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1)
在医院中妇产科是重要的科室,门诊环境较为复杂,每天接待的患者较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比如切口感染、用药失误等,也容易提升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所以要进行安全防范管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为了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需要对各种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因此我院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筛选自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72例产妇,年龄区间在22-42岁,平均年龄(30.2±3.5)岁。所有人均知晓本次研究,并自愿签订书面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所有产妇的临床资料,常见的安全隐患以及防范措施为:
1.2.1 护理制度:在妇产科门诊护理中,部分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是制度老旧,难以达到规范的作用,容易发生护理失误,所以要对妇产科门诊的护理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要听取患者、护理人员、医生多方的意见,让护理流程和护理内容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护理工作展开中有章可循,避免发生安全隐患。
1.2.2 护患沟通:影响护理和生产的众多因素中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是主要的因素,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也能够让产妇尽快恢复。但是在护理中常难以与产妇展开良好的沟通,无法掌握患者的心理和身体情况,容易发生误解或误会,引发家属和产妇的不满,让护患关系紧张。因此,在护理中要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疏解不良的情绪,在沟通中使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并灵活应用语言技巧化解各种矛盾,还要对产妇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其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以免因小事诱发恐慌感,这样不仅能提升护理的依从性,还有助于改善护理和治疗质量[1]。
1.2.3 护理能力:在门诊护理中护理人员因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严格遵照规章制度及医嘱进行操作,导致护理、用药行为不规范等,同时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缺乏,导致护理不到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可以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基础知识、操作技能、风险防范意识、职业素养等,还要将行为与绩效相结合,综合提升护理人员的水平,让护理质量更有保障。
1.2.4 消毒隔离:在妇产科门诊中因消毒不到位,容易导致新生儿交叉感染、产妇切口感染等状况。所以,需要对婴儿、产妇所需的物品和病房定时清洁和消毒,还要提升家属和产妇的日常消毒观念,让其对相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以便做好自我防范,降低感染发生率。
1.2.5 用药因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用药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如果对于药物的适应症、禁忌、剂量配比等没有熟知,难以很好的监控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将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以后的生育能力,或是诱发医疗纠纷[2]。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药物相关知识,包含药物剂量、禁忌症等,提升用药的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针对性安全防范措施实施前后,产妇的心里焦虑状况、护理质量以护理满意度。焦虑使用SAS评量表,≥70分为重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均是使用医院自主设计的问卷。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记录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x²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SAS焦虑评分,安全防范措施实施前为(63.54±7.15)分,实施后为(5 1.0 8±4.6 2)分;护理质量,实施前为(87.64±4.28)分,实施后为(98.75±3.16)分;实施前护理总满意率为80.28%,实施后为97.18%。数据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
妇产科门诊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要求通常较为严格,而且护理工作繁重、涉及的面比较广,也就埋下很多安全隐患,影响着患者的身体恢复,所以要对门诊护理中常见的隐患问题进行总结,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策略,以便改善护理质量。国内外相关学者均指出,在妇产科门诊中科学有效的感染预防、规范使用药物、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医疗顺应性等均是影响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所以做好这些能够让门诊护理工作顺利展开[3]。
本次调查研究中,所有产妇在实施针对性安全防范措施后,SAS焦虑评分明显降低,护理质量评分明显提高,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从80.28%提升到97.18%。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由此可见,经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有助于改善产妇不良情绪,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护理人员能力的提升也就让护理质量更有保障;另外,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有效的沟通,能获得产妇和家属的信任,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让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妇产科门诊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有消毒隔离、用药因素、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低、护患沟通无效等,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能够避免发生护理纠纷,提高产妇的安全性,促进身心健康的恢复。