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1地质队,安徽 安庆 246003)
矿区位于宿松变质岩片中偏南部,二郎河复式向形褶皱构造中段南翼,出露地(岩)层主要为宿松岩群虎踏石岩组及蒲河岩组,柳坪岩组仅分布在齐家老屋及鸡鸣冲两地。宿松变质岩片经受了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和一期韧脆性构造变形,且遭受后期脆性断层的破坏,形成非常复杂的构造格局。矿区地表圈定金矿(化)带2个,分别位于下方山及鸡鸣冲—梅子冲之间两地,矿化类型均属构造蚀变岩型,产于沙畈—桐油冲断层上盘虎踏石岩组上岩段浅粒岩及白云斜长片麻岩构造裂隙中。本区岩(地)层是大陆裂谷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基—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及被动大陆边缘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含磷岩系—碎屑岩系[1-3],在板块陆—陆碰撞造山运动中产生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影响下,使之宿松岩群主体形成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岩—片岩类、长英质粒岩类、片麻岩类等七大类岩石。与此同时,在断层带中形成碎裂岩、糜棱岩及构造蚀变岩等动力变质岩,常见的围岩热液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赤(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钾化等。
(1)地层。查区出露地(岩)层主要为宿松岩群虎踏石岩组及蒲河岩组,柳坪岩组仅分布在齐家老屋及鸡鸣冲两地。主要岩性特征如下:①虎踏石岩组:下岩段:以白云石英片岩(局部含石墨)为主,夹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岩段:以二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夹白云石英片岩,局部夹透镜状斜长角闪岩、榴闪岩等暗色团块;上岩段:浅灰白色白云斜长片麻岩与厚层状浅粒岩互层。②蒲河岩组:下岩段:主要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局部夹较多石英岩、透镜状大理岩团块。部分地区出现较多含石榴石白云石英片岩夹石墨片岩。该岩段以富含碳、硅、铝质成份及蛇纹岩为特征。上岩段:岩性较简单,以浅色白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二云斜长片麻岩及白云石英片岩。③大新屋岩组:查区地表未见出露,根据邻区资料,该组隐伏于虎踏石岩组之下,为厚层—巨厚层乳白色白云石大理岩夹薄层状白云石英片岩,应划归上岩段。④柳坪岩组:下岩段零星出露于齐家老屋、鸡鸣冲等地。以白云(二云)石英片岩、含石墨白云石英片岩为主,夹透镜状或薄层状大理岩、硅质磷灰岩、含磷变粒岩、锰土层等,本岩段以含磷、锰为特征。
(2)构造。宿松变质岩片经受了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和一期韧脆性构造变形,且遭受后期脆性断层的破坏,形成非常复杂的构造格局。第一期变形以塑性固态形变为特征,发育顺层韧性剪切带,见塑性流变褶皱、无根钩状褶皱;第二期变形以早期变形形成的面理(S1)为变形面,产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在云母石英片岩、含磷岩系中形成紧密的斜歪褶皱及强烈的褶劈理带;第三期变形与燕山期大别山造山运动有关,表现为韧脆性伸展拆离作用,发育一系列次级岩片并向南滑覆与之相伴的第三期褶皱构造为开阔的近东西向二郎河复式向形褶皱。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大体分北西西向、东西向及北北东向三组,其中以沙畈—桐油冲断层规模为最大。沙畈—桐油冲断层呈北西西向斜贯查区中部,经白鹤冲、鸡鸣冲、下方山向两侧延伸,查区内长约4.00km。沿断层见碎裂岩带宽4m~8m,断层走向北西西,倾向北北东,倾角27º~60º,上陡下缓,属逆掩断层,具多期性及继承性。早期以韧性剪切逆掩性质造成宿松岩群构造层呈反序列叠置,晚期使构造带内岩石进一步碎裂—糜棱岩化,断层上盘常见北北东向及近南北向的羽状裂隙,长<10m,宽0.1m~<1.0m,裂隙中见黄铁矿、硅化(石英细脉)及蚀变岩,沿断层带及上盘继续伴有金矿化。
(3)岩浆岩。除少量煌斑岩脉或石英细脉沿构造裂隙充填外,未见岩浆岩出露。
(4)变质作用。查区属宿松变质岩片的一部分,在板块陆—陆碰撞造山运动中产生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影响下,形成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岩,其中以片岩类,长英质粒状岩类、片麻岩类岩石为主,夹杂少量大理岩、磷灰岩、石英岩类岩石,同时,在断层带中形成碎裂岩、糜棱岩及构造蚀变岩等动力变质岩。
查区地表圈定金矿(化)带2个,分别位于下方山及鸡鸣冲—梅子冲之间两地,矿化类型均属构造蚀变岩型,产于沙畈—桐油冲断层上盘虎踏石岩组上岩段浅粒岩及白云斜长片麻岩构造裂隙中。
下方山矿化体规模小,两端明显尖灭,且南东端延出勘查区外;鸡鸣冲—梅子冲矿(化)带,为本次详查的主要对象,地表出露于01线~02线一带,目前仅为单剖面控制(00线),矿(化)体倾向北北东,倾角40°~60°。经JTC10及JZK01揭露共圈定矿(化)体两个,其中下矿体分两层矿,由上而下编号为:AuⅠ、AuⅡ(AuⅡ-1、AuⅡ-2)。
AuⅠ有JZK01孔控制了矿(体)浅部,见矿假厚度1.0m,金品位2.43g/t;AuⅡ-1有JTC10与JZK01控制见矿假厚度1.0m~2.0m,金品位1.16g/t~1.33g/t,控制斜深78m;AuⅡ-2有JTC10与JZK01控制,见矿假厚度1.0m~2.0m,金品位1.08g/t~1.31g/t,控制斜深82m。
在JZK01孔 中 自AuⅡ-1顶 板 孔 深39.38m至AuⅡ-2底板孔深50.62m,孔段>0.5g/t的金矿化层厚度达11.24m。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是:黄铁矿化、赤(褐)铁矿化、硅化。
常见的围岩蚀变类型有黄铁矿化、赤(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钾化等,围岩蚀变多沿断裂构造及构造裂隙发育,其中黄铁矿化、硅化、赤(褐)铁矿化为找矿间接标志。
黄铁矿化:多发育在沙畈—桐油冲断层及其上盘白云母浅粒岩的羽状裂隙中,成微细脉状或薄膜状,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粒径0.2mm~0.8mm,经地表槽探揭露采样,金最高含量2.43g/t。
赤(褐)铁矿化:与黄铁矿化伴生,呈星点状或薄膜状产于构造裂隙中,其中褐铁矿为黄铁矿氧化、淋滤作用下的产物,局部仍保留黄铁矿晶形。
硅化:呈石英细脉或网脉状充填于构造裂隙中,石英脉边部微具交代现象,脉长者仅5m~10m,宽0.1m~1m,个别含黄铁矿微粒。
通过对鸡鸣冲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特征分析,区内下步重点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工作中特别注意对围岩蚀变和找矿标志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