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2018-01-29 01:43朱水平梁莉沈根明冯淼连丁晓洁
新中医 2018年2期
关键词:针刺神经糖尿病

朱水平,梁莉,沈根明,冯淼连,丁晓洁

浙江省荣军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周围神经病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其中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为常见。临床表现以肢体感觉异常为主,如蚁行感、针刺感。西医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控制血糖、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及抗凝和溶栓、改善代谢紊乱、抗氧化、增加神经营养与修复神经[1];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内服、中药注射剂、针刺、中药熏洗等。甲钴胺片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可加快受损伤轴突的生长速度,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建。针刺可通过刺激经络,调节脏腑气血。为观察针刺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纳入76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种简

易感觉检查方法的评价》[2]拟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①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②临床症状以下5项检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a.温度觉异常;b.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c.振动觉异常;d.踝反射消失;e.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5~75岁;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或至少有糖代谢异常的证据;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临床研究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因其他病变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者;肾功能不全;妊娠、哺乳期妇女;治疗依从性差;对甲钴胺过敏者;畏惧针刺治疗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治疗的76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39~71岁,平均(54.0±8.5)岁;糖尿病病史3~20年,平均(7.9±5.9)年;周围神经病变病史4~25月,平均(9.0±7.5)月。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39~70岁,平均(52.8±7.9)岁;糖尿病病史5~18年,平均(7.6±2.7)年;周围神经病变病史2~25月,平均(9.2±3.4)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2周糖尿病基础治疗:血糖控制、规范饮食、适当运动、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

2.1 对照组 上述基础治疗2周后开始口服甲钴胺片(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每天3次,每次0.5 mg,根据年龄、症状酌情增减,连续服用1月。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患者取坐位,腹背部取肾俞、脾俞、肝俞、关元、气海、中脘和下脘;下肢取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解溪、足三里、地机。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天1次。治疗3天休息1天,治疗3次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并以此评估临床疗效;②观察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变化。MCV:肌电图仪输出恒压或恒流式输出,选择神经干近、远两点刺激,间距20~30 mm,并记录结果;SCV:肌电图仪,持续时间0.1~0.2 ms、刺激频率1~2 Hz超强刺激,分别使用环状表面电极进行刺激和记录。③观察2组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3]的变化。症状包括下肢疼痛、麻木、针刺感、乏力、步态不稳及上肢症状,每个症状有记1分,无记0分;深腱反射(双侧膝反射及踝反射)消失记2分,减弱记1分,正常记0分;脚趾感觉包括针刺感、温度感、轻触感、震动感、关节位置觉,异常记1分,正常记0分。总分为19分,分数越低表示疗效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4]拟定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MCV、SCV)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增加≥5 m/s;有效:症状有所减轻,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MCV、SCV)较治疗前增加<5 m/s;无效:症状未改善,肌电图检查(MCV、SCV)较治疗前无变化。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MCV及SCV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MCV和S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CV及SCV均较治疗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CV和SCV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MCV及SCV比较(±s) m/s

表2 2组治疗前后MCV及SCV比较(±s) m/s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M CV SCV 38 38治疗前38.6±3.1 39.2±1.9治疗后49.2±4.2①②47.3±4.8①治疗前35.1±1.7 34.1±3.5治疗后40.5±2.8①②38.3±2.1①

4.4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T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以肢体感觉异常、肢体感觉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如肢体疼痛、麻木、发凉、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以甲钴胺等神经营养类药物为主,甲钴胺的主要成分为内源性辅酶B12,能促进叶酸和核酸新陈代谢,同时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增加神经传导物质,从而促进神经元的合成与恢复,改善神经传递及代谢障碍[5~6]。中医学根据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消渴范畴,主要病机为阴虚内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学痿症、痹症相近,由于机体长期处于阴虚内热状态,耗伤津液,皮肤、四肢失于濡养,脉络痹阻,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为本虚标实之证。针刺属于机械性刺激,能激发机体自身调节机能和自我康复潜能,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通过辨证选穴和手法刺激可以沟通内外,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有效改善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袁鹤庭[7]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显效45例、有效6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9.68%。有学者发现,太溪、三阴交、合谷、曲池、足三里是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穴位[8~9]。憨兰[10]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结果提示总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P<0.05)。基于此,本次研究在控制血糖、修复和营养损伤神经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以活血通络、健脾益肾、荣养经脉。

表3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s)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s) 分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38 38治疗前14.86±1.53 15.15±1.41治疗后7.67±0.65①②8.89±0.58①

本次针刺治疗背部取肾俞、脾俞、肝俞、关元、气海、中脘、下脘;下肢取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解溪、足三里、地机。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穴位之一,主治腰痛、腰膝酸软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脾胃疾病;肝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主治胃痛、脊背痛、肋间神经痛等;关元能培肾固本、补益元气;气海可利下焦、补元气;中脘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下脘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消渴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上穴位可整体调节,顾护肝肾、脾胃,充先天之本,实后天之源,使精气充沛,阴平阳秘。阳陵泉多用于胆腑病证、筋的病证、经脉通络上的病证;阴陵泉为脾经合穴,针灸之可除湿健脾;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可调脾经之气,又因其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通肝、肾二经之气,具有益后天、利先天之效,有助于滋补肾阴;解溪治下肢痿痹、踝关节病、垂足等下肢疾患;地机为足太阳脾经穴位,健脾渗湿;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是治疗消谷善饥、肢热身烦的常用穴位,其中肢热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神经感觉异常,该穴可调气血、养宗筋。诸穴并用,共奏调补肝肾、濡养筋脉之功,标本兼顾,从根本上调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观察组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P<0.05);治疗后观察组MCV和SCV快于对照组(P<0.05),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针刺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甲钴胺片治疗。

[1]率红莉,汪津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4):377-382.

[2]韩亚娟,朱波,高方,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种简易感觉检查方法的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0):3667-3670.

[3]刘平.TCSS评分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和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2,23(17):21-23.

[4]汤群英,于建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肌电图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96.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52.

[6]张哲林,魏芳,赵世刚.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1,33(1):37-39.

[7]袁鹤庭.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手足麻木疼痛[J].中国针灸,2006,26(3):225-226.

[8]林万庆,姚志芳,梁栋富.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概况[J].中医药通报,2007,6(6):59-61.

[9]潘文涛.针刺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190.

[10]憨兰.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17,32(1):46-48.

《新中医》杂志稿约(2018年)

《新中医》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广州中医药大学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1969年创刊。标准刊号:ISSN 0256-7415,CN 44-1231/R,月刊,期刊代号:国内:46-38,国外:M186。根据国家的有关标准和科技期刊的编排规范,对来稿做出如下要求:一、征稿内容:本刊设有经方研究、临床研究、针灸研究、实验研究、思路研究、文献研究、护理研究等专栏。二、来稿要求:主题鲜明,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字精炼,内容真实,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数据比较应做统计学处理。三、来稿格式:参照本刊格式。四、投稿方式:在线投稿。网址:http://xzy.ijournal.cn。五、文责自负:作者如有侵权行为,本刊不负连带责任。署名人的顺序由作者决定。依照《著作权法》,本刊对文稿有修改权、删节权,修改稿未按时寄回视作自动撤稿。六、稿件采用:需与编辑部签订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并及时寄回《新中医》编辑部档案室。编辑部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新中医》编辑部。邮编:510006。电话:020-39359588。

猜你喜欢
针刺神经糖尿病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神经”病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