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慧
(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山西 太原 030053)
目前,脑卒中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不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具有较高致残率,同时也是中国现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就缺血性脑卒中而言,主要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即颈动脉和椎动脉过于狭窄或闭塞以及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情况。在临床中,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的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1]。而在面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治疗时,溶栓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本文中,就从我院选取26例接受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探讨分析了4.5h时间窗内溶栓治疗的护理,现报告详情如下:
在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26例接受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介于45岁到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2.2)岁;在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4.5小时之内,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偏瘫、失语、吞咽困难以及认知功能缺损等神经功能损伤,同时,通过CT检查后,均将脑出血以及其他出血性疾病进行了排除。
标准方案的建立应该在卒中单元准备与建设、关键流程交接、溶栓主要并发症的护理和观察内容上进行,并在结合4.5h时间窗内溶栓治疗的情况下进行围治疗期护理。
1.2.1 卒中单环的接诊准备以及日常建设
首选,为迎接患者,应该准备备用床、心电监护、吸氧吸引装置,且在卒中单元接到电话后的10分钟内完成。其次,准备脑梗死单病种临床路径以及各项评估表等,并制定围治疗期护理培训计划。再次,对完成溶栓的患者介绍卒中症状早期识别指示二级预防知识[2]。
1.2.2 急诊一卒中单元关键环节交接护理流程
(1)急诊电话告知即将收治的溶栓患者;(2)通知医生、准备心电监护仪装置、在必要的情况下准备吸氧、负压吸引等设备;(3)患者到达病区,与急诊进行交接并进行记录,其中需要进行记录的内容主要可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肌力、溶栓药物开始使用时间、滴速、余量、静脉通路是够通常和有无外渗以及全身是否存在血倾向等。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应该及时和急诊进行联系;(4)按照医嘱进行给药,值班医生在开具临时医嘱时需要注明输液内容、余量以及滴速,且由两位当班护士在补液记录中进行签字;(5)对患者进行妥善安置,并进行心电监护仪的了解,同时完成入院神经功能评估;(6)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监护,监护的内容主要可包括病情的变化、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以及出血倾向等;(7)评估患者的吞咽能力、肌力以及语言能力[3]。
在4.5h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后,患者溶栓功能障碍好转率达到92.31%,在接受溶栓治疗前,患者的平均NIHSS评分是(10.7±2.2)分,而在接受溶栓治疗2天后平均NIHSS评分是(8.1±2.2)分,在接受溶栓治疗7天后,平均NIHSS评分是(6.2±2.2)分。
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发现,目前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为卒中单元,不仅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同时也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具体而言,在建立卒中单元的同时对人员进行培训的情况下,可为快速接受治疗患者提供基础。因为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情况下,可能在超早期的应用过程中引起出血性转化,即颅内出血以及皮下、牙龈出血。就颅内出血而言,又可分为症状性出血和非症状性出血。而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后发现,非症状性颅内出血不会对3个月后的临床预后效果产生影响。另外,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还可能出现病情好转后又加重的情况,而究其原因,则可能是早期动脉栓子的再脱落所造成。通过研究显示,接受过溶栓治疗的患者出现早期栓塞再发的概率要明显高于未受过溶栓治疗的患者,且在溶栓后的最初几小时内最为常见,为此,在这一时间段采取护理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溶栓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主要看从三个方面分析,即:(1)出血性转化。在溶栓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在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时应该及时通知医生,并及时发现患者的症状性出血。而当患者血压不断升高时,可采取将降压治疗。
(2)再发栓塞。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无意识障碍以及病情加深等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血管源性水肿引起呼吸道部分梗阻。通过研究发现,在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有一定的几率出现呼吸道部分阻塞,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为此,对患者气道的通畅状况进行观察,并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就成了抢救治疗此类并发症的关键环节,而在采用有效护理的情况下,更是可有效提升预后效果[4]。
综上所述,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建立标准护理方案,可有效提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好转率,同时也可有效提升治疗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