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冬梅,胡 建,罗 方
(绵阳市中心医院消化科,四川 绵阳 621000)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医院越来越注重医疗服务质量的的提升。提高消化内科护理管理质有助于提升医院管理工作效率,同时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护理,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院投诉率,促进医院稳定和谐发展[1]。本文重点比较在消化内科中应用常规护理管理与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对医院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7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管理方式差异展开分组,均为4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8-66岁,均值(47.31±1.28)岁;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11例、大专30例、高中与中专4例。观察组20例,女15例;年龄18-67岁,均值(47.64±1.33)岁;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15例、大专20例、高中与中专10例。在患者一般资料构成对比上,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定时查房,发现异常患者要立即予以对症处理,叮嘱患者注意事项。
观察组:该组患者则实施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实施方法如下:(1)建立管理小组:根据消化内科护理人员资质等选出3名组长,分别管理不同的小组,组长的职责就是制定分层管理方案,并督促小组护理人员执行,详细记录各个管理环节护理内容和质量。(2)开展方法:待组成护理管理小组后,要求组长8h务必在岗,小组每日至少有一名整班人员,实施轮流休息制度,但同时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以此同时,护士长还要根据可是当天工作状态适时调配小组工作,根据科室高低峰期增减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要求下一小组完成上一小组未完成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护理效果;每一个月由科室护士长对小组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讨论,强化护理人员综合水平;另外,要定期为小组护理人员开展培训,促使护理人员充分了解组长责任制护理管理相关内容,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发挥组长护理管理效果。(3)强化管理质量监控:除了护士长对各组开展考核之外,组内组长也要对小组整体护理质量进行评估,组长每周至少有一次总结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组长间也要强化交流,进一步优化小组护理管理方法,全面提升消化内科护理管理小组工作效率。
1.3 观察指标
(1)总结2组投诉事件发生率。(2)分析2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满意程度,采取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护理满意程度越高[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护理满意程度分析行t检验;而护理过程中投诉事件发生率则以计数资料(n,%)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
2.1 两组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施护理管理过程中,观察组零投诉,而对照组发生8件投诉事件,投诉发生率为17.78%,组间对比差异显著(x2=8.781,P=0.003)。
2.2 两组管理前、后满意度比较
护理管理前,观察组、对照组满意度为(70.62±5.71)分、(70.47±5.25)分,(P>0.05);经1个月护理管理后,观察组、对照组满意度为(98.37±7.74)分、(82.45±8.35)分,2组护理满意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但明显观察组提升程度比对照组高(P<0.05)。
医院护理管理过程中,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最能直观判断护理质量的有效标准。而在消化内科中应用组长责任分层管理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小组为单位分派任务,组长督促完成各项护理任务,旨在全面提升护理质量[3]。
本次研究显示经分组负责制护理管理模式的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由此可见,分组负责制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消化内科护理满意度。另外观察组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是因为开展组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提升其对工作的积极性,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各项的护理工作,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出现。还有组长按照资质、职称评选,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可根据科室实际情况调动组员,确保小组护理效率发挥到最大,提高护理效率;高资质护理人员带动低资质护理人员,促使新护士在小组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快速适应岗位,熟练操作各项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4-5]。
综上所述,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可减少投诉率,促进护患和谐,提高护理满意度,加快患者出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