仅源于经济大势,更有深层原因。
纵观该地区纺织产业,不难发现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首先,总体层次偏低,特别是织造环节处在产业链价值底端,产品附加值不高;第二,从“十二五”开始,纺织产业整体投资明显放缓,原来投在化纤、织造的产能已经基本饱和,很难再寻找到新增产能空间,迈入改进需求高峰;第三,效益偏低,从2016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吴江区亩均税收可达12.14万元,而纺织行业只有6.94万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化纤14.90万元、印染13.30万元、织造4.22万元,织造行业连亩均税收值一半都不到。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终端开票消费较少;二是织造亩均税收确实偏低。
再从要素层面深入分析,吴江织造产业确实面临着严峻困境:
第一,织造产业中部分企业资金供求矛盾凸显,话语权不足。购买原材料必须现款结算,而产品卖出时又有应收款,甚至部分企业还因担保造成资金风险,被银行限贷;此外,还存在库存导致的产品价格不稳定因素。
第二,劳动力资源紧缺。据调查,目前纺织行业中车间操作工人80%~90%都是外地人,本地人一般更倾向于管理岗位。加之现在的劳动力主力为90后,甚至00后,他们的思想诉求与老一辈不同,选择工作更注重企业文化、职业发展前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宁愿在办公室少挣一点也不愿意下车间。这也是企业招不到人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环保压力大。吴江处在太湖沿岸,环境容量有限,如果存在污水处理不集中、低端产能偷排等情况,会是极大的隐患,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
第四,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目前,吴江的工业用地已经超过15万亩,现在工业用地开发强度达到29%,即将逼近30%的警戒线。
第五,能源消耗总量大。吴江把织造行业列为前期14个“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行业之一,以盛泽为例,仅一镇用电量就接近吴江全区总量的一半,主要就是因为纺织行业能耗高。各项要素要综合评价,而非简单的加减法所能解决。
如此来看,“升级”已迫在眉睫。
“疗旧伤,治未病”
如果你关注吴江地区的新闻,那并不难发现吴江区政府大手笔治污的决心。
吴江政府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考虑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对低端喷水织机的专项治理在纺织行业中引起的反响最大。据悉,吴江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喷水织机总量减少30%,中水处理率从100%提升至100%,确保三年之后,喷水织机行业不能有一滴污水排放到水体中。
“其实,对于吴江经济转型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发展提升问题,整治是为了提升、关停也是为了提升!”是的,如沈斌所说,采取的所有措施都是为了整个产业更健康发展在做准备。
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让不少企业的发展没了规矩,部分企业甚至无证无照,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又缺乏监管。如今的整治,其实是在“还旧账、疗旧伤”,阵痛总是要有的。endprint
在沈斌看来,织造行业的提升,不能再继续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要把好前道,不能到了无证无照的时候再去整治。对于政府经济发展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做到“关口前移”,要加强织造企业的审核,例如上多大规模、是否符合规划等等都要严格把关,例如超出规划区域,让周边百姓怨声载道的就要调整搬迁,甚至关停,不能再有小农经济思想,分散发展。
确实,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习惯了末端处理,也习惯了孤立地看待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这次提升将是一个整体行为。“因为心脏不行问题可能出现在关节、血液”,像沈斌打的这个比方一样,织造行业的整治将整浆并等工序涵盖其中十分必要。“上浆的浆料是否环保?是否可降解?”吴江近来已经连续关闭了近50家不达标的浆料企业,但仍有部分不符合标准的浆料企业有待整治。
总之,从环保的角度来看,纺织产业真正需要的是“生态化纤、生态织造、生态印染”,可持续的概念要贯穿到每个环节当中。
再从能耗的角度来看,进行碳足迹认证也很有必要,要做到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可跟踪、可计算、可还原、可循环,“我们需要研究企业到底能耗有多少,如果有污染是否采取了清洁化的措施?是否制定了高中低不同层次的清洁生产方案?”
问题已经摆在面前,方法也不是没有,要解决织造低端产业的提升问题,无非是要解决好能耗高、排污大的问题,吴江政府已经发力,以有形手辅市场“无形手”。
“药要准,不要猛”
自然,政府的干预也不是肆意而为。沈斌强调,政府管理不会只是号召、搞运动式的行为,而需要先研究技术性的问题,再研究产业发展。
以织造行业为例,除了装备的革命,还要研究纺织原料方面的问题。比如盛虹集团开发了生物质纤维,进行纤维的循环利用。对吴江地区而言,还需要考虑如何从传统的里料向面料、家纺、产业用等方面发展,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喷水织机的使用,产品定位提高了,设备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同了。
沈斌再次強调,现在所有的改变最终目的只有—个,那就是提升,但要讲究提升的方法。
自2013年开始,吴江在推进资源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2016年9月,苏州市全面推广吴江区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建设,对工业企业亩均产出、单位排污量产出、单位能耗产出和企业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积极地向省级相关部门争取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试点,通过差别化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排污权收费、差别化用电政策来倒逼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企业转型发展。
另一方面,吴江区也在大力推进“腾笼换凤”机器换人,积极推广自动化水平高的设备工艺、管理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来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以此实现从生产、织造到供应、管理等全流程的改造升级。
谈到设备,沈斌认为现在强调工匠精神依然很有必要,现在有些设备我们可能做得出“形”,却做不出“魂”,他曾见到日本企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恒力、盛虹等大企业用户,任何有效反馈都及时跟进,研发队伍也十分整齐,就像一棵“大树”,而我们国内的部分企业与之相比则更像“盆栽”,生命力不够强大。此外,国内依然存在对产业工人不尊重、蓝领工人报酬过低、不注重人员培养等多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种种,确实值得我们装备行业企业深思。
对设备的期许、对企业的规范、对未达标者的整治,其中不乏逆耳忠言、苦口良药,但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所有举措的目标只有一个,即产业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