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轩,李 龙,金 虎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20)
(1)地层。区域内出露地层较齐全,从元古界冷家溪群到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1]。以元古界冷家溪群(Pt2ln)地层组成古老的褶皱基底,于区域内广泛出露,为主要赋矿地层。古生界以后地层组成区域盖层。中生界的白垩~第三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南部,其余零星出露。第四系地层在长江以西广泛发育,形成江汉平原盖层,富产砂金、金刚石矿床。
(2)区域构造位置及特征。该处于中扬子前陆盆地与江南造山带的交界地带。区内发育江南前陆褶皱冲断带、江南变质核杂岩带以及中扬子前陆盆地带,大型平移断裂、逆断裂穿过区内。
(3)区域岩浆岩。区域岩浆岩主要为南部的幕阜山花岗岩体。幕阜山花岗岩体在测区部分,总体是以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片麻状少斑(斑状)中细粒(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斑状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在岩浆侵入时,伴随有全区性较普遍的基性一酸性脉岩的活动。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副矿物方面的变化规律较为明显。
(4)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据区域内航磁、重力资料,特别是包括荆竹大山、九宿山、幕阜山在内的小范围航磁异常检查资料显示:重力、航磁异常与区内岩浆岩、断裂构造带及蚀变带相吻合,特别是与容矿、导矿断裂破碎带和蚀变带吻合性好。
(5)区域矿产。区域位于扬子地台内下扬子台褶带与江南台背斜之过渡部位,下扬子台褶带是我国重要的以铁铜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该带控制了诸多大型、特大型铜、铁及多金属矿床的分布,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6)区域构造演化。区内主要的构造变形事件为武陵运动和晚印支一早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武陵运动造成冷家溪群全面褶皱和浅变质而形成褶皱基底,同时形成极为发育的劈理;晚印支一早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则为南北向挤压造山,造成南华系一中三叠统沉积盖层的全面褶皱,形成EW向(或近EW)的逆冲断裂与褶皱,同时于北部前陆盆地中沉积了晚三叠一早中侏罗世碎屑沉积。
临湘地区内矿产资源较丰富,已知矿种18种,矿产地43处,其中主要为金属矿产,以铅、锌、钨、铍、铌钽最为重要,均已构成工业矿床。其它金属矿产如金、锑,铁、锰,一般只形成矿点和矿化点。该区非金属矿产计有:磷、萤石、长石、白云母、白云岩、石灰岩、方解右等。除磷及白云母外,其它均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产,并且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建设中。
(1)褶皱构造。临湘境内的褶皱较发育,其中郭镇向斜属于直立褶皱;官山背斜为轴面向南倾的斜歪褶皱;临湘倒转向斜为一轴面南倾的倒转向斜;聂市背斜形态特征大致为北翼较陡、南翼较缓、顶面平缓开阔;大药姑倒转向斜为北西南东向的线状褶曲。
(2)断裂构造。临湘内发育了许多规模不同、走向不同的断裂。这些断裂按走向分有NEE~EW向、NE向、NW向等;根据断裂形成演化的时代可以将其分为新元古代初、晚三叠世一中侏罗世、古近纪晚期等3个时期。
(2)裂隙构造。在变质岩基底上发育的裂隙有两种:一种是劈理,一种是节理(包括有石英脉充填的裂隙)。前者的规律性极其明显,具有区域性特征,后者较差。
(4)临湘山字型构造。以临湘为中心,西起长江西岸的杨林矶,东到陆水水库这一广大地区内,存在着一个复杂的扭动构造一临湘山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展布在杨林山、路口铺、临湘、羊楼司、赵李桥、五洪山一带,弧顶在临湘五里牌。前弧西翼被沙湖一湘阴大断裂截断。东翼及反射弧与东西向构造带复合、联合在一起,形成不对称弧形。
(1)临湘山字型构造的控矿作用。临湘地区的矿床往往位于多个构造体系展布地区。与矿体的形成有关的构造形迹之间往往有其内在的成生联系和组合规律。它们控制与成矿物质来源有关的矿源体和矿源层;控制矿体产出的空间部位。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及脊柱部位,除了发育的断裂构造外,还有岩浆活动,有利于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
(2)褶皱控矿作用。临湘地区褶皱分布广泛,它对成矿起着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作用。直接控制作用表现在褶皱的不同构造部位控制着矿体或矿床的分布和形态。另一方面,褶皱对矿化有关的侵入岩体的分布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它对矿化的分布起着间接作用。区域内大多内生有色和稀有金属矿化都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而这些岩体和矿体常常受背斜及伴生的断裂构造的控制。
(3)断裂控矿作用。临湘地区断裂分布广,且数量多。不同性质、规模、级别的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不同。断裂的构造控矿主要体现在容矿、配矿和导矿。很多的外生矿床的沉积场所是受断裂控制的盆地和陷坳,断裂构造直接控制了矿床的分布,沉积速度和保存条件等。
(4)裂隙控矿作用。区内各种节理和劈理,属于小型构造,它们常和断裂褶皱等紧密相伴生。节理与劈理是不同岩性的不同形变,节理常见于脆性岩石,而劈理常见于塑性岩石中。节理裂隙分布很广,对各种脉状矿床的控制尤为重要,有时裂隙控制了矿化空间分布和矿石结构构造等。
综前文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临湘地区构造复杂,褶皱断层、裂隙等均较发育,这些构造条件对该区的矿床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且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构造对成矿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
(2)湖南临湘地区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前中生代多期复合造山带,历经了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了区内错综复杂的构造形迹,形成了以猛、铁、铜等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且区域构造交汇部位具有明显控矿作用。
(3)区内褶皱、断层、裂隙均较发育。褶皱对区域内与大多内生有色和稀有金属矿化有的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分布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间接控制着矿化的分布;断裂分布广,且数量多,断裂的构造控矿主要体现在容矿、配矿和导矿;区内劈理分布很广,常和断裂褶皱等紧密伴生,控制各种脉状矿体、矿床的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