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龙凤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
重型颅脑损伤主要是受暴力的直接、间接作用影响,人的头部将引发组织的损伤。对于一些可能挽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经过CT提示,发现头颅存在颅内血肿、脑挫伤、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的情况的患者中均可以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护[1]。从我国2015年起,利用索菲萨颅内压监护仪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工作,维护其持续性,并利用合理措施,促进其治疗效果的形成。下面,做出了相关报告。
在2015年5月到2016年7月之间,选择5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27-72岁,平均(47.3±12.8)岁;其中外伤性硬膜外血肿9例、广泛性脑挫裂伤27例、颅内血肿13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例;经诊断,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器官均无病变性损伤。人院时GCS评分6-8分者43例,3-5分者7例。
采用法国SOPHYSA颅内压监护仪,患者术中放置颅内压监测探头于脑实质内。植入前对监护仪进行调零,使用前调试颅内压监护仪,使各部位运行正常。完成手术后,要对其进行详细检查,经过详细的观察,对颅内压数值进行记录[2]。并且,还需要对患者的神志、瞳孔、整体的生命体征等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必要时或遵医嘱进行头颅CT复查。颅内压监测数值作为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颅内压 (ICP,Intracranial pressure)参考值:当颅内压参考值在15 mmHg以下的时候,发现其为正常范围,如果颅内压参考数值在15-20 mmHg,可以认为是轻度增高,颅内压参考数值在20-40 mmHg为中度增高,颅内压参考数值在在40 mmHg以上,为重度增高。在这些情况下,随着患者的不断严重,其具备的病死率也得以提升[3]。
在对患者进行监测期间,监测的时间需要维持在3天到7天之间。对其整体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50例患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颅内压增高现象。其中轻度颅内高压升高患者23例,中度颅内高压升高患者19例,重度颅内高压升高患者9例;给予患者速尿、甘露醇、甘油果糖以及股瓣减压手术等治疗,发现其中的ICP也不断下降。本次研究中,对所有患者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Glasgow Outcome Scale )进行评分,其中死亡2例、植物状态3例、生活不能自理9例、生活自理能力27例、完全康复9例。
2.1.1 对患者的体位、引流管高度进行调节。将患者的床头抬高,能够促进脑脊液引流和脑静脉回流的增加,降低ICP;降低引流管高度需遵医嘱,此项措施亦可增加脑脊液引流量,也能降低ICP。经过相关研究发现[4],如果提高床10 厘米,ICP可以降低1kPa;如果床头抬高角度维持在0°-30°,也能降低ICP下降,促进脑灌注压的上升;如果床头抬高的角度在40°,尽管发现颅内压下降,但CPP 也会降低。
2.1.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多可能处于昏迷状态、高热、需要鼻饲、导尿等情况。根据对根据患者口腔分泌物PH值的分析,可以为其选择合适的漱口液,并坚持每天两次的护理工作[3]。
2.1.3 保持肢体功能位,对于ICP平稳的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一般于48h后开始四肢被动活动,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搬动时忌拖拉,动作要轻柔;病情平稳后请专科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2.1.4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为了减少噪声、强光的影响,维护病室的安静,各个操作工作中,都要更轻柔,以免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提升ICP。保证空气流通,室内每日进行一次紫外线消毒30分钟,若条件允许每周做空气培养1次,1:200的928消毒液擦地一次,此外,各项操作严格无菌。
颅内压监护系统,其使用期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探头、连接传感器、显示仪。期间,要重点保护探头、传感器,妥善固定探头及探头,防止折断、扭曲、脱落或自行拔管。可将其圈固定于敷料、皮肤,躁动、意识不清患者约束其双手,以免误将导管拔出。经常检查探头、传感器有无折叠或接头发生脱落等情况。保持监护装置衔接紧密、正确,确保ICP数值准确。
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部位及术后其他系统并发症为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感染发生率维持在5%,由于颅内压探头留置时间比较长,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监测时间。
重型颅脑损伤为神经外科中的主要病状,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促使患者的ICP动态持续性监测,还需要依据患者ICP及GCS的变化,结合患者头颅CT结果情况,配合医生工作,综合判断、制定治疗护理方案。 使用持续颅内压监护监测数据作为参考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够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及时处理新发情况,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